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乘风破浪的姐姐》:姐姐们好看,但节目组却“鸡贼”

非非马 非非马FM 2020-10-30


“综艺是观察和感知这个时代的一个入口。”我们影视交流群的读者Jane如是说。甚是赞同。


对所谓“时代脉搏”素有灵敏嗅觉的湖南卫视,今夏再次推出了一款现象级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


它瞅准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女性力量崛起的浪潮,以看似挑战“传统女性观”和“年龄观”的角度切入,找来30位背景不一的30+女艺人,推出了这档充满女性热议话题的综艺,精准切入“30+女性”的市场蛋糕。


这无疑是个设计“精准”、“聪明”的节目,它也的确是好看的——若非要违心说比如《兰花草》、《大碗宽面》,或者姐姐之间团结互助的场景不好看,那也太片面;但同时,三期节目播下来,尤其是看完第3期“首轮公演淘汰赛”之后,满满的“吐槽欲”也实在难忍。


这档由某贵妇膏冠名赞助的综艺,披着“三观正”、“重新定义标准”的外衣,实则继续固化既有的女性刻板印象与女性偏见;淘汰赛制的设计,更是延续了社会上惯常所见的功利与势利,实在“鸡贼”。


这档充满自相矛盾与悖论的综艺,“三观”注定割裂,难以弥合自洽,而这种碎裂、混乱,恰恰又是我们这个时代女性价值观混乱的一种表征。




作者/非非马



槽点1:势利的淘汰机制



我首先想吐槽的,就是这档综艺目前所采用的淘汰机制。它的设计缺乏公平性,也非常“势利”。


首先,AB组的对决,在本质上,其实不具可比性。


一静一动、一柔一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这已经不是两组团员之间的实力比拼,而变成了观众更喜欢哪种风格的比拼。打个比方,它不是让观众在两个“苹果”之间选优劣,而是让观众在“苹果”和“梨”之间做选择。最后的结果,完全取决于现场的女观众们,是更爱吃“苹果”还是更爱吃“梨”。


而不论是从舞台综艺效果呈现、现场感染力讲,还是从观众已经形成的对“女团”的“审美期待”来说,动、劲、飒的那组,无疑都占尽了优势。


所以,两组选票的差距才会夸张成这样的对比:400+ VS 90+。可这真的是双方实力差距如此之巨吗?


显然不是。


不公平已然糟糕,更糟的是,用“人气”来作为淘汰依据,而不是依据实力。


根据节目赛制的设计,在落败的“危险组”成员中,由观众投票自己“最喜爱的三名姐姐”,最后,观众得票排名最末的六位选手被淘汰。


于是,我们看到,所谓已经过气、身材也发福的陈松伶,没啥大众知名度的王智,以及同样没话题没爆点,存在感与能见度很低的歌手许飞、朱婧汐等等,都被淘汰了。


而张雨绮、黄圣依这些有流量、有话题的“咖”,不论其唱跳实力究竟如何,但依然坚挺。


那些原本以为在这档节目里能找到“发光机会”或者“第二次发光机会”的姐姐们,恐怕是从心里凉了。而这,却曾是节目打出来的一块“招牌”:


给30+的姐姐们一个公平展现自我、被看见的机会。


可结果,节目组依旧在玩着社会上那套“势利的权力游戏”。


在这个舞台上,你是否足够有流量、有热度、有资源,你是否足够符合“冻龄”、“逆龄”的传统审美,依然是最重要的。


更悲哀的是什么呢,持续的流量与话题在今天这个时代,相当程度上与一个艺人所能占有和调度的“资源”息息相关——


最直白的,就比如宣传经费,如果你是类似许飞这样没啥背景(出生于吉林的一个县城)、也一直不太红的非主流、个性化歌手,可能一方面你自己也不愿意花钱来“营销”自己,而你签的经纪公司,如果是个小公司,就根本砸不起大价钱“炒”你,如果是大公司,可以预见的结局就是不愿倾斜资源、花经费去“炒”你的热度。


我最近在看演绎演艺圈生态的连续剧《怪你过分美丽》,关于演艺圈中的“潜规则”和势利,这部剧有不少揭示。秦岚所扮演的金牌经纪人莫向晚遭到排挤和打击,被迫去带所谓“过气影后”惠英红,无论莫向晚如何争取,公司就是不愿拨像样的经费来宣传、或者说“炒”她的流量。全公司的资源,都只会向头部的流量明星来倾斜。


