查看原文
其他

“橘井名师”学科导师推介 | 民族医药

欢迎报考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是学校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集教学和科研及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学院,其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创建于1956年。自创办之日至今,许多为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国医泰斗在此执掌教席。经过66年的学术积淀,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基地完善、专业设置合理、重点学科齐全、科研成果丰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功底深厚、学验俱丰的医界精英。


学院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均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于2017年和2022年连续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院还建有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北京市科委重点实验室2个、科研基地3个。学院紧紧围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化科教、医教、药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和建立符合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引领中医药发展的一流人才。




为充分展示学科建设成果、优势和特色,中医学院特推出“橘井名师”学科导师推介专题。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欢迎报考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硕、博士研究生!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学科是研究中国各少数民族医药的文化传承、医药理论、诊疗技术、特色药物、养生保健等的综合性学科,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北京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其依托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研究所(2011年成立)。本学科具备培养博士生、硕士生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学术基础,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



学科简介




1

学科内涵及渊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研究所成立于2011年11月,指导思想与方针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11个部委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依据,以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为目标,开展民族医药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等工作。


目前民族医药学科有4个实验室和1个研究中心:

①民族药药剂实验室、民族药药理实验室、民族药药物分析实验室、民族民间特色医药筛选评价实验室,其中民族民间特色医药筛选评价实验室为我所与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合作共建,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②民族医药信息及临床评价研究中心。


民族医药学科重点从事藏、蒙、维、傣、彝等民族医药的研究,开展民族医药治疗神经系统、心脑血管、肿瘤、骨关节、感染等疾病的研究;开展民族医诊断、治疗、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开展民族医药信息及政策研究等工作。本学科具备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学术基础,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



2

学科荣誉


民族医药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完备,现有学术带头人任小巧教授、赵慧辉研究员和佟海英研究员,学术骨干毛萌副研究员和武慧超助理研究员。主编《常用藏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参编十四五创新教材《民族药物学》。


3

学术声誉


学科针对现今国家和科学重点、热点问题,结合现代研究方法,对民族医药开展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民族医药学科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北京市自然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40余项,总经费逾1000万元。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多项。学科多名教师在全国各级民族医药学会中担任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等重要职务。








研究方向




1.民族医药“心-脑同治”研究


2.民族医特色诊疗方法研究


3.民族药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4.民族药经典制剂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特色与优势


民族医药学科目前处于全国同类学科的领先地位。形成4个稳定的发展方向和一支学术队伍,形成了本学科的特色:


1.重视民族医药理论体系传承与创新。


2.强调民族医药理论与临床结合研究。


3.突出基于系统复杂性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的构建。


4.注重《中国民族医药学概论》《中国民族医药学理论特色及现代研究》《中国民族医药学特色技术及研究进展》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材的建设。



师资队伍与资源


民族医药学科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现有师资5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1人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民族医药工作者(任小巧);1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北京市科技新星(赵慧辉);1人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毛萌),3人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班主任(佟海英、毛萌、武慧超),3人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任小巧、佟海英、武慧超)。3人获得中医学院教学比赛奖(佟海英、毛萌、武慧超)。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科研与临床能力迅速提高。


01

任小巧


个人简介:

中医内科学博士,中西医结合药理学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有突出贡献的民族医药工作者。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研分会常务副会长、脑病分会副会长、民族医药大品种培育分会副会长、资源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藏医药分会副会长及其他学会常务理事、理事等;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咨询专家;中华中医药杂志等论文评审专家。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0余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著作14部。


研究方向:

民族医药防治脑血管病及其机制研究


承担课题(2019至今):

1.藏药十一味维命胶囊治疗“索隆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2021-SF-C21)。


2.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的藏药时辰组合用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作用机制的动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774448。


3.藏药十五味赛尔斗丸二次开发研究,青海省重点研发项目,2020-SF-C33。


代表性成果:

1.Sanchen powder extract combined with vancomycin a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2022,9(02):181-187.


2.Urine Analysis has a Very Broad Prospect in the Future,frontiers in Analytical Science,2022,(1):1-10.


3.基于藏族医学理论的白脉病内涵挖掘及白脉软膏组方用法分析.中国中药杂志,2022,47(05):1409-1414.


