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美小而精的事务所,做的是中国的地标建筑项目

张帆 UniDesignLab 2022-04-21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文章来源于计成,作者张帆

他们撑起了大半个市场。

计成(ID:jicheng-0102)原创
作者 | 张帆
编辑 | 肖琪玲



10年前,耗资30亿元的广州新电视塔“小蛮腰”在珠江边竣工,它诞生之前广州还没有一座能代表城市的名片。如今,绚丽多彩的夜景、玲珑精致的腰身、变化多样的景观平台,“小蛮腰”已然成为了一个最具广州特色的城市符号。


你知道吗?“小蛮腰”的设计者却来自一家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作坊式事务所——荷兰IBA事务所,中标时整个工作室的员工不超过10个人,在此次竞赛之前他们甚至都没机会参与大型的国际竞标。


也许在国内,很难不惊叹一家如此小规模的事务所竟然能承接到最顶尖的世界级项目。但在很多欧美国家,像IBA一样的中小型事务所甚至作坊式事务所屡见不鲜,几乎撑起了当地大半市场。


△ “小蛮腰”设计师马克·海默尔


根据德国联邦建筑师协会2020年发布的数据,在德国的设计事务所中,全职员工人数超过15人的事务所比例仅在6%,5%的事务所有10~14名员工、17%的事务所有5~9名员工、39%的事务所有2~4名员工,还有33%的事务所只有老板一人全职。


也就是说,德国市场存在大量“单兵作战”的小型事务所,他们组织架构简单,一般情况下承接的项目规模也较小。


无独有偶,2010年法国设计行业的数据显示,所有事务所中全职员工数量在1~4人的事务所达到74.1%、5~9人规模的事务所占比18.1%、10~49人规模的事务所占比7.7%、全职员工超过50人的事务所仅占0.1%。


另外,在英国不超过6人的事务所占了90%左右、美国约85%的事务所规模在6人以下、在北欧小国冰岛85%的事务所也仅有1~5人的规模......


这与中国目前的设计企业规模不可同日而语。在中国,不论是国企大院还是民营企业,员工人数突破千人的不在少数。而对于一些头部民企,员工规模仍在陡增,大有迈向万人大关的趋势。



上述数据也许因为年代、市场发展等原因与当下真实情况有所出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竞争激烈的欧美建筑市场,小型事务所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极为特殊的作用,兴许这些事务所单个的企业规模不大,但其对专业市场的发展以及市场缝隙的填补方面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计成」曾采访过一位在挪威工作多年,已经加入当地注册建筑师协会的中国设计师。根据他的观察,欧洲很多国家都存在大量规模较小的事务所,不到10人的团队十分常见。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当地的项目规模大多都很小,500平以上的项目都不多见,很适合单兵作战。”


除此之外,以个人公司的形式做设计在很多欧美国家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很多当地设计师会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工作,一段时间为事务所工作,一段时间自己接项目找业主,比如Gensler事务所创始人亚瑟·甘斯勒就曾在创业期“上午为老板工作,下午创业做设计。”


200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格伦·穆切特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在1969年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1992年获得了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师学会的金牌。


数十年过去,他的事务所却始终只有一名员工,而他本人也一直坚持只设计小型建筑。


事实上,专业细分化也是很多欧美小规模事务所坚持的原则。他们的业务领域大多并不宽广,常以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宗教用房、小型商业用房的改建扩建为主。


有些事务所甚至专门只做某些类型的建筑,比如专供医疗建筑、社会住宅、博物馆、养老院、幼儿园。还有些更有特色的事务所,专门设计木建筑、绿色建筑等。


另外,还有些事务所则以专业为角度细分垂直化,衍生了很多专业性极强的事务所,比如结构事务所、机电事务所、幕墙事务所、造价事务所等。遇到特殊的项目,可能还有宗教事务所、烟囱改造事务所、古典建筑事务所等五花八门的专业事务所。


内森是一位美国小型事务所的老板,他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经营着一家专攻宗教建筑的事务所,工作室的员工人数基本维持在4~5人之间,他既做商务经理又担任设计总监。


