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崇拜毛泽东的印度小姑娘

卫德娴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卫德娴

1929年出生,1961-1991年先后在外交部和驻外大使馆工作,外交部离休干部。


音频



正文


1978年至1980年,我曾在驻印度使馆工作,我丈夫高锷同志是使馆政务参赞。在此期间,我们认识了“印中友协”副主席雷伊教授夫妇,并与他们全家结成了好朋友。

起初,我发现每当使馆举办友好活动请到雷伊教授夫妇时,他们的女儿希玲总是相随而来。希玲当时只有16岁,正在读初中三年级。她文静端庄、很懂礼貌,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身高已超过母亲。她总是不声不响地偎依在父母身边,认真地倾听着大人之间的交谈。

我曾对此好奇,根据自己的体会,孩子到了这个年龄,一般不愿意跟着父母活动了,她怎么还那么温顺呢?

随着渐渐地接近和了解,我们得知她读过《毛泽东选集》中的不少文章,对《毛主席语录》也特别有兴趣。有一次,她拉着母亲腼腆地问我:“有时对《语录》中的某些段落理解不好,你能帮助我吗?”

当时,我虽内心有些为难,因为自己英文水平有限,担心担当不起,但又觉得我是一个中国外交官,对这样一个请求应该义不容辞。于是,我灵活地表了一个态:“我很愿意与你一起学习,如果我自己解释不好,我还可以帮你找别的同事解释,好不好?”她非常高兴。

由此开始,在以后相见的许多机会,我和这位姑娘之间就有了这方面的话题,她总是抓紧时间要与我谈一点学习心得或提一些问题。一般情况下,我尽量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地点一点这段语录的主要精神,并得到她的点头认可。有时候我受语言限制说不清楚,就请英文好的同志帮助我表达,直到她点头认可。就这样,我们之间渐渐积累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有一次,她妈妈悄悄地告诉我:“希玲觉得你待人真诚热情,她非常喜欢你,她觉得你用提示主要精神的办法启发她,对她理解《毛主席语录》很有帮助……”还说:“她在家提起你时,称你中国妈妈……”当时,我认为这是出于友好和礼貌,深深地向他们表示了感谢。

有一天,雷伊教授夫妇邀请我们使馆陈肇源大使夫妇和好几对外交官夫妇到他们家做客,我们夫妇也在其中。当大家在客厅里热闹聊天的时候,希玲轻轻地牵着我的手,领我到了她的房间。幽雅小巧的房间,是希玲在家的独立小天地。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描绘的是1921年秋,28岁的毛泽东第一次来安源时的情景。


墙上挂着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画像,书架上夹有一套《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书桌的一角有一个小小的毛主席半身石膏像和一本已经翻阅很旧的小红书——《毛主席语录》,玻璃板下面压着一张她用英文书写的座右铭——“要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要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句话出自《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为纪念白求恩写的悼念文章。


顿时,我吃惊地发现这个姑娘太可爱了!我不由得紧握她的双手,好奇地问她:“像你这样一位风华正茂的中学生,为什么对中国的毛泽东主席这么感兴趣?”

她严肃地、一本正经地对着我说:“毛泽东是当代的东方伟人,他不仅仅属于中国!”“他唤醒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觉悟,鼓励人们要为正义而斗争。”“他引导青年追求真理,他把青年比作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把无限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她还说:“毛泽东提倡‘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启示人们要思索。”“他的著作能使人变得聪明,所以我非常崇敬他……”

我听着听着,不禁小声叫了起来:“希玲!你真了不起!”

真的,我确实从内心非常佩服她、喜欢她。一个刚刚16岁的外国姑娘,还只是一个初中生,她的好学精神和追求真理的严肃态度深深使我感动。我们俩就站在房间的中央,相互握着手,说着、听着、凝视着……突然间,希玲拥抱我了,并在耳边轻轻叫我:“Madame,my Chinese mummy!”(夫人,我的中国妈妈)此时此刻我非常激动,好像全身在通电,我紧紧地搂着她,拍着她的肩膀说:“希玲,你太可爱了!我真喜欢你,就像我自己的女儿一样!”

吃饭期间,我把在希玲房间所见所闻情况告诉了其他同志,也引起了他们的惊讶和赞扬。从此,希玲就成了我经常思念的小朋友。

1980年7月,我们回国休假。休假期间,外交部又任命我丈夫高锷同志去斯里兰卡任大使,就此,我们别离了印度。我们与雷伊教授一家也就中断了联络。

1986年,我们已从斯里兰卡回国,并回到外交部工作。有一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得知雷伊教授的女儿正在英国大学读书,为了准备毕业论文,她特地申请来中国考察访问,并通过有关方面打听寻找,特别希望能见到当时曾在印度使馆工作过的几位朋友。她结束对上海和浙江的考察后来到北京,离回去的时间已经非常短促,容不得我们进行任何筹备和款待,只能在一位同志的陪伴下,匆匆到我家见上一面了。

别离6年后重逢,我们都非常激动。尽管就在我的寒舍陋室,但一点也不减我们内心的炽热。

亭亭玉立的希玲,经过高中、大学的深造,显得更加持重沉着了。她说:“来中国看看是自己很早的心愿,这次机会很好,收获很大。”她还侃侃而谈:“一个突出的印象,中国到处都在忙碌,充满生机……”“中国非常了不起,能自己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不断前进……”“中国很幸运,毛泽东之后又有了一个邓小平……”“你们的开放政策,将使中国从古老走向现代,中国将会发生更大变化……”——真像一个小小政治家!

在这短短的相会中,我们也匆匆交流了双方家庭和个人的近况,以及相互的思念之情,并又依依不舍地告别了。

据悉,希玲大学毕业后与一位英国人结婚,并已定居英国,从事研究工作,好像她还在继续关心中国的问题。



- END -

文字 | 《外交纪实(四)》    作者 | 卫德娴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咖啡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外交官生涯的另一个侧面

韩叙在礼宾司(上)

韩叙在礼宾司(下)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个崇拜毛泽东的印度小姑娘

卫德娴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