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荡气回肠的礼炮声

吴德广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德广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38年生于广州潮州,1965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同年调入外交部,先后任礼宾司科员、驻卡拉奇总领事馆职员、礼宾司国宾接待处副处长、驻日本使馆一秘、礼宾司处长并为该司领导成员之一、中国驻古晋首任总领事。

主要著作有:《世界各国国旗》《最新各国国旗国徽》《从礼宾官到总领事》《花园国度——马来西亚》《犀鸟情思》。


音频



正文


在国际交往中,一个国家在重大的喜庆或吊唁活动中,如开国大典、独立庆典、总统就职、盛大国葬等,免不了要鸣放礼炮。

笔者在外交部礼宾司任职多年,时至今日,一回忆那鸣放礼炮的日子,耳边就会萦绕起荡气回肠的礼炮声,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我国礼炮部队


鸣放礼炮是一个国家举行庆典的最高礼仪之一,隆隆的礼炮声揭开庆典的序幕。

国庆50周年庆典上的国旗护卫队


记得当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半个世纪光辉历程、举国上下欢庆50周年国庆之际,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空50响礼炮轰鸣。那天上午10时,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在50万军民全体肃立高唱的国歌声中,国旗护卫队官兵庄严地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随后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和游行……

在天安门,国家每次举行盛大庆典时鸣放礼炮的壮观场面已载入史册。北京市民目睹那难忘的景象,至今历历在眼前。北京众多市民还目睹了天安门广场第一次鸣放礼炮的难忘情景。

开国大典使用过的礼炮


1949年10日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时,礼炮54门、鸣放28响。据记载,礼炮的门数、响数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决定的,礼炮54门代表出席会议的共有54个单位,其中45个单位派正式代表、9个单位派特邀代表出席;28响则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战28年,终于取得伟大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鸣放礼炮是隆重迎送国宾的最高仪式之一。长久以来,鸣放礼炮已形成国际惯例。凡欢迎外国元首,鸣礼炮21响;欢迎外国政府首脑则鸣放19响,以示不同的礼遇。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举行迎宾仪式,开始鸣放实弹礼炮,后改为鸣放无硝烟的礼炮了。

2018年6月6日,在欢迎仪式上拍摄的三军仪仗队。


1980年,我国欢迎国宾仪式的地点由首都机场改至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以来,天安门广场频频的礼炮声不绝于耳,见证着应邀的国宾不断来华访问的历史进程。天安门广场隆隆的礼炮声和蔚为壮观的检阅仪仗队的场面,给国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8年10月22日,邓小平访问日本,成为第一位访问日本的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前右)向欢迎的日本民众挥手致意。


在国际交往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发生,也鸣礼炮以示庆贺或欢迎。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日本,并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互换批准书仪式,笔者有幸随同访问。邓副总理抵达东京羽田机场时,日方鸣放礼炮19 响,以示热烈的欢迎。

1977年2月5日至11日,邓颖超副委员长对缅甸进行了友好访问。图为邓颖超副委员长到达蒲甘参观访问时,吴奈温总统和夫人亲自到机场迎接。


1977年2月邓颖超副委员长一行访问缅甸抵达仰光时,受到红地毯高规格的接待,仰光机场鸣放礼炮21响,以示中缅胞波情谊深。

英国海军鸣炮


鸣放礼炮的来历众说纷纭。有文献记载:鸣放礼炮的做法起源于英国。在400多年前,英国海军就有鸣炮迎宾的习惯。舰船驶入另一国家的海湾之前,或在公海与另一国家的舰船相遇时,为了表示没有敌意而将舰船上炮内弹药全部放掉,鸣炮以示友好和敬意。当时最大的战舰有炮21门,鸣放21响则成为最高的致敬礼节。

美国总统林肯宣读《解放黑奴宣言》


鸣放礼炮的历史悠久。美国历史上,如逢重大事件发生鸣放礼炮屡见不鲜。1862年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颁布后,波士顿、匹兹堡等地人民鸣放礼炮100响,群众载歌载舞地支持宣言,庆祝这个伟大事件。

1945年6月24日,在苏联首都莫斯科红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庆祝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军队为了祝捷卫国战争的胜利,鸣放礼炮制定了三种不同的规格,分别以324门24响、224门20响和124门12响庆祝苏联各加盟共和国首都的收复以及庆贺大城市、重要的居民点、重要铁路枢纽的解放。

1945年5月9日为庆祝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以及同年6月24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胜利阅兵仪式之后,均鸣放了礼炮。莫斯科通宵未眠,欢庆这来之不易、期盼已久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国派遣驻另一国的公使或总领事、领事赴任时,驻在国按照不同使节和领事官员的级别,鸣放不等的礼炮以示欢迎。

2019年,弗拉基米尔·普京中午在彼得和保罗要塞开炮。


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每天中午12时鸣放礼炮,已成为传统。每天定时鸣放一枚空弹炮,在于向当地居民报时。

这种鸣放礼炮仪式可能起源于1710至1711年间。在该市鸣放礼炮的近期历史上,有几次不在规定时间鸣放礼炮。1988年3月的一天,炮声在14点20分响起,目的在于通告市民:圣彼得堡第500万个市民来到人世。2001年5月30日,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时,中午鸣放礼炮仪式则有了新的意义。

有一些国家举行国葬时鸣放礼炮21响,表示对逝者的敬礼。

鸣放礼炮的传统一直沿袭至今。各国鸣放礼炮的做法略有差异,但都认同它是一种最高礼遇之一。鸣放礼炮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包含着不同的历史意义。



— END —


选自 | 《从礼宾官到总领事》  作者 | 吴德广 

图片 | 本书及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咖啡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来而不往非礼也

万国宫怀古

从生物学博士到外交官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荡气回肠的礼炮声

吴德广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