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米歇尔·奥巴马:相信成长,每个女性都能活得闪闪发光!

非非马FM出品 非非马FM 2020-10-30

网飞推出米歇尔·奥巴马纪录片《成为》


【非非马写在前面】 米歇尔·奥巴马的人物纪录片《成为》,日前由Netflix推出,大受欢迎。


根据早前的美国民调数据显示,米歇尔·奥巴马已经超越杰奎琳·肯尼迪,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民众欢迎、最有影响力的“第一夫人”。


看这部纪录片时,我不得不承认,她极其富有领袖魅力,十分有感染力,随时敞开双臂准备好给予他人温暖的拥抱。


她每次的巡回宣讲,不论场子多大,总是座无虚席,数千女性济济一堂向她投以最热烈的欢呼与掌声。


为什么?


我特别邀请了一位非常优秀的作者、在美国留学多年的转转来写这篇文章。今年9月,她将在哈佛大学攻读东亚研究硕士学位。


一起来看看这篇十分精彩的文章。




作者/转转

留学美国,主修古代史/写作/东亚研究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米歇尔·奥巴马的自传《成为》可以成为这样一本现象级畅销书,而且一年半过去了,热度不减。


我现在走在纽约州街头的书店,还会发现这本书依然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虽然,她不是“美国第一夫人”已经三年有余。


自2017年1 月离开白宫之后,米歇尔在2018年11月出版了这本自传。仅仅一周,即售出140万册;两周之后,它的销量荣居2018年度畅销书榜首。


后来,它的每一个版本(平装及电子书等),包括米歇尔自己念的有声书,都深受欢迎。近期,由Netflix出品的同名纪录片《成为》也上线了,依旧吸引巨量观众。


米歇尔对读者的拥抱总是温暖有力


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第一夫人。美国民众对米歇尔·奥巴马的喜爱与追随,在历届“第一夫人”中鲜见。


米歇尔走进大学与女学生们座谈


而她与1960年初因为“霓裳外交魅力”而备受民众追捧的杰奎琳·肯尼迪,又是如此不同。



我特别阅读了《成为》、也观看了其同名纪录片,我想弄明白:


这个会在演讲的时候哽咽、和读者握手时时常开怀大笑、身高一米八的女性,到底因何有这样的魅力与影响力?她的人生故事有何特别之处?



从小演习火灾逃生的人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米歇尔和哥哥就发现爸爸走路和其他人不太一样。


爸爸总是有点一瘸一拐,无法走得很快。但他执意不去医院体检,只告诉家人他很好。


毕竟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如果他检查出点什么,家里要怎么办呢?


于是他日复一日地、没事人一般辛苦工作。似乎他就是那个处处给人帮助、予人以温暖、永远不会倒下的爸爸。

 

但他瞒不过儿子女儿的眼睛。


虽然当时并不知道爸爸患有多发性硬化症,但米歇尔和哥哥明白爸爸需要他们的关照。


每次一家人要去参加什么活动的时候,他们都早早准备好,和爸爸一起早到,这样爸爸就可以找到很近的停车位而不用走太多路。


米歇尔和哥哥也知道,如果家里出现了紧急情况,爸爸不会轻松逃出去。


在火灾泛滥的六七十年代的芝加哥,米歇尔和哥哥甚至经常在家进行火灾演练。他们演练,如何将躺在地上的父亲拖出房屋。


年幼的米歇尔从小就明白了生活的危险和生命的脆弱。


“虽然准备不一定有用,但一定要做好准备。”米歇尔想。


幼年的米歇尔


生活在芝加哥南部逐渐衰落的社区、经历着种种由种族歧视带来的困难、面对爸爸身体的脆弱,努力是米歇尔的解药。


要努力,要守护家人,要把日子过好,让家人骄傲——怀着这样的心态,米歇尔度过了她的童年和青年时代。


打勾的人

 


从小,米歇尔就倔强而努力。


从在幼儿园练习拼字起,她就很固执地一次又一次练习昨天忘记了单词拼写,想要得到老师的小红花。


高中时代,当她的一个老师对她说“你上不了普林斯顿”,她愈加发奋图强,最终真地被普林斯顿录取。


青年的米歇尔


之后,她亲自去感谢了每一位曾经支持帮助过她的人,但也没有刻意去告诉那个质疑她的老师——


她说:“我并不需要向她证明什么,我只是在向自己证明。”


在普林斯顿念完本科后,米歇尔又申请到了哈佛法学院,毕业后回到芝加哥,在一家大律所成为了一名律师。美国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精英职业。


