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最后一次访华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交官说事儿 Author 马振岗
作者:马振岗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高级顾问,1995年担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1997年至2002年担任驻英国大使,在英期间获得米德萨克斯大学名誉博士、中兰克郡大学名誉院士、英国皇家亚洲协会名誉会员等称号。
音频
正文
对美工作当然不是每天都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中过日子,偶尔也会有些愉快难忘的经历。
作者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1993年初,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年满80岁,他表示将进行最后一次出国访问。他一直把1972年对中国的访问视为一生最有意义的一次对外访问,殷切希望最后一次出访能再去中国,重温他1972年访华的那一段岁月。中国领导人充分理解这位打开中美关系老人的心情,决定邀请他再度来华,还为他特地安排了一架专机。
1993年4月8日晚7点40分,他兴奋地走出机舱,同前来欢迎的刘华秋副部长等人一一握手。陪同他来访的只有女秘书和一位随从。去钓鱼台国宾馆的路上,他关心地问起日程,殷切表示:“这是我最后一次出访,也是最后一次访华,希望能按照1972年我访问的路线安排,使我能旧地重游,重温那些许多美好的记忆。”刘华秋告诉他:“一切安排都是遵照您的要求,北京之后是杭州和上海,最后是您希望去的广州,另外还有深圳。”他听后激动地握着刘副部长的手说:“太好了,感谢中方满足了我的愿望。”
在钓鱼台国宾馆,特地安排他住进1972年下榻的12号楼,这立即唤起他的记忆,这里看看那里摸摸,高兴得像久别家门的游子。
在北京,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等中国领导人分别会见了他。尼克松虽然是80岁的老人,却依然头脑清醒,健谈如故,而且总要情不自禁地谈及他当年同毛主席、周总理谈话的情况。访问北京后,我陪同他到外地去,专机上他经常滔滔不绝地谈起1972年访问时的情景,仿佛又回到那个年代。
作者陪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游湖
杭州安排他住在当年下榻的地方,他在同周总理商谈《上海公报》的那个房间,用手指着告诉我们,他当时坐在哪里,周总理坐在哪里,他们怎么谈的,似乎一切历历在目,时而沉默地沉浸在回忆中。
尼克松在当年种下的红杉树前
观看当年亲手种下的那棵红杉树时,他激动得像见到了自己的孩子,用手比划着说:“我带来时才这么高,现在都长得这么高了。”听到红杉树已在中国好几个地方繁衍成林时,他十分感慨地说:“真诚希望美国同中国的关系,也能像红杉树一样越来越茂盛。”
尼克松当年在上海下榻的锦江饭店正在装修,主人还是把他带到发表《上海公报》的大厅。昔时情景仿佛又回到眼前,他指着告诉我们,他站在什么地方讲了什么话,周总理又站在哪里讲了什么话,往日的场面记得一清二楚。
参观游览上海后,他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上海我过去来过两次,感到同1972年没有什么大变化。这一次我却发现上海大变了,上海的领导特别出色,人民也真了不起。”女秘书告诉我,尼克松来中国前准备了500张签名名片,全都发光了,又在上海赶印了1000张,晚上戴着老花镜一张张认真签上自己的名字。他说中国人太热情了,他喜欢中国人。
在广州,尼克松看到改革开放的新景象,兴奋不已,连口称赞。在参观个体商摊一条街时,他不时停下来同商贩交谈,交给他们自己的名片。尼克松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们发现他就是尼克松时,纷纷拥上来同他握手。他一激动,站到轿车旁,向围拢过来的人群频频挥舞手臂。陪从悄悄说:“瞧,我们总统又回到了当年竞选总统的情景。”
深圳的发展更令他感慨万千,当我告诉他几年前深圳还是个小渔村时,他连连说:“真了不起!”
尼克松最后一次访华的最后时刻
临别时,尼克松一再对这次接待表示感谢,说这是他永难忘怀的一次访问。我说全中国都按照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蓬勃发展起来,建议他将来再到其他地方看看。他动情地说:“看来,我该改变不再出访的决定,再回来一次。”可惜他的这个想法没能实现。回到美国后,他的确又出访了一次,是克林顿要他到俄罗斯做工作,他在那里却遭到冷遇,心情很不舒畅。
1994年4月22日,尼克松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他闯荡了一生的世界。我国特别安排正在加拿大访问的邹家华副总理兼程赶到尼克松图书馆,代表中国人民向这位为中美关系作出重大贡献的老朋友告别。
- END -
文字、图片 | 《外交官是这样炼成的》 马振岗
来源 | 外交官说事儿 编辑 | 走近外交 霖霖
/ 推荐阅读 /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