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DA!丨建筑——肉体的壳,精神的纱

UniDesignLab 2022-04-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Da丨Architects Author 蔡金娥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引力的影子  


人类,我们总是为自由而奋斗  

我们想飞 - 重力阻碍了我们  

我们想要最亮的光 - 阴影只会变得更暗  

我们想要创造自由艺术 - 思想是我们的局限  


重庆的雾中  

轻柔与无形,漂浮与无影-作为自然本身  

“引力的影子”揭示了宇宙的另一种自由  



风、雨、雷、电、雾、霾,不仅是肉眼可见的天气景观,也是建筑师产生微妙灵感的动力源泉。始终对人定胜天的想法敬而远之,始终相信顺势而为、平衡变化的生态力量,将“人造一半,天造一半”的设计观念付诸于行动,所谓的建筑设计,无非是修筑肉体的外壳,再给灵魂披上曼妙轻纱,让心灵和肉体都得到舒展、自由和愉悦。在五月一个有风月的夜晚,和建筑师孙立东和安娜开启一场对话,分享他们的处世态度和设计思路。



引力——建筑本就是多样的


“长江文化艺术周”在五月的重庆如火如荼的展开,滚滚东流的长江水裹挟着热气,在九龙滩广场旁奔涌,长龙摆尾的鹅公岩大桥车流不绝,承载着速度的激情一往无前——装置艺术“引力的影子”就坐落在这一横一纵,一动一静,一张一弛之间,给重庆市民带来心灵的留白和舒畅。


近日房屋坍塌的新闻频出,人员伤亡的数字在刺激着每个人的心防。出于建筑的实用性的考量,要求它必须是下沉的、坚固的、高大的,给人一种踏实、厚重、沉稳的安全感,在这个过程中,重力——或是引力发挥了作用,尽管引力看不见、摸不着,但因为它的存在,就能在无形之中影响人们对于安全感的判断,引力成为了安全感的来源。


在“引力的影子”中,随处可见的是反引力的特征,漂浮的蓝色气球摇摆上下,曼妙的轻纱随风摇曳生姿,升腾的白雾被阳光拉扯变形,斑斓的泡泡在笑声中舒展张弛......这些意象带给人童真、轻盈、反重力、上升的意境,和蓝天、流水、江风、红日组合起来,用有限的材料和元素组成一个和谐的形态,带着设计师的情感欲望,和自然万物形成有机互动,开放给所有无意识感知和体验的受众,启迪受众对建筑、对艺术、对人生的不同思考。


人类是文明的集合体,城市汇聚着几乎所有人的奋斗、拼搏和快乐的同时,也凝聚着几乎所有人的焦虑、痛苦和挣扎,被现实的引力牢牢束缚,一颗心在无奈、苦恼、怨恨中风雨飘摇,当他们偶尔从现实中抽离出来,抬起头看到“引力的影子”,“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状态带给他们解压、漂浮、轻盈的柔软拂动,何尝不是再给紧绷的神经一次愉悦的舒张呢?


不存在自由的肉体空间,但存在自由的思想空间。向往蓝天和未知的世界,万户的肉体受制于引力在空中消亡,追求理想的浪漫至死不灭并流传至今,相较于人类的发展,对于星辰大海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我们是生活中地球摇篮里的婴儿,直至人类消失,无数的奥秘可能永远无法解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到哪里去?或者说什么是引力?什么是引力的影子?引力非实体,它为何能有影子?无法给出回答不意味着人类将陷入消沉,反而提出了更高思考的标准和维度。

 


在场——建筑本就是变化的


从改造、利用自然到天人合一,环境、建筑和人彼此平等,相互尊重并欣赏,在实时互动中形成一个动态鲜活的系统。在采访的过程中,对于草图到实践的改变,以及艺术性与公共安全的平衡,孙老师用了德国哲学“在场性”这样一个概念来回答。


康德认为,“在场性”与“物自体”相互联系,世界万物都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而物自体不需要,所以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不是妥协也不是取舍,需要考虑多个因素进行一个机智的因地制宜和顺势而为;在尼采思想里,“在场性”成为了“强力意志”的代名词,体现了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笛卡尔看来,“在场性”成为了“对象的客观性”,即显的存在,就是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按胡塞尔的说法,实体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并不依赖于先验知识,它依赖的是纯粹体验;用佛学来说就是“正观诸法实相”或者“止观”,或者“此时此刻”,或者“临在”,在现象学称为“本质直观”。被体验者和被直观者仅只在体验和直观行为本身中存在,事物的本质就在人体验这一事物的行为之中,并且仅会在这一浸入式的体验交往行为之中显现出来。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人的在场”,也可以理解为《齐物论》的物我齐一。


在实践创作中,变化是永恒的不变,在孙立东和安娜老师的介绍中,想法的落地实施必须考虑多个因素,比如说天气、时间、地点、环境、人等,一个设计师或艺术家的成熟程度,取决于他/她是否能根据现场的环境做一个即兴的判断,“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无尽藏也”,发现比创造更让他惊喜,对于孙立东和安娜老师来说,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即兴的创作。


