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宾逸事——我当了一回“总统”
作者:江康
曾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中国前驻布隆迪、驻多哥大使。
音频
正文
“总统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队列完毕,请您检阅。”身材魁梧的仪仗队队长粗犷而嘹亮的声音,响彻首都机场刚刚竣工的贵宾楼前的专机停机坪。这位“总统阁下”不是别人,正是笔者本人。这是2006年10月19日下午外交部礼宾司为筹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而组织的机场欢迎仪式的模拟演练。
2000年10月10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开幕。
继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后,我第二次入选礼仪大使。18日晚接到礼宾司的通知,让我次日到首都机场参加演练。在演练中,分配给我的任务是模拟来京与会的一位非洲国家的元首。
1989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左一为作者江康。图源:《新中国老外交官影像集》
在以往28年的“礼宾生涯”中,我组织安排过数不清的欢迎仪式,正经扮演外国元首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演练现场没有飞机,机场工作人员调来一部舷梯,正对着即将竣工的巍峨壮观的贵宾楼中央。没有红地毯,临时用粉笔在地上画两道线代替。
我六上六下舷梯,一遍又一遍地演示来京与会的非洲领导人检阅仪仗队的全过程:步下舷梯与中方迎接人员握手,接受儿童献花;然后在专设地毯上,聆听军乐团演奏两国国歌,听取仪仗队队长的报告;而后在军乐声中走向军旗,欠身向军旗致敬;接着伴随军乐团的节奏,沿着红地毯检阅三军仪仗队(仪仗队行注目礼),检阅后转身,向仪仗队队长点头致谢……
在场的同志风趣地说,我这个“总统”还演得“像模像样”。我开玩笑说:“我是冒牌的,你们可不要打假哟!”
送行仪式则相对比较简单,没有仪仗队和军乐团,只安排一定人数的礼兵分裂在红地毯两侧,由中国政府代表陪同离京的元首至舷梯旁握手告别。我在舷梯旁模仿非洲国家元首的口气,拉着模拟“政府代表”蒋元德大使的手,请他“转达对胡锦涛主席、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诚挚谢意”,蒋大使则祝我“一路顺风”。
在现场参加审核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对仪式方案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
1
军乐团由与仪仗队相向站位改为仪仗队列“L”形站位;
2
红地毯由原定宽2米增至3米;
3
在贵宾楼门厅内举行的欢迎仪式备用方案中,主车停车位置做适当调整;
4
送行方案中礼兵人数由18人增至24人。
根据修改后的新方案,又进行了两次演练,证明新方案的效果确实更为大气,路线也更为合理。
演练从下午2点半持续到近6点。这3个半小时中,参加演练的人员顾不上喝一口水,也没有落座休息片刻,一心想着如何把仪式搞得更加出色。
2006年10月26日,作者在首都机场欢迎仪式(室内方案)演练现场。
一周后,即10月26日的上午,在首都机场进行了更近“实战”的演练。考虑到有不少非洲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将乘航班抵京,所以这次演练加演部分领导人抵京后由航站楼转场到贵宾楼参加欢迎仪式的全过程。
11位礼仪大使全部到场,按照礼宾司的安排,各司其职:有的模拟乘专机抵京的国家元首,有的扮演乘航班抵达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有的模拟中国政府代表,有的则扮演与会国驻华大使或中国驻与会国大使。
我的任务则是模拟一位乘法航班机抵京的某非洲国家的首相。我国礼仪大使和该国驻华大使登机迎接,我在他们的陪同下步出机舱,在廊桥口与中方人员握手,然后穿行航站楼的贵宾通道,登车前往欢迎仪式场地。参演人员个个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一切演示得近乎逼真。
北京峰会期间,在机场共举行了42场欢迎仪式,尤以11月2日和3日最为集中,分别有15和19场之多,从凌晨到深夜忙个不停,专机坪上一次接一次地升起非洲国家的国旗、奏响双方国歌。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
一般来说,东道国不为参加国际会议的外国领导人安排欢迎仪式。而此次北京峰会,专为非洲国家领导人设计安排了庄严隆重而又简洁大方的欢迎仪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传统,使非洲的领导人们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兄弟般的情谊,给与会的非洲各国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机场欢迎仪式成为峰会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礼宾工作一次成功有益的尝试和创新之举。
— END —
文字 | 《礼宾:鲜为人知的外交故事》 江康
图片 | 网络 来源 | 外交官说事儿
编辑 | 走近外交 霖霖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8611178186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 推荐阅读 /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