“我们一直把主要精力投入在小项目上,通过在特定领域的项目中建立良好的市场信誉,从而能够很好地活下去。”


发达国家建筑行业竞争白热化,催使事务所越来越细分、越来越专业化,很大程度上为中小事务所提供了大量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更为直接相关的是历史的进程和行业发展阶段。


如今,欧美国家基本早已度过大兴土木的历史发展阶段,于事务所而言追求体量上的巨大并不是最优解。


在上世纪,法国等欧美国家也有很多动辄数百人的事务所,那是因为当时有大量的公共建筑和社会住宅需要在短时间内设计、建造,因此大型设计单位的高效协作很适合这样的项目。


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大型项目明显减少,私人的小项目、改造项目增多,规模更小、灵活性更高的小事务所便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


“并不是说大事务所都消失了,而是他们基本都在市场的制约下寻求变化。其中一部分通过全球化,依然保持着很大的体量,比如aedas、gmp等。”


除了这些原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在这些国家,成立作坊式事务所更简单。


在国内,要想成立一家有设计资质,能独立承接项目的事务所必须满足:合伙人中至少有1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一级注册建筑师,且从事工程设计工作10年以上,在中国境内主持完成过两项大型建筑工程项目设计,近3年无因过错造成一般及以上质量安全责任事故的行为。


很显然绝大部分有“单干”想法的人都会被拦住,只能借助“挂靠”等非常规手段开办工作室,在理法上已然处于劣势。


在市场层面,国内近些年虽然也涌现了大量规模较小的独立事务所,但他们中的大部分过得并不乐观。


某独立设计工作室的创始人张行在接受采访时颇为无奈地进行了总结:在国内你要么有规模,要么有关系,否则小事务所很难活下去,明星设计师除外。


解释得更清楚一点就是,国内的住宅市场强调规模化,甲方注重效率,小事务所难以企及。公建市场注重“逼格”和背景,一般人也很难在这个领域赚钱。


但张行还是相信属于中小型事务所的春天迟早会来,他认为参考欧美国家行业发展的趋势,设计市场的“蛋糕”大设计院吃不完,仍会有很多空白需要作坊式事务所来填补。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百家观点

百家观点丨复盘:从东南大学2020届毕业生去向看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变化

百家观点丨为什么建筑师喜欢“砖”?

百家观点丨比丑更难忍受的媚俗建筑

百家观点丨70后事务所如何撑起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以Studio Velocity为例

百家观点丨在乙方公司之间换赛道是否值得?

百家观点 |不想当网红的建筑师不是好建筑师——论网红建筑和新工匠精神

百家观点 | 为何今年天津大学建筑学考研中,本校生全军覆没?

百家观点 | 画饼的设计公司老板忽悠不了95后

百家观点 | 哈佛GSD大陆招生降低至此的原因是什么?

百家观点 | 建筑+人工智能,未来在何方?

百家观点 | 未来建筑是什么样?

百家观点|44个建筑师才懂的“行话” (基础篇)

百家观点|36个建筑师才懂的“行话” (升级篇)

百家观点|2021年建筑设计行业展望和人才市场情况分析

百家观点|设计公司究竟要不要做大?

百家观点 | 2021在建筑里与大自然来一场亲密约会

百家观点|4大建筑趋势,为你的设计加点料!

百家观点 |  公共空间为谁而生? 民众or暴徒?

百家观点|日本现代建筑家的脉络

百家观点|当建筑邂逅陶瓷,记录一次不走寻常路的设计课体验

百家观点|建筑学博士之路:豪赌还是投资?

百家观点|3D打印建筑已经进入乡村?

百家观点|如何做到连续四年收获竞赛硕果?

百家观点|我们为什么需要总设计师制度?

百家观点|在大学里当一名建筑系老师是什么体验?

百家观点|90后产品设计师诠释乔布斯的“产品皆有灵魂”

百家观点|为什么他们是当下中国建筑事务所的典型成长样本?

百家观点|一个老八校教师的三年级住宅设计课堂笔记

百家观点|分裂的建筑市场,割裂的建筑圈,2021建筑师的出路在哪里?

百家观点 | 大型模(抄)仿(袭)现场!我们真能接受这样的设计吗?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法国建筑师不画施工图?

