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油在非洲
作者:梁宇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44年7月生。小时候,我酷爱美术,梦想成为艺术家。那时并不了解非洲,只觉得那里很遥远、很神秘。然而1964年高考时,一次偶然的机会选择了法语专业,竟注定了一生与黑非洲的不解之缘。
1983年我第一次“走近黑非洲”;1986年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这次是真的“走进黑非洲”了——到驻扎伊尔使馆工作;继而于1991年再赴驻贝宁使馆任文化参赞。
在圆满完成外交任务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收集资料、拍摄照片、潜心研究,撰写出版了《20世纪非洲美术》等数本著作。如果说卡伦最终“走出非洲”的话,我却认为自己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光是“走进黑非洲”。
音频
正文
清凉油,俗称“万金油”,是局部刺激药,伤风头痛时可涂于太阳穴,虫咬后可涂于患处,有止痛、止痒和消肿的作用。
小小的清凉油,在国内时很少想到它,也很少用它,但是到了非洲,它可真的成为“万金油”了,它在各处都受到热烈欢迎。我们出门时带着它,一是为自己用,更重要的是送给别人。因为非洲国家地处热带,蚊虫比较多,加之天气炎热、容易头晕,清凉油既可以止痒又能醒脑。
清凉油是中国特有的药品,所以只要我们一出去,碰到黑人,无论大人小孩,一见到我们,他们就会伸出大拇指并说“维克斯”,就是当地的土语“清凉油”的意思。
清凉油在非洲俨然成了“通行货币”
一次,国内的教育考察小组定于晚上航班到达,我们开车到机场迎接,按规定是不能进到机场里面去的,只能在外面等候。但是考察小组是第一次来这里,语言也不通,我实在是很担心,只好想办法进去接他们。
我向机场警卫出示了外交官证件并给了两盒清凉油,便顺利地进到里面办海关手续的地方,刚好看到小组的人正在那里找我们。我帮他们填好入境的手续,一切都很顺利,小组的同志很高兴,问我是怎么进来的,我把经过说了,小组的同志笑着说:“在国内就听说清凉油在非洲特别受欢迎,这不,我们出来时也带了不少。”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当你开车去超市买东西,车刚刚停下就会过来一个小男孩,用手指指你的车,再指指他自己的眼睛,你会立刻明白他要给你看车。当然他并不是像国内那种有组织的看车人员,而是“个体户”。当你买完东西从超市出来,这个小男孩会马上过来向你要报酬,你给他钱往往他不要,你若是给他一盒清凉油,他会马上兴高采烈地跑走。
有一次,我在文化处附近一个修鞋匠那修理一双皮鞋,鞋修好了,我去取鞋并付款,修鞋匠十分友好地说:“不用给钱了,就给点清凉油吧。清凉油在这里是用钱买不到的。我家里蚊子特别多,到晚上孩子睡不好觉,如果有清凉油给他们用该多好。”听了他的话,我很受感动,立即回文化处给他拿来几盒清凉油,当然,照付了修鞋的钱。此后,我经常送给这位修鞋匠一些清凉油。他说,他的孩子们晚上睡觉比过去安稳多了。
那是个星期天,文化处的全体同志开车到海边游泳,没想到车子开到海滩附近,车轮陷到沙地里,轮子干打转,就是开不出来。正当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在附近居住的黑人兄弟赶来了。我在黑非洲工作多年的体会,黑人非常热情,只要你的车在半路上出了问题,肯定马上有人过来帮助你。
这时,来了几个黑人小伙子,先用铁锨在车轮前垫上土,然后我在车里挂一挡启动,几个人一齐在后面推,车子一下就出来了。我掏出钱要给他们小费,他们连连摆手不要,其中一个人用手在胳膊上抹了抹说:“我们要维克斯。”我明白了,立即从车里找来清凉油给他们,他们高兴得不得了,我们每次开车出去是必带清凉油的。
好了,说到这儿,你可能已经了解清凉油在非洲是多么受欢迎,对我们这些中国外交官在非洲开展工作是多么重要。如果你有机会到非洲访问,临行前可千万别忘记多带些清凉油啊。
- END -
文字 | 《走近黑非洲》 作者 | 梁宇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咖啡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 推荐阅读 /
戴高乐生前未能实现访华愿望
红场活动见闻录(上)
红场活动见闻录(下)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