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世博有缘》(连载3) 上海的最后一根大烟囱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馆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音频
正文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一条河,城市的诞生和发展也都离不开河。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有了水,城市就变得秀气。
巴黎的塞纳河、伦敦的泰晤士河、莫斯科的莫斯科河、纽约的东河和哈得逊河、华盛顿的波托马克河……河两岸的建筑、河上的桥梁都代表了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
回忆陪外宾到上海访问
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在改革开放前,黄浦江上一座桥也没有,江边有景可看的只是浦西很短的一段外滩。
20世纪80年代的外滩
1988年外滩夜景
记得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陪外宾到上海访问,日程上经常有游江的项目。在游船上,能向外宾介绍的也就是上海租界时期的一些欧式建筑,浦东那边是农田、仓库或工厂。船再往南行,没看头了。前面是烟囱或煤码头,稍有点风,黑色粉尘就满天飞舞。
20世纪末的外滩夜景
到20世纪末,上海变了,黄浦江变了。在江上游船,两岸都有吸引人的景点,特别在夜幕降临后,各色灯光勾勒出高耸的建筑轮廓,显示了浦江的妩媚和恢弘。
上海最后一根大烟囱
可是在浦江边上有一块地方,不那么亮丽。它的上空总是灰蒙蒙的,像是顶着个灰锅盖。又高又粗的大烟囱不知疲倦地把黄色的烟雾吐向天空,粉尘在周围散开。
听说上海每年开人大,代表们都要提出质问∶浦东那个大烟囱什么时候能不冒烟,不再污染环境?
上钢三厂烟囱
这是上钢三厂的烟囱。上钢三厂是一家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厂,长期以来一直是上海,乃至全国的支柱企业,对上海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它“老”了,设备陈旧,效率下降。工厂在职员工是1.1万人,还要养2.5万退休职工,而2001年的利润只有5千万元,哪来资金改造旧设备?
上海市历届领导面对这个难题都束手无策。像这样的老厂,只有彻底改造,别无出路。市政建设规划中,打算把上钢迁到宝钢边上,设备全部更新。但搬迁这么一个大厂,谈何容易!估计需要50亿元。上海市政建设任务很重,不可能把这么多钱花在一个项目上,况且还有更需要改造的地方。
申办2010年世博会时,上海市领导就想到了位于浦东的上钢三厂这块地。这是一个机会。把世博园区建在上钢三厂和江南造船厂一带,那里的地价就会增值,搬迁工厂的资金就有了。
所有申办世博会的国家,对世博会推动城市建设的作用都十分重视。世博会是城市建设的催化剂,可以提高主办城市的知名度,改造旧城区,扩大主办城市与外界的联系。
从国展局角度来看,世博会必须有助于改善环境,给当地居民带来好处。这也是衡量申办国竞争力的标准之一。
作为驻法国大使,我处在申博的第一线,需要全面了解上海申博的意图、政策、规划及其社会影响、对环境的影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有了第一手材料,游说时就更有说服力。
当我知道上海世博园区将建在横跨黄浦江的老城区时,我便提出要去看看,主要是想亲身体验一下那边的环境,了解老城改造的紧迫性,这样在游说时,就有具体材料了。
探访上钢三厂
2002年5月阳光明媚的一个下午,我们从下榻的衡山宾馆出发,驱车向东驰去。
上海出生的施燕华对这一带很熟悉,她感慨地指着肇嘉浜路对我说∶“原来这条马路很窄,坑坑洼洼,又脏又挤,现在成了通衢大道,变得不认得了。”我看着马路两边的高楼大厦,怎么也想象不出昔日肇嘉浜路的破落相。
南浦大桥
不久,南浦大桥映入眼帘,她那斜拉的钢索犹如少女撑开了大摆裙在欢迎我们。蓝天白云之下,南浦大桥格外妖娆。
好景不长,不知转了几个弯,离上钢三厂不远了。在灰黑的云层里,连阳光都失去了精神气儿了。
进入厂门,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头顶上各种管道横七竖八,工厂的规模比欧洲的一些小城镇还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我常陪外宾参观这样的大厂,它是共和国的骄傲。
汽车在一座大楼前停下,厂长在门口迎接。他知道我们来访的意图,没有过多的寒暄,就把我们请进电梯。电梯一直把我们送到顶层。厂长打开一扇通往屋顶平台的大门,一股刺鼻的硫磺味迎面扑来,我不禁咳了几下。
世博园建设之前的老钢厂
站在平台上,微风夹着粉尘吹来,我眯起眼睛向周围眺望,不远处有一根又粗又高的烟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着浓烟。这就是让我咳嗽的“罪魁祸首”!
我在这里才几分钟,已经感到咽喉不适,那些天天在钢厂干活的工人们、生活在周围的居民们,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呼吸的就是这样污浊的空气!
厂长手指着较远处烟雾下模模糊糊的一片楼房说∶“这是早年的工房,条件很差,住得又拥挤。厂里没钱改善。如果举办世博会,这些房子就要拆掉,居民们就有希望住上有现代设备的新房子了。”厂长的眼睛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看着我,似乎在对我说∶“拜托了。”
旧城改造 民心所盼
这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想法∶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世界各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都面临老城改造的问题。
上海世博园区选在一片老城区,要动迁272家企业、1.8万户居民,这本身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一种实践。
应该在申办世博会的电影片里包括这样的内容:拍摄一个市领导到这片破旧的老房子看望居民,居民诉说他们对世博会的期待,这样的镜头会很有说服力。
世博会宣传片截图
我的建议被接受了,在上海申博的电影片里,出现了老百姓盼望通过世博会改变他们境况的镜头。他们期盼着上海市区内最后一根大烟囱不再冒烟。
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成功将会把旧城改造的时间大大提前,这对上海居民是福音。上海人民期望申博成功,我深深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 未完待续 -
文字 | 《我与世博有缘》吴建民、施燕华著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鹏鹏
/ 阅读前文 /
01
02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