在普林斯顿,青涩的米歇尔


“那时我是一个打勾的人。”多年后,米歇尔如此总结。


打勾的人会给自己列一张表格,并尽心尽力地做好表格里的事情。这些事情多半是社会认可的成功标准,而不是自己认真思考的结果。


这很好理解,毕竟,米歇尔的家庭不仅经济能力脆弱,他们的种族特性,也让他们在当时的社会里经历了各种歧视。


对于有生存困境的人而言,通常总是先要努力生存好,才有空余的带宽去考虑“诗与远方”这些超然与生活之外的存在。


对很容易遭受歧视的人而言,也通常会先向世界与他人来证明自己,然后再自证。

 


但这种打勾的生活方式在一年的夏天被打破了。


那时,米歇尔的律所接到了一个实习生,同样在哈佛法学院上学,同样是黑人——他的名字是贝拉克·奥巴马。



被爱情改变的人

 


乍一看,米歇尔和贝拉克性格迥异:


米歇尔极其守时、总是早到;而贝拉克在上班第一天就迟到了。


米歇尔按部就班、事事打勾;而贝拉克奇思妙想、到处晃荡。


米歇尔对现实和社会期待不高,知道人和社会都有局限,有时人甚至是丑陋的,社会的进步也不会很快;而贝拉克更乐观、理想主义、相信社会可以变得更好、自己也可以做一个推动改变的人。

 

贝拉克在律所实习时,米歇尔是他的上司。两人逐渐熟悉,日久生情。


贝拉克先对米歇尔展开了追求。米歇尔虽然心底也喜欢他,却隐约感到不安。“我的人生像是一个小心翼翼叠好的、精细的折纸。”


米歇尔在自传里写到:“我孜孜不倦地在自己人生列表上打着勾,做着我告诉自己我想做的事情(虽然那些未必是我真正想要的)。贝拉克的出现像是一阵风,似乎要把我的人生全部吹乱。”


但最终米歇尔还是被他打动了。


一天,米歇尔和贝拉克参加完律所的活动后,米歇尔开车送贝拉克回家。路上两个人停下来吃冰淇凌,坐在芝加哥夏日傍晚的暖风中。


“我可以吻你吗?”


吃完冰淇凌,贝拉克突然问米歇尔,她点点头,把头伸了过去。两个人在一起了。


年轻的一对


回想起自己当初被贝拉克吸引的时候,米歇尔说贝拉克身上有一种强烈的“希望感”。这种希望感与她自己身上的“希望感”不一样。


“我有两个常青藤学校的文凭;我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我使我的爸爸妈妈、祖父祖母都感到自豪。但当我听贝拉克讲话的时候,我开始明白他的希望感比我的要宏大很多——


使你自己离开一个闭塞困顿的地方是一回事;把这个地方变得不再闭塞困顿是另一回事。”


年轻的米歇尔想的是要努力改变自己;贝拉克想的是要努力改变社会。

 

米歇尔发现自己深深被吸引,她欣赏的爱人,反过来,也在改变她的人生态度。



和贝拉克在一起几年后,米歇尔辞掉了律所的工作。


一方面,贝拉克对生活的热情和理想主义感染了她,让她觉得也要追随内心深处直接为社会、社区服务的渴望——她意识到虽然自己擅长作律师,却从未真正喜欢过这份工作。


更重要的是,米歇尔觉得贝拉克是一个才华横溢、视野和才智都可以超越自己的人,所以她更不能成为贝拉克的附属品,而是要尽力活出自己的最大潜能。

 


一番挣扎之后,米歇尔选择在芝加哥的一个公益机构开始了新的工作。


虽然新工作的薪水只有之前的一半,米歇尔却觉得更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在人生中第一次,我觉得我做着有触手可及的意义的事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保持着与我的家乡和文化的联结。”


米歇尔对贝拉克的爱很大程度上源于贝拉克对世界的爱;而这种爱情又唤起了米歇尔对世界和对真实自我的爱。


就如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所说:


“真正的爱不可能只由一个人通向另一个人;真正的爱是由一个人通向另一个人、再通向整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也包括了她自己。”




主动去掌握命运的人

 


换工作后不久,米歇尔生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当了妈妈。


这段时间内,贝拉克也决定开始竞选议员。


对于贝拉克参政,米歇尔一开始并不愿意——她不喜欢政治,并且知道,从政后丈夫将别无选择、他将更少呆在家里。


但她最终选择了支持,因为她爱贝拉克,也相信他可以改变社会、推动社会的前进。


一家四口在白宫


只是,一边要全职工作,另一边又要辛苦育儿的重担,彻底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米歇尔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是坚持锻炼身体。


每周,米歇尔都在健身房有两到三次的课程。这几天她会早上四点四十五分出门去健身房上课,六点半回到家与孩子们共进早餐。



第二是她开诚布公地向老板争取灵活的工作地点,并申请加薪。


她告诉老板因为照顾孩子,自己有时需要在家上班。她还告诉老板为了养育孩子和还读书时借的助学贷款,她需要更高的工资。


老板都答应了。


第三个,在她觉得自己和贝拉克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她主动带贝拉克去看了婚姻咨询师。