堪景时发现,现场是有五个圆圈的橡胶地面,周围有五个小旗杆,那么就采用5个气球,不需要去定制更多的材料了,在最即兴、最放松的就地取材过程中,运用一种智慧的巧劲,四两拨千斤的判断往往比严格执行草图设计更有魅力,因为艺术是不可复制的,尤其是装置艺术。同时从理念到落地的执行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根据现场状况去做调整,最好的设计都是在不断的动态发展,艺术的结果导向的,受众看到的那一刻就是这个装置艺术的结果,在这种被动的、不确定性的刺激下,可能创造出平面草图所不能传达的魅力。


草图阶段的建筑艺术就像尚在胎腹里的婴儿,都是有生长周期的,初期不可预期它的成长,只能模糊的感受到它是存在的,在一边想一边成长的过程中,状态初现、能量外溢,在一个模糊的向往中,得到自身的进步和他人的帮助,一个未完成的、不那么确定的空间才有未来的可拓展性、前瞻性和灵活性,故事才刚刚开始,精彩还在书写。


安娜老师相信死亡也不代表着生命的终止,装置建筑的拆除不意味着艺术的终结。“天空不留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花开花谢是自然规律,不妨碍它在人们心中留下最美丽的瞬间,宇宙间物极必衰、此消彼长的规律更古不变,因为有离别,人们会更加珍惜见面的机会,人生就是不断说再见的过程,死亡是人类最好的发明,应该时时刻刻意识到死亡是真实存在的,个体会消亡、国家会崩溃、文明会覆没,但那些真正被人们热爱过的东西——通过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载体流传至今,依旧拥有勃勃生机。


 

教育——建筑本就是普适的


身份就像引力一样,时刻带来限制,建筑为了摆脱人造规则和宇宙规则的限制,就需要尝试抵抗核心本质的力量--引力,在这个过程中,孙立东也在淡化设计师、建筑师、团队老板等身份的局限,成为一个纯粹的被需要、被尊重的人,一个和世界有密切联系的人,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和无数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心灵共振,分享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


人的动物性在于对吃喝拉撒繁衍的本能追求,人的精神性在于创造愉悦和快乐的社会责任,需求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情趣的、精神的、务虚的,对于孙立东老师来说,之所以经常把“建筑师孙立东”作为社交空间的称谓,是因为建筑师包含的意义很广大、很丰富——创作一个作品或建造一个建筑,就是在创造自己的一个世界,这是世界是独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探索创作的过程中,沿着思想的阶梯不断向上,看到更高更大更广阔的世界,直到最接近事物的本质,透过芸芸众生的表象看到实质,思想在游历的过程中,肉体便有了前进的动力,这就是热爱建筑师这个职业的原因之一。


孙立东和安娜老师将倾注心力的作品“引力的影子”放在公共空间,无数的人驻足观赏、缄默思考又咀嚼离开,受众不直接与设计师见面,更听不到设计师对于作品的解读,却能在内心深处对“引力的影子”产生趋同的想法,在小小的空间中形成心灵共振共鸣的能量场。一件好的作品或艺术一定是能够让人与人的心更紧密的,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受众成为一个真正又审美,有感知,有认知并且满怀善意的人。


认清生活的本质,依旧热爱生活。对于事物的认知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是创造实体,从诞生到消亡,客观存在于物理空间中,被受众真实感知;第二层是创造技法,受众在心中对于这个实体产生理解的二次创作,在互动中给出不同看法;第三层提炼道法,将无法解释、客观存在、难以感知的事物进行提炼加工,变成普适性的真理。在这个过程中,怀揣着真诚,将自己看作是生活或艺术的参与者甚至是旁观者,审视自己的变化和进步。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叶圣陶先生道出教育的本质,在建筑艺术中,何尝不是这样呢?逻辑会把我们从A带到B,想象力会把我们带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建筑、设计、艺术的范畴不存在对与错的二元对立,而是适合与否的多元融合,限制我们的只有自己的思想。


艺术的舞台,没有台上与台下。建筑的形态不一、元素各异,从功利的实用元素中抽丝剥茧,提炼出直触人心、直达深层的精神内涵,就能让有期限的建筑艺术变成无期限的人类文明,突破性别、年龄、国界、文化形态等的隔阂,让艺术成为文化的翻译,去发现世界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都是艺术的一部分。


相信艺术不死,浪漫永存。



特别鸣谢蔡金娥对DA!的专访和撰稿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对话是一种缘分    


受访者:孙立东/Anna Andronova    

采访者/撰稿人:蔡金娥    


蔡金娥,诞生于世纪之交年岁更迭,生长于滨江之城湖北宜昌,求学于山水之地重庆南岸;身体惫懒好读书,心灵散漫喜幻想,生活精明不市侩:自喜于表达畅快,自持于写作真诚,自矜于言意由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