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么多限制级,却不敢看它!
今天小编走心推荐的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于原始事发地拍摄的;
它对事件本身的还原度之高,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可以说德国人对历史事件和人性的反思,足以给我们出一本教科书了。
此片在豆瓣上看过的人仅一万多,评分却高达8.4,是绝对的冷门佳片——
《感化院》
Freistatt
(2015)
实际上片子早在15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映时,就引起过热议,不少电影人都对它赞不绝口,奈何没有得到网友的关注。
感化院,即是问题少年管教所,目的是培养孩子的信仰和健全的人格,对品行不良和犯罪少年实施矫正教育,从而达到感化。
然而在上世纪的德国,美其名曰的感化院,春风化雨的青少年矫正机构,实际上是充满了痛苦与折磨的监狱,里面的孩子被禁锢、虐待、驯化,活埋的事情常有发生。
故事发生在1968年德国的一个满是沼泽地的小镇上,14岁的沃尔夫冈俊朗阳光,性格外向,但正值叛逆期。
他有一个疼爱他的母亲,还有一个将他视为眼中钉的继父。
父爱的缺失使得沃尔夫冈与母亲的关系十分亲密,也正因如此,母子之间的俄狄浦斯情结似乎也格外明显。
这更加重了继父对于沃尔夫冈的仇视,而刚刚再次怀孕的母亲正在休养期,对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完全无力管教。
于是,沃尔夫冈被送到了感化院。
吃着母亲做的蛋糕,沃尔夫冈心情悠哉的出发了,他坚信正如母亲所说,圣诞节那天,他就可以回家度假了。
路过田园风车,看着奔腾而过的白马,不用再看到讨厌的继父。密林、鲜花,甚至一把狗尾巴草,都让沃夫欣喜。
来到感化院,看到院长坐在果树园中,笑容和蔼,谈吐幽默。
他将继父对他的控诉纸张卷成了小花盆,沉浸在陌生人的善意中,沃夫没有窥见院长眼底的阴狠和冷漠,此时他对感化院的种种手段,还没有丝毫概念。
沃夫上缴所有个人物品,在院长虚伪的笑容中,主动推开了通往地狱的大门,沃尔夫冈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完全一无所知。
他不知道,感化院里的孩子,都是所谓的“问题少年”。
这些孩子被送进来后,要接受统一管理,且必须成为其煤炭生意的免费劳动力。
在这里,所谓的“感化”,实际上是暴力和虐待的美化词罢了。感化院里的少年之间,也是弱肉强食强者生存,一片拉帮结派,欺压弱小的景象。
除了小团体之外,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每天做不完的体力活和舍监的各种体罚,折磨,永无止境。
而看似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院长,却对此视而不见,一味纵容。沃尔夫冈又一次被舍监用铁锹打倒在地之后,他难以忍受,开始了第一次逃亡。
可是,哪里来的出路呢?逃跑失败了,并且由于沃尔夫冈一个人的出逃,所有的少年都被下了禁烟令。
感化院的老大带着所有少年找来算账,沃尔夫冈跪在地上,承受着所有人的殴打,在老大的鼓动下,就连他唯一的朋友安东也成为了殴打者的一员。
然而沃夫冈,依旧对感化院对家人怀抱着天真的幻想,就像《飞越疯人院》里的麦克墨菲,自以为能够逃出这间地狱,而现实的残酷远超他的想象……
影片当中原本脸上同样洋溢着幸福笑容的男孩,慢慢的变成了一具麻木的躯体,他试图反抗命运,最后一次次的被压制。
恐惧、压抑、残暴,想要呐喊都发不出声,专制压抑的社会对孩子的残酷迫害让他们失去了天真和快乐,麻木不仁的成人让人不寒而栗。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这样令人绝望至极的事件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发生的。
片中的感化院原型“弗莱斯塔特”,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被看做最强硬的青年福利教育机构之一。
1945年后的联邦德国,更是有超过80万的少年活在这样的教养感化院中。
直到2010年末,德国联邦议院才批准了第一笔补偿金。社会政策的缺失、人性的恶劣,曾让这么多孩子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说实话,暴力、虐待这种事情在我们身边可没少发生,根据这些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也从来都不乏佳作。
众所周知的作品,有韩国《熔炉》,丹麦《总有一天》,都是上品佳作。
这些影片都引起了巨大社会反响,有的甚至推动了相关法律的完善。对相关国家的完善公益机构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并不是处处都光辉灿烂,《感化院》即是,其残酷程度,甚至比《熔炉》更令人惊心。
因为最令人心痛的不是暴力和虐待,而是当少年们发出求救的呐喊,那些所谓的家人身在何处?
带给他们最深绝望的,是最亲的亲人。
当自己变成家人眼中的负累,当反抗变成了对父母的忤逆,当爱已经消失殆尽,当“家”变成名存实亡的空壳,眼前的暴虐早已不是地狱。
背后无依无靠的绝望,不知散尽了多少个年轻的灵魂。比起棍棒电击,无爱才是真正令人绝望的酷刑。
《感化院》2015
导演: 马克·布鲁蒙德
主演: 约纳斯·伯格 / 路易斯·霍夫曼
豆瓣 8.4 IMDb 7.3
关注秀水湖,给你的生活添点温度
—--The End--—
特约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