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达贡巴与中国之缘
作者:梁宇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44年7月生。小时候,我酷爱美术,梦想成为艺术家。那时并不了解非洲,只觉得那里很遥远、很神秘。然而1964年高考时,一次偶然的机会选择了法语专业,竟注定了一生与黑非洲的不解之缘。
1983年我第一次“走近黑非洲”;1986年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这次是真的“走进黑非洲”了——到驻扎伊尔使馆工作;继而于1991年再赴驻贝宁使馆任文化参赞。
在圆满完成外交任务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收集资料、拍摄照片、潜心研究,撰写出版了《20世纪非洲美术》等数本著作。如果说卡伦最终“走出非洲”的话,我却认为自己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光是“走进黑非洲”。
音频
正文
一位非洲青年艺术家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曾两度来华,苦苦追寻7年,终于取得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并在华结下了美好姻缘。这个颇具传奇色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原孔伊尔艺术家可达贡巴。
我认识可达贡巴是10多年前的事。当时我是中国驻扎伊尔使馆的文化官员,负责选派扎伊尔赴华留学生工作。可达贡巴那时是金沙萨美术学院的年轻教师,被选为赴华留学生。后来他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两年,以优异成绩结业,于1990年返回祖国,继续在金沙萨美院任教。但是,他心中永远抹不去对中国的思念,他说:“我回国一周后就感觉到自己必须再去中国,那里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
于是,经多方筹集,他凑足了赴华学习的费用,于1993年第二次来到中国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
当我问他这次为什么选择学习雕塑时,他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太深厚,比如中国的陶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它面前我是多么渺小,我觉得自己没法学好。非洲艺术家拥有相对深厚的雕刻传统,但过去非洲学生都是去欧洲学习雕塑,还没有人到亚洲来学习雕塑。我觉得中国雕塑历史悠久,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因此我选择了雕塑。我是第一个来中国学习雕塑的非洲艺术家。”
在美院雕塑系两年的学习使他受益匪浅,结业时成绩优异,顺利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并得到中国政府的奖学金。读研究生期间,可达贡巴学习勤奋,进步很快。他的导师——中央美术学院曹春生教授感慨地说:“这位非洲学生很不错,学习刻苦,有头脑,有想法;不是玩艺术,而是有追求。本来硕士研究生应该三年毕业,但因他成绩突出,破例允许两年毕业。他是一位很有前途的艺术家。”
从中央美院毕业之后,可达贡巴在北京亚运村的一个著名画廊举办了个人作品展。当我应邀前去参加开幕式,走进展厅,看到可达贡巴在中国学习时创作的雕塑作品时,立即被作品火一样的生命活力所震撼。作品全部由青铜雕铸,这很正常,因为扎伊尔是产铜大国,也造就了一大批铜雕艺术家。
综观可达贡巴的作品风格,从早期的抽象构成发展到现在的具象写实,变化很大。当然,这种写实绝不是古典主义写实,而是具有现代雕塑语言的具象写实,透射出艺术家的心路历程。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他说:“我在中国学习的最大收获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民。艺术不应该是唯美的,它是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
他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沉默的羔羊》青铜群雕气势恢宏,反映出经受战争磨难的人民的精神状态,“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这件作品得到美院领导和他的导师的赞扬,并获得美院毕业生作品展的最高奖。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非洲传统木雕的抽象概括手法对他的影响,同时也能看到现代雕塑语言,比如雕塑大师贾科梅蒂对他的影响。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1901-1966),瑞士存在主义雕塑大师、画家。
除了学习以外,可达贡巴在中国参观了许多地方,交了许多朋友。更重要的是他在中国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心上人——一位和他一样热爱中国文化、在华学习美术的波兰姑娘。
在北京举行婚礼那天,面对前来祝贺的两国驻华使馆的官员和各界朋友,可达贡巴用地道的普通话说:“中国给予我的不只是知识和友谊,更重要的是给予了我对未来创作的灵感和信心。如果今后我离开中国,一定还会回来的,因为我和中国有缘,我在中国不仅得到了硕士学位,而且还结下了美好姻缘——找到了媳妇。”
1997年底,在可达贡巴夫妇即将离京赴波兰时,我在港澳中心为他们饯行。可达贡巴怀着惜别的深情对我说:“请你相信,我们一定还会见面的,我肯定会回来的,中国还有许多东西要学习的……”我相信他的话。
- END -
文字 | 《走近黑非洲》 作者 | 梁宇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咖啡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 推荐阅读 /
学习吴建民,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红场活动见闻录(上)
红场活动见闻录(下)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