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创新的外交阵地——摩尔多瓦(上)

蒋本良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蒋本良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江苏常州人;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后派往罗马尼亚留学学习欧洲语言文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外交工作,是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主要罗语翻译之一,多次陪同出访;曾任驻摩尔多瓦代办、使馆馆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外交史学会理事等。

译、著有《中国漫记》《骗人的早晨》《协调心理学与控制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新中国外交50年》《多瑙河之波》等。2005年,被中国翻译家协会授予长期成绩卓著的“资深翻译家”称号。


音频



正文


干了一辈子的外交,临近终点我才体验到亲手在一个新建交国,特别是一个经济急剧滑坡、环境十分艰难的国家,从头建一个新的使馆的艰苦和乐趣。

1991年苏联解体,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8月27日,原苏联最西部的摩尔多瓦宣布独立,中国很快予以承认,并于1992年1月30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5月,我奉命作为代办,和另外两位外交官一起,去摩尔多瓦建立大使馆。经过短时间紧张的准备,6月4日,我们即踏上了赴摩的行程。





踏入国门

带着一种身负重任的责任感和每到一个新地方都会有的新鲜好奇感,我们来到了摩尔多瓦。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对我散发出强烈的吸引力,使我沉浸于这个万里之遥的欧洲小国的风情,同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国家的人民结下了不解情缘。

处在原苏联西部边疆的摩尔多瓦,曾是一个高度战备、肃杀森严的封闭地区,是西方竭力窥探而不可得知的、被称做“铁幕”背后的神秘世界。虽然随着苏联的解体,“铁幕”已轰然倾覆而荡然无存,但当年战云密布的神秘姿影犹在。

1992年6月13日,我们驾车从罗马尼亚驶向摩尔多瓦。过去我曾多次坐火车经过这一段苏罗边界,但每次过境的时间都是半夜。显然这也是当时苏联采取的一种防范措施,因为此时困乏的旅客几乎都是在半睡梦中,对周围紧锁在黑夜里的一切都毫无觉察就过去了。所以这次,这个敏感地带的面貌特别吸引我的注意。

还没到边界,远远就看见边防站列乌谢尼高高矗立的瞭望塔,塔身约30米高,警惕地监视着方圆数十公里的一切动静。数十米宽的普鲁特河横卧在边界上,成为隔断异国的天然壕堑。沿边界还犁有一条约10米宽的松土带,任何人踩过都会留下明显的足迹。

入境过关仍沿袭着前苏联一套严格而繁琐的手续,一道道查验,要经过五六道关卡。进入摩尔多瓦国境以后,就是一大片开阔的军事隔离地带,人烟稀少。很快我们就驶上了一条混凝土浇灌的战略公路,虽然年久失修,但仍保留着当年的雄姿,坚固笔直,可供飞机应急起降。

使我感到异样的是,如此行驶方便的交通纽带,竟然几乎不见人迹。原来,这种“战略公路”是在特殊的设计构想下修筑的,线路一律绕开城市、村庄和一切人口密集的地点,公路两旁被密密树林遮掩,一切奥秘都被深深地隐藏在森林背后。所以,今天它像是被人遗忘似的静静躺在那里,远离喧嚣,时而在平原向前延伸,时而在起伏丘陵中蜿蜒,有时又被包围在一望无际的葡萄园里。

德涅斯特河


摩尔多瓦是前苏联威慑整个巴尔干乃至整个西欧的军事重镇。从西往东走不多远,到德涅斯特河东岸,便是驻屯着前苏联精锐部队14集团军的军事区。这里更是壁垒森严,道道关卡,严密把守。14集团军由多兵种组成,包括空军和导弹部队,武器装备不仅精良,而且有大量储备,一旦需要,部队可随时成倍扩充,进可以直取巴尔干和欧洲,守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走进首都

这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从布加勒斯特驱车450公里,经过将近一天的行程,抵达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

