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观点丨王澍谈尺度:一个人需要多大的房子

UniDesignLab 2022-04-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建筑手记 Author 望歸山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本文转自公众号 建筑手记


▎闲话:

前段时间费力整理的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

被他人捷足先登,因公众号原创限制,不能发出来,这次就摘录《造房子》编者与王澍2016年的一次访谈记录吧,也是《造房子》最后一篇。

(点击 #王澍 话题,查看《造房子》往期内容)

在这次访谈中王澍谈到了尺度问题、文人情趣是否适应当代,也谈到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的房子。


可以说这篇访谈呈现了王澍的建筑观,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以为是他在自然形态的叙事几何中满篇突出的的 "情趣” 二字。只因这两个字既有王澍自诩文人的一面,又涵盖了脱离传统建筑学的意义。也即他喊出的口号 ——“重建一种当代中国的本土建筑学 ”

问: 

您反复提及“尺度”这个概念,“尺度”到底意味着什么?

答:

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绘画(尤其是山水绘画),其中一个共通的、可以互相讨论的主题,就是“尺度”。关于“尺度”最经典的表述就是童寓先生说过的,造园最基本的道理是《浮生六记》里通过主人公的口说出来的八个字——小中见大,大中见小。这个“见”字,一般会被理解为眼睛看,是视觉,但实际上,“尺度”在中国的意识里,除了是视觉概念外,还有衡量的意思,英文是measure,度量。意思是,那不只是一眼看到的东西,而是眼睛实际上像手一样,看到了就已经摸到了,体会到它的大小、软硬、粗糙、平滑、深浅等等,这个过程中有意识的投射在里面。这称之为“见”。所以我经常说,要用眼睛,这个眼睛就是“见”。


这当中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意识到“人在世界中存在”这样一个主题,这很中国式,它不是把人和世界分开,而是人好像是一个特殊的动物在观察世界。这样一个“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意识,就产生了典型的小大之间的考虑。


三合宅 


这不是简单的关于一个东西的大小,而是关于大小的故事或者说叙事。所以小中见大,大中见小,是“尺度”和“尺度”的故事。很多人说到尺度时,简单理解为数字,实际上中国人讨论的尺度,从来都是关于“尺度”的尺度,是“尺度”和“尺度”之间的纠缠,大的和小的在一起,大的变成小的,小的变成大的,小里面有大,大里面有小,是这样一种辩证的关系。


我记得有一个国学大家,说过一句话,说‘写文章无非就是既要有大结构,又要有小细节’。你把大和小整在一起,你就成功了。最好的尺度,就是“以小见大”。它是指,人是小的,从人身边你的身体可以感受到的东西开始,去测度所有东西。这个发生不是脱开了人的经验,而是从身体开始朝外延伸的,一定是以真正的经验开始,从身体开始的。


如果仅从概念出发讨论什么是好的空间,好的空间,有人迷恋混凝土,认为一定是完全无质感的混凝土才能表达抽象空间的感觉。很多建筑师狂热地迷恋纯粹的混凝土空间。这些建筑只能用眼睛看,甚至都摸都不行,表面都是光滑的,没什么可摸。像我做建筑,有人把我归类为触感类的建筑师,我所有的建筑一定是强调接触的,我希望你接触到,希望你伸手摸到。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意识。


王澍

碰巧会做建筑


我首先是个文人



问:

“小中见大”,在园林中具体怎么表现?

答:

你做一个园林,再想仿自然山水,毕竟是人自己造的一个小花园,你怎么仿自然呢?

比如你用一块石仿泰山,石头只有3米高,怎么仿?


所以中国人做园林,是一种类似于写诗歌的方法:怎样让人的意识,通过某种手段,让人恍嗔间觉得这个东西真的有一千米多高,把这个意识和感觉给你。这就是一个幻术。但你要“进来”,才能感受到这个幻术。这是中国园林最好的地方。按道理,幻术是不可以拆穿的,中国的园林却是自己把自己的西洋景拆穿。因为你要登顶,人自己是有尺度感觉的,你每上一步台阶,台阶高度是固定的,等爬上去了,你一下子就发现,不对,你上泰山可能要爬几千个台阶,在这里只有十几二十个就上去了,感觉打破了,你怎么办呢?


