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威特大撤侨(上)

王昌义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王昌义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36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60年在外交学院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先后在西亚非洲司、新闻司和驻外使馆工作,历任科员、副处长、处长;1982年任新闻司副司长;1983年至1989年先后任中国驻吉布提和驻叙利亚大使,1989年至1993年任西亚北非司司长,1993年至1995年任外交部部长助理,1995年至2000年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


音频



正文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军队突然入侵科威特,占领首都科威特城,形势急剧恶化。8月4日,伊拉克宣布在科威特成立新的军政府。8日,又宣布同科威特合并。10日,伊拉克政府照会各国使馆,声称由于伊拉克和科威特已经“统一”,要求各国驻科威特的外交机构于8月24日以前结束公务,撤出科威特。照会还警告,逾期不撤者,将不再享有外交豁免待遇。

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


在科威特的外国人安全问题凸显了出来。

当时,中国驻科威特使馆以及新华分社共有50余人。此外,还有13家中国公司的4800多名劳务人员,大多在边远的沙漠地区承包工程项目,部分是女工、女护士。伊拉克军队入侵后,他们的生活处境迅速变坏。科威特的社会秩序极为混乱,商店关门,水、电、油和食品等基本生活品供应很困难。

七八月份正是气温最高的时候,白天可达50℃。尽管承包工程已经全部停工,劳务人员全部撤回住地,安全还是没有保障。缺水、缺电,待在工棚内也闷热异常。我曾有机会参观过首都附近一个劳务人员的住地,就深有感受。当时,虽然工棚内的空调在正常运转,但仍然闷得透不过气来。

8月3日,还发生伊拉克士兵无故扣押29名中国劳工人员的事。经过交涉,他们才平安返回住地。

这种局面短期内不会好转。

中国政府十分关注科威特的局势,关注中国公民的安危,决定派专机分批撤回在科威特的人员。国务院领导强调,要争取时间,抓紧采取一切办法,把在科人员(包括港、澳、台同胞)平安接运回国。

8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中国政府决定采取措施,撤离并接回在科威特的中国公民。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将负责照料和组织中国公民的撤离工作。

考虑到国内群众、特别是家属的焦急心情,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发布了在科人员平安的消息。

接着,中国外交部和对外经济贸易部等主管部门作出一系列具体的部署。首先,成立了专门工作组,负责处理有关的具体事务。

由于撤离行动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驻科威特和伊拉克使馆,还涉及驻约旦等周边国家的使馆,外交部要求他们“行动迅速,沉着冷静,周密安排,注意安全”;要求驻科威特使馆“严格组织纪律,提倡团结互助,优先照顾妇女、病人,充分体现中国人有组织、有纪律、有道德的气度”;要求驻约旦等周边国家使馆“全力以赴,团结一致,通力协作,千方百计克服苦难,做好转运工作”。

确定回国路线十分重要,必须既安全,又便捷。国内主管部门考虑,最好争取伊拉克提供方便,由科威特直接回国,实在不行,就争取经转伊拉克回国。

驻伊拉克和科威特使馆分别向伊拉克外交部和在科威特的伊占领当局进行交涉。伊方同意向中国撤回人员提供方便,但只同意他们乘汽车经伊拉克去约旦,不同意派专机到科威特或伊拉克。伊方还说,其他国家驻科威特使馆也是从陆路经过约旦撤回人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决定,将中国公民从科威特乘车经巴格达送到约旦,再派专机到约旦接人。一场高度紧张、复杂细致的撤离行动展开了。

8月的中东,骄阳似火,酷热难耐。从科威特城到约旦边境有1800公里,其中1400公里在伊拉克境内,多半路程是毫无人烟的大沙漠。从伊拉克-约旦边境到约旦首都安曼也有300公里。在战乱的环境下,安排转移一支4800多人的庞大队伍,其困难可想而知。

运送这么多人员,需要足够的大轿车。驻科威特使馆和中国公司经过多方筹措,好不容易凑齐100辆大车,计划8月18日开始撤离。不料,16日伊拉克军方将这些车辆全部强行开走。驻科威特使馆经过再次努力,并取得驻伊拉克使馆的支援,才勉强凑齐所需车辆。这样,撤离工作不得不推迟了两天。

由于撤离的规模庞大,途中又要经过几处边防站,组织工作十分繁杂。驻科威特使馆根据国内要求,将回国人员从8月20日开始分成六批撤回。

他们在出发前,分别编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指定负责人,由他携带撤离人员名单和回国入境证明,在抵达约旦-伊拉克边境时,将名单交给约旦边防站,以便简化过关手续。每辆车都有醒目的五星红旗标志;车身用中、阿、英三种文字写着“中国”字样。

驻伊拉克使馆组织本馆和中国公司人员,紧张投入了协助转运的工作。临时代办经常出入伊拉克外交部及其他有关部门,交涉有关简化入境手续、免验行李、过境路线等一系列具体问题。经济参赞安排人员在伊科、伊约边界哨所和中途设立接待站。他们为撤离人员准备食品、饮料和药品,协助办理过境手续,为车队指路,收留失散人员。

驻约旦使馆成立了以大使为首的接待指挥部,包租了安曼的12家旅馆和20多辆大轿车,在约伊边界和每个包租旅馆都设立了接待组。从安曼到约伊边界,往返一次需要一天时间,接待组人员几乎天天去边界。边界除了约旦边防站,没有房屋,没有树林。使馆人员只能待在汽车内,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根据第一批撤离时存在人员失散和前后照应困难等问题,国内主管部门及时对驻科威特和伊拉克使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争取伊拉克当局提供向导,帮助寻找可能失散的人员和车辆;要求每辆大车带着特许通行证,万一失散时也不受影响;每辆大车有一名领队,争取配备翻译和报话机,便于相互联络;强调集体行动,前后照应,严禁各行其是。这就保证了随后几批的撤离工作安全有序。

当车队在行驶途中和集体通关时,其他国家的难民投以羡慕的目光,有的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好。”

1990年,科威特大撤侨现场。


8月20日至23日,经过国内外的通力协作,特别是有关使馆夜以继日的工作,4800多人先后安全撤离科威特,抵达安曼。8月24日开始,他们分别乘中国民航包机或班机回北京。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总裁曾亲自驾驶波音747飞机,从安曼接回第一批撤离人员。当他们平安地抵达首都国际机场时,受到了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领导的热情迎接和慰问。

在整个过程中,撤离人员切身感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温暖,感受到使馆无微不至的照顾,也感受到同胞之间的互助友爱。抵达首都机场时,许多人情不自禁地欢呼:“中国万岁!”“社会主义万岁!”“祖国,我想念您!”


- 未完待续 -

选自 | 《中东散记》  作者  | 王昌义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咖啡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天涯海角国旗情

德斯坦总统出席国庆招待会

中国茶如何征服英国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威特大撤侨(上)

王昌义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