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街上行人很少。


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由于这里刚刚发生与德涅斯特河左岸的战争,战火的硝烟仍在空气中飘浮,在进入首都的几个路口都有坦克和荷枪实弹的军警严密把守。街上也显得冷冷清清。我觉得奇怪的是,这个前苏联人口密度最大的加盟共和国,怎么周末街上的人也这么稀少?我们直接来到了摩尔多瓦外交部为我们预订的“森林”旅馆门前。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在“旅馆”这个过往旅客短暂寄宿的地方,我竟一住就是一年半的时间。

“森林”旅馆实际是政府和议会的宾馆,供接待政府代表团和来首都开会的议员居住。我们的进驻也带来了这个宾馆的对外开放。

政府办公大楼前高大的列宁雕像


旅馆经理临时把我安排在主楼的一个二室套间。第三天,星期一,即在宾馆楼群中的一座“绿楼”里为我开了一个三室套间。米海伊经理带我住进去的时候对我说,这是给“特殊人物”住的。这里的确“特殊”,与总统府紧挨着,我的住房甚至同总统办公室隔窗相望。我是住进“绿楼”的头一家使馆馆长,后来各国大使相继住进“绿楼”。匈牙利大使风趣地把这座楼称做“小联合国”。

走进城市,随时都可感觉到空气中仍然弥漫着战火的气息。较重要的单位,甚至大的旅馆都有武装军警守卫。街上武装巡逻队随处可见。

使我惊异的是,市中心的“普希金”公园这个文化休憩的场所,竟然变成了反对当时德涅斯特河左岸分裂派的支持者俄罗斯的宣传战场:

这里挤满了反俄情绪沸腾的人群,激烈的反俄演讲声和口号声此起彼伏,公园入口处墙上贴满了“打倒新沙皇”“俄国佬滚回去”的标语和漫画。“绿楼”紧挨着“普希金”公园,俄罗斯大使也和我们同住在这座楼里,因此,我们这座“绿楼”也成了群众冲击的对象。

有一天,我发现我们的楼突然被包围了,人声鼎沸的群众密密层层一直延伸到公园深处。“绿楼”管理员紧张地下令紧闭大门,同时通告大家不要出门。开始我还不知何故,后来知道俄罗斯大使才是攻击目标,这才放松了紧张的心情。大批军警带着狼狗前来维持秩序,总算没有发生过激的行动。

尽管如此,城市生活基本按着正常的节奏进行。大饭店的顾客虽已稀少了许多,但也陆续不断。饭店舞台上闪亮着虽较原始简陋,但仍不乏五彩缤纷的霓虹灯,还穿插着歌舞节目。在这里,我生平头一次观赏了风格独特、剽悍雄健的男舞和婀娜多姿的女舞相结合的茨冈民族舞蹈演出。

街头商店虽较清淡,也还维持着门面。招牌大部分都是用罗马尼亚文和俄文两种文字并列书写的,我这个对语言有独特兴趣而俄文水平不太高的人,从招牌上也学到了一些以往接触较少的俄文单词。

摩尔多瓦街头


动乱和经济的萧条不能不波及我们这些外交官。由于摩尔多瓦的煤气、电力基本上全靠俄罗斯,供应渠道又是通过德涅斯特河左岸分裂地区,局势一紧张就被卡死,老百姓就不得不停炊,我们也就找不到吃饭的地方了。时不时的停电,也使我们不得不在黑暗中度过夜晚的时光。有好几次服务员挨户通知我们,赶紧把各种水盆积满水,因为要停水了。付了热水费而没有热水供应,那就是家常便饭了。



- 未完待续 -

文章来源 | 《外交纪实(二)》    作者 | 蒋本良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咖啡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清凉油在非洲

说说在欧洲看到的另一面(上)

说说在欧洲看到的另一面(下)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开创新的外交阵地——摩尔多瓦(上)

蒋本良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