这时候仍然很有趣。在我之前没有人发现过一个例子。最早在苏州园林给学生上课时,我指给他们看,在拙政园里“昵鸯馆”的旁边,有一座孤立的假山,这个假山的抽象体积大概是3米×3米×3米,有三条互不穿插的道路最后都到了顶上,底下还有个洞。


田螺山茶室+展厅


这就像是某种关于哲学、智力、诗歌的混合玩具。大家其乐无穷地从一条道上去,再从另一条道下去,循环往复,很像典型道家哲学的循环往复的结构,它让你最终意识到,也许这就是人生。它让你不停地折腾,但每一次的经验是不同的,每一条道路是有细微差别的,转了几遍之后你会意识到,它几乎就是关于这世界的缩影,当你意识这一点的时候,这个小玩具就和宇宙一样大,它是一个巨大的东西。这就是中国人关于小和大的讨论。


问:

城市中可能实现园林的这种情趣吗?

答:

完全有可能。看你对园林是什么看法。园林就像是一个小的中国式的俱乐部,现在已经变成一种时而隐私时而公共的文化空间。我们修了那么多巨大的广场,为什么不能转化一下?苏州的园林就很有启示,那些园子实际上就是建造在人口很多建筑密度很高的城市里,需要的空间并不奢侈,在很小的空间里就能实现。所以你能看到文化的实现,有时候并不需要很大的很奢侈的空间。


富春山居馆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从气候来说,一个园子就是一个小小的湿地,当园子多到一定的量,对气候是有调节作用的。苏州记录在案的、曾经有过的园林超过四百处。园林是立体的山水画,那相当于把绘画以建筑的方式完全融汇到城市当中,基本上每条街上都有好几个,有的是重要节日开放的,有的是私密的。不同的感觉都有。这会使你在整个城市里生活和居住的经验完全不同。


至于从园林里取一点意思的做法就更常见。你在苏州很多老住宅里都能看到,偶尔一角,种一棵树,摆两块石头,用很简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城市的各种建筑当中。


问:

但是“以小见大”这种情趣,在现代似乎已经丧失了?

答:

以小见大”是以个人脆弱的性情作为出发点的一种审美,而不是以历史的宏大主题、革命的、纪念性的、带有极强权力意识的、总是比你高大的某种东西作为前提。“以小见大”,看上去轻飘飘的一句话,对所有那样带有纪念性的意识,具有直接的颠覆性。


现在城市里的超级建筑体现出的是典型的关于权利、财富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是中国文化的循环或者说是倒退。中国人这类关于小和大的讨论是从魏晋开始的,从魏晋才开始进入精微的、以个人感受为核心的讨论。在那之前,中国经历的秦、汉,都是以权力、财富为核心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中国人建造了很多巨大的建筑,造一个阁,动不动就是修60丈,100丈,你可以想象,中国京城里高层建筑林立,而且全是木作的高层建筑,有着巨大的尺度。有一句诗,“蜀山兀,阿房出”——把山都砍秃了,你可以看到那种狂热的建造的热情。中国现在大概相当于回到了秦汉。那是权力和财富的高峰,但不是文化的高峰。


问:

不单是那些公共建筑,就个人的住宅来看,我们对住宅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奢侈?

答:

人就是这样,不到一种特殊的极限情况、危机情况,没人会意识到问题。人这个动物,一定要有教训,才会变化。日本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度发展时期,新房子都要有两百平以上,没有两百平,就不标准,经历过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大家的意识就变了。现在如果你在东京市中心有一套三十平米的房子,就觉得自己很牛——整个意识变了,人们意识到人不可以这么过分,不可以这么奢侈。当你考虑到你面对的整个环境,如果大家都按照那个(奢侈的)标准,这个世界就会毁掉。


这时候你就可以想到老子《道德经》上所说的,那个时代中国人已经意识到,如果这样就会出问题。人会开始对自己有一种道德上的自律,人对自己的物欲要有自律。


问:

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的房子?