百家观点 | 为什么建筑师的培养成本越来越高?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法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都那么小?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把建筑设计得具象化是一种很 low 的行为?

百家观点 | 为什么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建筑师王昀和他的作品?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我们的城市里丑建筑多?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欧洲设计师都特别注重前期分析?

百家观点 | 为什么书店越来越像会所、咖啡厅?

百家观点 | 为什么设计公司创始人要学习“设计经济师”?

百家观点 | 如何用数字化定制未来社区?

百家观点 | 街道店铺设计只能被和谐了吗?

百家观点 | 建筑师如何进行星际设计?

百家观点 | 高冷的建筑学,何时能走下神坛?

百家观点 | 乡村书店是怎样助力乡村振兴的?

百家观点 | 中国建筑师如何丢失了中国建筑的“黄金十年”?

百家观点 | 国外的建筑师们,在项目里都干了些什么?

百家观点 | 土博与海归,何时能平权?

百家观点 | 城市设计竞赛的未来在哪?

百家观点 | 还有什么小众博物馆适合我们打卡?

百家观点 | 让时尚巨头们欲罢不能的建筑长什么样?

百家观点 | 国产INS风的廉价潮流何时死去?

百家观点 | MAD设计的24万一年的四合院幼儿园是什么样?

百家观点 | 后疫情时代国内外建筑圈的我们到底都经历了什么?

百家观点 | 建筑师如何保护自己的著作权?

百家观点 | 中国建筑师值不值得被尊重?什么才是后浪建筑师真正关心的问题?

百家观点 | 当我们讨论乡建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百家观点 | 丑陋的建筑,为什么总是层出不穷?

百家观点 | 设计使人破产,高危职业建筑师为何深陷法律纠纷?

百家观点 | 学金融的人眼里,学建筑的是怎样的存在?

百家观点 | 我们该如何行使“观看”的权利?

百家观点 | 纵观建筑史,西方的公共空间都发生了什么?

百家观点 | 那些明星建筑师的失败作品都有什么问题?

百家观点 | 建筑学的基本功是什么?

百家观点 |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如何做一个不用做设计的建筑博士?

百家观点 | 关注同理心的建筑学,能带来空间正义吗?

百家观点 | 笨与不笨的界限,浅谈中国建筑教育的优势和劣势

百家观点 | ABBS大佬关于建筑改行杂谈

百家观点 | 质疑王澍的建筑学教育

百家观点 | 贝聿铭这一片命太好的花瓣

百家观点 | 张雷:主人、文人、匠人、家人、大人——五个人的城乡

百家观点 | 王澍在同济谈乡村振兴:“中国的城市已经异化,仅存一大片光鲜的垃圾....”

百家观点 | 王澍:50年后,人们都会住在村子里

百家观点 | 设计院的现状(一)

百家观点 | 建筑师一定要读建筑系,可能是个伪命题!!!

百家观点 | 叹“伪现代主义”,金融危机影响导致怀旧与超高层

百家观点 | 那些想和地产小白分享的事......

百家观点 | 聊聊设计公司潜规则

百家观点 | 《人民日报》批评中国建筑缺乏文化自信,评论里的建筑师们坐不住了......

百家观点 | 当代建筑设计忽悠话速成指南

百家观点 | 为政治服务的建筑

百家观点 | 参与性景观,张唐景观实践手记

百家观点 | 江一燕获大奖那天,有家设计公司的方案被方丈“化缘”了

百家观点 | 建筑的空间形式已不只有人类才能说得算啦!

百家观点 | SOM的城市设计做的确实很牛,但我也看到了套路

百家观点 | 就算顶级艺术家,也不可能跨界搞建筑

百家观点 | 巴黎圣母院“重建竞赛”:一场中国媒体自娱自乐的狂欢

百家观点 | 在圣诞节建造一棵圣诞树才是正经事

百家观点 | 建筑与时装屋

百家观点 | 今天就想聊聊《丹行道》

百家观点 | 别人跑去京都买房子 他从京都搬到贵州造村子

百家观点 | 在Mantova我和三个陌生人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