最后,原本受欢迎有热度、有话题、有资源的咖们,可以继续保持热度和流量,而这,最终构成了各种“明星数据榜”,又影响着节目组的“去留”决定。


终究,综艺节目要的从来都不是“公平”,而是“现象级”的热度与收视率,是数亿的广告进帐,是股票市场上的市值数字——那背后,本就是一场资本的盛宴与游戏。


这其实也能理解,只是,既如此,就不用在一开始那么高调地把自己塑造得十分“正”。



槽点2. 混乱的女性价值观



第二点想说的,是整个节目中流露出的混乱女性观。


首先,三个评委中最有话语权的“女团经理人”杜华,公然传递的评审标准就是漂亮+能唱能跳,“好看是很重要的”。最关键的是,她的“好看”标准,非常“主流”、非常老旧——还是白细幼,还是年轻、漂亮、有身材。


(顺便再说一句,当我看见她在分组时,为了满足流量美女张雨绮明摆着“践踏规则”的超纲要求,而公然踩踏“既不女也不团”的许飞,我是严重不舒适的。)


尽管芒果台多次打出字幕表示这仅代表杜华个人观点,但难以说得圆通的是,一个选秀节目和它的签约评审,难道不应就“选秀标准”、“成团标准”这样重要到足以左右选秀结果、节目质量的信息做充分的事前沟通?


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一个选秀节目“主动选择”的评委,ta在总体上代表的就是这档节目的价值取向。


因此,任由自己“选出来”的评委如此公然向数亿观众“售卖”这般腐朽的落伍价值观,是不负责任的,也完全与节目最初强调的“重新定义30+”背道而驰。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看看植入这档综艺的广告文案,就会发现,杜华那一套“外貌标准”,其实就是与节目组高度统一的。


“我也要拥有你这样吹弹可破的肌肤。”这是独家冠名的某贵妇膏植入进节目的。


我们都知道,无论如何保养,“吹弹可破”,它只可能存在于所有女性的特定年龄阶段,终究,我们每个人必将面对的现实是,肌肤的弹性一去不返。


作为一档号称“重新定义女性”的综艺,实际上售卖的价值观,还是老一套。女人不能老,也不能有皱纹。


也所以,你看到节目特别剪出白冰的这句话,就无需惊奇了(当然,这也算姐姐的真实状态再现):“天天大笑,皱纹都不知道挤出多少条了,眼霜都白涂了。”


印象很深的,还有黄晓明的那句“逆龄女团”。


合理分析,这句主持功能的台词,应该是节目组事先准备好的主持人文案,而不是“端水大师”自己的发挥。话说舞台上,“逆龄”一词一出,立刻就被有个性的蓝盈莹怼了,“我们是正当年啊”;张萌也意味深长地评价了一句,“人家是妙龄,我们是逆龄。”


“逆龄”一词,看似“励志”,实则对“30+人”的歧视。


所谓“逆龄”,它隐含的意思不就是:好状态,已经不是这个年龄的状态了;如果你表现出好状态,那不是“当龄”表现,而是“逆龄表现”。


可谁说,30+,40+,50+,本身就不可以是这样的“好状态”?为什么好状态只能属于“30-”?我们这不是在重新定义“30+女性”吗?


当一个旨在“重新定义”的节目都如此自相矛盾时,你再听到拉票环节中的黄圣依,挥着拳头喊“永远18岁”,也无需意外。


我前面已经说了,这种“混乱”,是当下现实的表征与折射。



槽点3. 要赢、要C位的成功教哲学



这个节目我另一个不认可的地方,就是它几乎要溢出屏幕的“成功教”气质。


看看这些广告文案:


“无惧年龄就要赢,姐姐都涂xxx。”

“乘风破浪站C位,买衣服就上xxx。”


怎么说呢,如果是个体站出来宣讲,我就是有欲望、有野心,我就是想赢过别人站C位,我就喜欢追逐这些世俗意义的成功,这是人各有志,也无可厚非。


但是,一个社会影响力如此之巨、客观上承载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塑形功能的知名电视台,也如此公然倡导“要赢、要C位”的成功教哲学,是不合适的。放眼好莱坞的主流商业大片、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的——一个行业,本应有一个行业的责任自觉。


我们要承认,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舞台,C位永远都只有一个,能跑赢的,也永远都是人群中的少数甚至是极少数;而更重要的,人的价值实现,生命意义的依托,本该不是只有“世俗成功”这一点,理应多元化、多点支撑。


对于“成功”的无限追逐,只会引发普遍的“求而不得”的焦虑,触发无限的“身份/地位危机焦虑”,也会让很多人为了个人的“赢”,就如节目里的张雨绮这般,不惜践踏与破坏规则的公平性。严重了,不就是高考冒名顶替案吗?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苟晶们”,难道还不是这个社会里巨大的伤痛与教训?