答:

我经常用何陋轩来作为比喻。何陋轩本身很小,一两百平方米。冯先生做了一个可以做几千平方米的屋顶的结构,但是他最终做了一个小小的建筑,你可以看到老先生这种大小之间的收放自如。另外是倪瓒的《容膝斋图》,体现了一种相对的大小——实际上人占据的空间可以很小很小。我曾经自己设计过一个太湖房,落地面积就是6米×6米,三层,一百平方,这就是足够一家人的结构,带有点中国文化的影子和一点文人的格调,这已经算很奢侈的住宅,亭台楼阁都有了。


©《拆造何陋轩》

由左及右:童明、董豫赣、认不出、王澍。


如果你去参观日本卖卫生洁具的商店,你会看到他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一个洗手台,宽度只有十五厘米,长度只有四十厘米,卫生间最小的可能只有80厘米宽,长度可能只有一米二左右。他们会研究,最小可以小到什么程度,人还可以用。可以说是生存的压力使得人不得不如此做,但人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那必须是从意识上就接受。这里面人带有某种道德上的反思。


王澍

而是要建造一个世界。


我们不是设计一个房子



问:

除了奢侈的,我们还很喜欢光鲜的,整齐划一的新东西。

答:

前两天我在里斯本,你甚至可以说里斯本有点败落,很多地方有点凌乱,和中国很多城市相比感觉比较破败,但你会觉得那是一个非常有人性气息的地方。这当中实际上有一种意识:对人有意味的所有东西的产生、保护、保留。中国很多城市像是假的,不像真的,所有的时间痕迹都没有了,历史痕迹也没有了,所有人的奇奇怪怪的习惯性地犯了错误留下的痕迹都不见了,完全是不真实的、人造的、虚假的环境,这是非常恐怖的,所以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有史以来最恐怖的环境之中。


问:

你在做南宋御街的时候,就很强调对原有生活痕迹的保留。

答:

我当时居然说动了市委书记,他听进去了,我想我还算是很成功地影响到了别人。当时他说,感觉好的,按照王老师的调查,甚至违章建筑,需要保护的,也要保护。


在今天,保护违章建筑这样的想法,几乎不可能实现。实际上违章建筑在城市里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要换这样一个角度看问题——当你的建筑和规划不合理的时候,违章建筑表达的是人的实际的需要,表达了非专业的人,把建筑作为一种生存活动,直接参与到建造行为当中,这是非常带有人性光辉的东西,很多东西都非常有意味,值得保留。而且这些恰恰是中国城市里最缺乏的。


历史已经没有了,那么我们至少应该留一点人的痕迹在。人是被教化的动物,是意识的动物。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的脑子里,把所有历史的、文化的包括所有和时间有关的东西都作为不需要的东西清洗掉之后,只需要五十年,中国人就会忘掉自己是中国人。中国的文化可以连影都不见。


所以文化不是天然就在那儿,文化是极脆弱的,需要一代一代人反复努力,培养、呵护再传承。

本篇文章作者:望歸山

文章审核:编辑部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百家观点

百家观点丨复盘:从东南大学2020届毕业生去向看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变化

百家观点丨为什么建筑师喜欢“砖”?

百家观点丨比丑更难忍受的媚俗建筑

百家观点丨70后事务所如何撑起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以Studio Velocity为例

百家观点丨在乙方公司之间换赛道是否值得?

百家观点 |不想当网红的建筑师不是好建筑师——论网红建筑和新工匠精神

百家观点 | 为何今年天津大学建筑学考研中,本校生全军覆没?

百家观点 | 画饼的设计公司老板忽悠不了95后

百家观点 | 哈佛GSD大陆招生降低至此的原因是什么?

百家观点 | 建筑+人工智能,未来在何方?

百家观点 | 未来建筑是什么样?

百家观点|44个建筑师才懂的“行话” (基础篇)

百家观点|36个建筑师才懂的“行话” (升级篇)

百家观点|2021年建筑设计行业展望和人才市场情况分析

百家观点|设计公司究竟要不要做大?

百家观点 | 2021在建筑里与大自然来一场亲密约会

百家观点|4大建筑趋势,为你的设计加点料!

百家观点 |  公共空间为谁而生? 民众or暴徒?

百家观点|日本现代建筑家的脉络

百家观点|当建筑邂逅陶瓷,记录一次不走寻常路的设计课体验

百家观点|建筑学博士之路:豪赌还是投资?

百家观点|3D打印建筑已经进入乡村?

百家观点|如何做到连续四年收获竞赛硕果?

百家观点|我们为什么需要总设计师制度?

百家观点|在大学里当一名建筑系老师是什么体验?

百家观点|90后产品设计师诠释乔布斯的“产品皆有灵魂”

百家观点|为什么他们是当下中国建筑事务所的典型成长样本?