招生专业及联系方式:

招生层次:硕、博士

招生专业:民族医药

招生邮箱:rxq23111111@126.com



02

赵慧辉


个人简介:

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经典名方筛选和大品种培育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联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药物技术创新服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函审专家。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北京市科技新星支持。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9篇,其中SCI收录29篇,EI收录9篇,申请专利两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奖二等奖1项。


研究方向:

民族医特色诊法,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承担课题(2019至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代谢组学联合图像识别探讨慢性心衰寒热证尿液宏微观辨证的人工智能定量方法学研究,2020.01-2023.12,55万元,在研,主持


代表性成果:

1.Liu J#,Zhang Z#,Pang X,Cheng Y,Man D,He X, Zhao H*,Zhao R* and Wang W* (2021)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Urine Colo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Urine Dry Chemical Parameter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Beijing,China-A Cross-Sectional Study.Front.Nutr.8:719260.doi:10.3389/fnut.2021.719260(SCI收录,影响因子:6.576)


2.Zhang Z#,Liu J#,Cheng Y,Chen J,Zhao H* and Ren X* (2022) Urine Analysis has a Very Broad Prospect in the Future.Front.Anal.Sci.1:812301.doi:10.3389/frans.2021.812301.


3.Liu J#,Xu Z#,Yang S#,Du K,Zhang Y,Tan N,Sun X,Zhao H*,Wang W*.Efficacy and safety of Qishen granules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a protocol fo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Medicine 2020;99:52(e23901).


招生专业及联系方式:

招生层次:硕、博士

招生专业:民族医药

招生邮箱:hh686@126.com



03

佟海英


个人简介:

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研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教育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

蒙医药方向,蒙药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承担课题(2019至今):

1.“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蒙药经典方扎冲十三味丸和安神补心六味丸组方理论及临床定位研究(2018YFC1704806),研究周期:2018年11月至2022年6月


2.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蒙药经典制剂配伍理论和临床定位示范研究及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2019ZD004),研究周期:2019年10月—2022年9月


3.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课题,特木仁-塔拉哈-5汤和孟根乌苏-18网络毒理学研究与临床安全性观察(2021CG0025),研究周期:2021年9月-2024年8月


代表性成果:

1.蒙医“镇赫依法”促进抑郁症海马神经元再生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围绕蒙医“镇赫依法”,从“蒙医赫依-赫依与抑郁症-镇赫依法方药”现代解释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赫依偏盛是抑郁症的最主要病因,“镇赫依法”经典制剂槟榔十三味丸能提高慢性应激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和上调cAMP-CREB-BDNF信号通路,对抗慢性应激致抑郁模型大鼠HPA轴功能亢奋和HPT轴功能减低,改善HPA轴负反馈中枢功能障碍,其效果与氟西汀相仿。研究结果获得2017年度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一种治疗抑郁症的蒙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抑郁症的蒙药复方,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对多种抑郁模型均有特异性的抑制作用,能显著升高抑郁动物脑内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以及抑制HPA轴的亢奋、海马神经元的凋亡,调节脑内cAMP-PKA信号通路而达到抗抑郁作用。


3.蒙药含重金属经典制剂孟根乌苏(水银)-18味丸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以孟根乌苏-18味丸肾脏毒性研究为重点,采用X-射线衍射(XRD)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等技术建立了孟根乌苏-18味丸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及评价技术。初步阐明了孟根乌苏-18味丸的肾脏毒性,发现了其安全剂量和用药时间,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首次明确孟根乌苏-18味丸治疗优势病种。


招生专业及联系方式:

招生层次:硕、博士

招生专业:民族医药

招生邮箱:haiying.tong@163.com



04

毛 萌


个人简介:

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医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民族医药科研分会、经典名方分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青年教师。


研究方向:

民族医药防治神经精神疾病及其机制研究


承担课题(2019至今):

1.二十味沉香丸"调隆"对卒中后PTSD大鼠脑内GLU/GABA-Gln代谢环路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2019-JYB-JS-001)


2.基于明清医著的疫病理论挖掘与证治规律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2021-JYB-ZYWJCC004)


科研成果:

研究主要围绕藏医白脉疗法治疗卒中后情绪障碍进行,采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从二十味沉香丸通过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促进GLU受体表达维持GLU/GABA-Gln代谢环路稳态等相关分子机制等角度,研究该方治疗卒中后PTSD状态的作用机制。目前从已形成了从理论挖掘、术语规范到病理机制、临床疗效观察的系统研究体系。本成果共发表相关文章10余篇。


招生专业及联系方式:

招生层次:硕士

招生专业:民族医药

招生邮箱:mmcior@163.com



供稿:民族医药学科

技术:唐仁鹏 李昊翔

责任编辑:周益桢 胡英敬 吴星瑶 姚舜宇

审核:郑丰杰 李峰 李晨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