社会需要真正重新定义、多元化定义人生价值标准与幸福标准;而不是继续固化那一套单一的“成功学标准”。



4. 结语



在拎了几个主要的槽点之后,我想说,客观而言《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节目的出现,的确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也有其价值——虽然也被其满满的槽点消解了大半。


尽管它本质上是一场资本的盛宴,其出发动机与运作机制依然是商业的,但至少,它第一次真正让“30+熟龄女性”这个群体,不再是中国荧幕上的invisible women(不被看见的女性)。特别说明下,我说的是“群体”,而不是少数个例的、依然有咖位的“那几位”数得出的女明星。


但同时,与其说是这档节目让“30+熟龄女性”从invisible women变成一群visible  women(可见的、有存在感的女性),不如说,是这档节目迎合了社会中正在崛起的潮流。也正是因为这股潮流已然形成,有了足够的声势,这档节目才可能发酵出如今的话题效应,引发如此之巨的关注度。


正如张雨绮在这档综艺衍生的女性访谈节目《定义》中所言,市场的需求已经在那里,但却还没有这样的节目产品供应,相比起来,其它类型的产品已经泛滥了,那现在出这样一档节目,一定会是现象级的。张雨绮的这个认识,无疑是精准、犀利的。


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哪怕是早个三年,恐怕也都还不行。不得不说,新一波全球性的女权运动浪潮掀起,要归功于2017年10月兴起的#Metoo运动。(注:虽然早在2006年,“Me too”这个词已经出现,但原始含义,影响力,都和两年多前发起的这场影响全球的女权运动,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也因为现下依然是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混乱就无可避免。两派的价值观依旧在对峙、斗争,所以,节目中所体现出的“混乱”,也正是现实的表征。


“既不女也不团”的许飞,身材相貌都所谓“中年发福”的陈松伶,会在首轮公演中被淘汰,这正代表了现场观众的趣味选择。


而最能集中反应这种“混乱性”的,大约就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女性自媒体。我之前就写过一篇文章,分析了时下很多女性自媒体的割裂价值观——


比如一边呼吁反抗相貌歧视、年龄歧视,另一边又联合着广告商,大音量地叫卖着“能让女人看着白细幼”的产品;


比如一边呼唤着女人要不依附于男性,另一边却又在“指导”你什么样的女人男人最不能割舍(此处应联想下《乘风破浪的姐姐》中的那款避孕药广告);


他们一边说女性要精神独立、精神成长,另一边又拿着传统的“女性美标准”(诸如少女感、显年轻、苗条高挑、有曲线之类)来“教育”、“洗脑”自己的粉丝;


甚至,一些博主为了强化自己在“粉丝”中的影响力和带货力,不惜诱导自己的followers踩入“粉丝角色”这个坑,把粉丝进一步“粉丝角色化”。说白了,就是变相推行偶像崇拜,这与“独立思考”和“精神独立”实在相去甚远。


那种对“成功”的执念,充分体现在遍地的“赢家”标题、“这样穿衣服才显贵”的标题中……


如果说,以上屏幕内外的混乱是可以理解但却无奈的,我下面要说的这点也许就更值得警惕:在对《乘风破浪的姐姐》的一片赞誉声中,大家不妨也去听听节目组最后念的合作媒体名单。


一面倒的声音,从来都是不正常的。别被“营销”带偏了。


一个社会中主流价值观的形成,需要良性的公共意见沟通才能有良性的重建,这本已实难不易,需要漫长的时间去缕清、筛选和沉淀,而庞大资本对话语声音和话语权的干扰,则会让这个过程更艰巨而漫长。


谢谢阅读。




非非马

定居伦敦。写女性,写电影,写生活。有问题私聊请加个人微信号:feifeima778。


  • 往期推荐



欢迎关注非非马FM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