百家观点|一个老八校教师的三年级住宅设计课堂笔记

百家观点|分裂的建筑市场,割裂的建筑圈,2021建筑师的出路在哪里?

百家观点 | 大型模(抄)仿(袭)现场!我们真能接受这样的设计吗?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法国建筑师不画施工图?

百家观点 | 为什么建筑师的培养成本越来越高?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法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都那么小?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把建筑设计得具象化是一种很 low 的行为?

百家观点 | 为什么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建筑师王昀和他的作品?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我们的城市里丑建筑多?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欧洲设计师都特别注重前期分析?

百家观点 | 为什么书店越来越像会所、咖啡厅?

百家观点 | 为什么设计公司创始人要学习“设计经济师”?

百家观点 | 如何用数字化定制未来社区?

百家观点 | 街道店铺设计只能被和谐了吗?

百家观点 | 建筑师如何进行星际设计?

百家观点 | 高冷的建筑学,何时能走下神坛?

百家观点 | 乡村书店是怎样助力乡村振兴的?

百家观点 | 中国建筑师如何丢失了中国建筑的“黄金十年”?

百家观点 | 国外的建筑师们,在项目里都干了些什么?

百家观点 | 土博与海归,何时能平权?

百家观点 | 城市设计竞赛的未来在哪?

百家观点 | 还有什么小众博物馆适合我们打卡?

百家观点 | 让时尚巨头们欲罢不能的建筑长什么样?

百家观点 | 国产INS风的廉价潮流何时死去?

百家观点 | MAD设计的24万一年的四合院幼儿园是什么样?

百家观点 | 后疫情时代国内外建筑圈的我们到底都经历了什么?

百家观点 | 建筑师如何保护自己的著作权?

百家观点 | 中国建筑师值不值得被尊重?什么才是后浪建筑师真正关心的问题?

百家观点 | 当我们讨论乡建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百家观点 | 丑陋的建筑,为什么总是层出不穷?

百家观点 | 设计使人破产,高危职业建筑师为何深陷法律纠纷?

百家观点 | 学金融的人眼里,学建筑的是怎样的存在?

百家观点 | 我们该如何行使“观看”的权利?

百家观点 | 纵观建筑史,西方的公共空间都发生了什么?

百家观点 | 那些明星建筑师的失败作品都有什么问题?

百家观点 | 建筑学的基本功是什么?

百家观点 |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如何做一个不用做设计的建筑博士?

百家观点 | 关注同理心的建筑学,能带来空间正义吗?

百家观点 | 笨与不笨的界限,浅谈中国建筑教育的优势和劣势

百家观点 | ABBS大佬关于建筑改行杂谈

百家观点 | 质疑王澍的建筑学教育

百家观点 | 贝聿铭这一片命太好的花瓣

百家观点 | 张雷:主人、文人、匠人、家人、大人——五个人的城乡

百家观点 | 王澍在同济谈乡村振兴:“中国的城市已经异化,仅存一大片光鲜的垃圾....”

百家观点 | 王澍:50年后,人们都会住在村子里

百家观点 | 设计院的现状(一)

百家观点 | 建筑师一定要读建筑系,可能是个伪命题!!!

百家观点 | 叹“伪现代主义”,金融危机影响导致怀旧与超高层

百家观点 | 那些想和地产小白分享的事......

百家观点 | 聊聊设计公司潜规则

百家观点 | 《人民日报》批评中国建筑缺乏文化自信,评论里的建筑师们坐不住了......

百家观点 | 当代建筑设计忽悠话速成指南

百家观点 | 为政治服务的建筑

百家观点 | 参与性景观,张唐景观实践手记

百家观点 | 江一燕获大奖那天,有家设计公司的方案被方丈“化缘”了

百家观点 | 建筑的空间形式已不只有人类才能说得算啦!

百家观点 | SOM的城市设计做的确实很牛,但我也看到了套路

百家观点 | 就算顶级艺术家,也不可能跨界搞建筑

百家观点 | 巴黎圣母院“重建竞赛”:一场中国媒体自娱自乐的狂欢

百家观点 | 在圣诞节建造一棵圣诞树才是正经事

百家观点 | 建筑与时装屋

百家观点 | 今天就想聊聊《丹行道》

百家观点 | 别人跑去京都买房子 他从京都搬到贵州造村子

百家观点 | 在Mantova我和三个陌生人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