一开始贝拉克并不愿意,觉得自己多读几本有关的书、两人多聊聊天就可以解决;但米歇尔觉得找专业人士咨询是最高效的方法,于是贝拉克还是顺从了。后来,两人都觉得婚姻咨询的确有帮助。


深情共舞


“我和贝拉克的关系是合作共处的关系。”米歇尔说,“如果我想要和这个对事物抱有强烈看法的男人有平等的声音,我就要强大起来,让自己可以非常自信地知道我们是平等的。我不会依赖他来让我幸福。我自己就要做到。”


米歇尔既放手让贝拉克去追求他的理想、全力支持他,也不忘深耕自己的人生,发挥最大的价值。


在竞选期间,米歇尔不辞辛苦地帮贝拉克宣传,也同时利用这些宣传机会对人们宣讲自己的价值观与梦想。



她成为第一夫人后,做的很多公益活动都源于她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在几年前发现自己的孩子因为吃多了精加工食品而出现健康问题,于是致力于改善公立学校的食堂,给孩子们带来更健康的食物。


她深知在这个时代,读书是广大普通女性改变命运最重要的途径,于是她创建了公益项目来支持世界各地的女孩们读书。


一个发着光的米歇尔



会讲故事的人

 


人生总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我们既主动选择命运,也被命运选择。


米歇尔本来对政治不感冒,却因为支持丈夫的理想而成为了第一夫人;她本来喜欢安静、不想被人关注自己的生活,却写了自传还对书进行了巡回宣传。



为什么要这样跟公众大肆宣讲自己的个人故事呢?

 

因为她知道,人们需要她的故事。

 

米歇尔是一个出生于社会底层、来自普通黑人工薪家庭的女性。


在美国偏好白人、男性、中产和精英富裕阶层的社会结构中,她的脱颖而出是一种逆流而上、草根逆袭——完美实现了向上的阶层流动。


更重要的,她凭借个人努力实现了对自身命运的掌控,并且活出了超越于小我的人生价值。


对很多被生活困住的人来说,米歇尔的人生,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对于其他摸黑而行的人来说,米歇尔就像是一盏灯——他们互相温暖、互相遥望。充满不确定与荆棘的旅途,也变得不再那么孤单。

 

“我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分享自己的故事。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多打开一点、讲述真实的自己,这样的分享就可以跨越人与人之间的鸿沟。但要想这样做,我们就要相信自己的故事拥有价值。我们都要敢于谈陈脆弱、敢于敞开,也要相信自己人生的力量。”米歇尔说。

 

她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期待点亮另外一个人、一群人。




“成为”的力量

 


我是在疫情期间才得闲阅读这本书的。特殊的情境里,看米歇尔的故事,感触也格外深。


这场疫情,恐怕让我们很多人都产生了相似的感触:感慨生命脆弱易逝,感慨社会应对重大危机时的疲软无力;对未来也多了许多不确定感。

 

这样的心态下,去读米歇尔自传,尤觉受到激励与鼓舞:


米歇尔从不避讳自己的脆弱,生活本身的艰辛,但是,面对这一切,她从不言弃,选择用持续的努力和爱作为解药。


她也从不说自己已有人生的答案,相反,她强调“成长”,把自传的书名也定为了“成为”。


Words have power. 动名词“成为”蕴含着生长的势能,自我革新的力量。

 

在茫茫宇宙和万变人生中,我们都渴望拥有这种力量。



我想,这大约就是米歇尔和她的《成为》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愿我们都能找到这种“成为”的生命内驱力。



非非马写在后面



感谢转转为我们撰写了这样一篇优质的文章,有故事、有情怀、有启发。


我和转转也是因文结缘,感谢她关注了我的公号,并加了我的微信,一聊之后非常投契。她是位才女+学霸,其实她不止是拿了哈佛的offer,还拿了宾大的Phd Offer。但她最后决定去哈佛念书。


她智商情商皆高,做事特别细致、思虑周全。


一个让我非常感动的细节是,她和我交流选题,是先把自己的思考全部事先打好、整理好,然后分成三条长长的信息一起从微信上发了过来。


我开玩笑:你不会打字这么快吧?这三大段字啊~她说,因为怕我等下一条信息太久,所以事先打好了,再分三条一起发来。


在这个时候,我就已经预感到,她的文章一定写得不会差。其实,做人做事作文,都是相通的。


希望你会喜欢这篇文章,也希望我们这个公号能成为众位姐妹一起交流与分享心灵的优质平台。


感谢阅读!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亮“在看”、欢迎转发、分享,让我们一起成长。


  往期文章



非非马:写女性 写电影 写生活

个人微信:feifeima778


小红书/视频号:非非马

微博:非非马UK

 非非马F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