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受命赴乌克兰建馆(下)穿梭飞行

于振起 走近外交 2023-12-06

作者:于振起


1988年7月,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2年3月-2005年8月,中国驻白俄罗斯共和国大使;2005年10月-2007年10月,中国驻保加利亚共和国大使。


音频



正文


点击阅读前文

(上)首任驻乌任临时代办


(中)捍卫外交阵地


接着是工作条件存在问题。

设在罗斯饭店7层的中国驻乌克兰使馆没有任何保密设施,更不具备收发外交电报的条件,重要事宜都要到驻俄罗斯使馆处理。建馆初期,工作千头万绪,而外交工作“授权有限”,作为在前方工作的使馆,重要情况必须及时报告国内,重要事情必须及时请示国内,因此,飞莫斯科就成了我们的常事。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


记得当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斡旋中东问题时曾频繁往来于阿以双方,史称“穿梭外交”。而我们往来于基辅和莫斯科之间的飞行与基辛格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几乎每周都要飞莫斯科一到两次,遇到特殊情况飞得还要多,时常当天就跑一个来回。由于我们只有三个人,一般是小范和小赵二人搭伴同行,我自己跑单帮,为了保证使馆的正常工作,到莫斯科办完公务,就赶紧赶回基辅,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穿梭飞行”。这种情况持续了约半年时间。

苏联时期,基辅至莫斯科的航线属于国内航线,苏联解体后,变成了国际航线,然而,俄罗斯方面却没有及时建立起规范的边防海关检查制度,机场里一片混乱。

有一次,我在出关时出示了外交护照,边防警察还是要打开我的随身行李检查。我告诉他,外交人员享有免检特权。他却说,没听说过。这可真是“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但我坚持不让他检查。无奈之下,他找来一个负责人。好在此人还懂得外交惯例,按照我的要求解决了这个无中生有的问题。

还有一次,飞机落地后,忽然上来几个边防警察,未作任何说明就把所有乘客的护照都收走了,让我们到候机室等着取护照。我们在候机室等了将近半个小时,还没有人理睬。我便和另一名外国乘客一起找到边防办公室进行交涉,他们仍然不作解释,只是说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把护照还给我们。当我们终于拿回自己的护照时,仍然不明白这些俄罗斯警察在搞什么名堂。

往来于基辅和莫斯科的飞机都是苏制的图-135,有一百多个座位,比较陈旧。

客机驾驶舱


一次与一位驾驶员聊天时,我问他这些飞机安全性能如何,他说:“我们的飞机虽然旧,但驾驶员的水平都是一流的,有丰富的飞行经验,能够处理各种困难情况,你们完全可以放心。”

在不久以后从莫斯科飞回基辅的一次航程中,我领略到俄罗斯飞行员的高超技能。那天是雨天,我坐在靠舷窗的位置。当乘务员通知乘客飞机准备降落时,我开始朝外面看。飞机先是在云层里穿行,乌黑的云层很厚很低。当飞机从云层出来的时候,离地面已经很近。此时我发现不对头,飞机下方不是机场跑道,而是一大片树林,眼看着飞机离树林越来越近,最后只有一百米左右的距离了,此时机舱里响起一片惊叫声。


正在大家感到末日即将来临的时候,飞机猛地扬起了头,开始爬高。乘务员在广播里喊到:“大家不要惊慌,我们又升起来了。”不少乘客听后开始在胸口画十字。当飞机最后安全落地的一刹那,全体乘客热烈鼓掌,庆贺死里逃生。

事后据乘务员讲,此次险情原因是机场导航出了差错。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其中也包括俄罗斯飞行员处变不惊、化险为夷的本领。

随着1992年10月机要员的到馆,我们这种不寻常的“穿梭飞行”终于结束了。使馆在饭店办公区安装了一个简易的收发外交电报装置,基本解决了我们的一大难题,飞莫斯科也就不那么必要了。

尽管“穿梭飞行”很辛苦,也有相当的危险性,但是这种不同寻常的外交体验还是很难得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外交创业的艰辛。



- 未完待续 -

文字 | 《驻外札记 一个知青大使的外交生活片段》 于振起著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霖霖




推荐阅读 /


忆法国建馆 勤俭办外交

赵启正对话吴建民 | 一篇讲话改变人生

礼宾枪是真枪吗?为何总是“咔咔”响?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