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本文转自公众号 计成
苏清吾这样评价自己目前的状态。作为独立摄影师的她,拍人像也拍产品,有时一单可以填补一两个月的花销,有时几个月都接不到活。目前,她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造亭子”上,因为疏于维系客户,拍摄的工作不多,只能花费以前的积蓄;但苏清吾不是个有大欲望的人,退回到农村后,她不愿意再回到大城市,也不愿意再为别人打工。在苏清吾的视频中,不仅展现出中国古老的传统建筑工艺,更描绘出一个年轻女孩回归自然的纯粹生活。“出名”之后,苏清吾说,她喜欢山水花鸟,喜欢独自旅游,喜欢在没人认识自己的地方,安静地生活、工作。而将传统文化的美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则是她公开视频的初衷。2021年3月9日,苏清吾在B站平台上传了自己第30个原创视频作品——《耗时150天,10000元,一个人造一座故宫亭子》。视频中,阳光透过树叶漫进画面,身着素色衣裤、黑色布鞋的苏清吾,拿着刨刀或钢锯,锯、凿、锉、刨。全程几乎没有人声,只有木头的摩擦声伴随着山林里的鸟鸣。这之后,她经历了一个有些热闹的春天。视频最开始并没有水响,十天后,播放量突然开始疯长,这个仿造故宫井亭的视频被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等多家官媒转发,相关话题也相继冲上热搜。许多人在她的视频下留言互动,5734条弹幕、18.6万个点赞,视频播放量达到了338.9万次。
△ 《耗时150天,10000元,一个人造一座故宫亭子》视频片段
28岁的苏清吾没有想过自己会火。她现在的B站粉丝数近8万,3月9日之前,她只有200多个粉丝。苏清吾告诉「计成」,迄今为止,已有十多家媒体邀请她接受采访。一切源于一次心血来潮。2020年4月,苏清吾已经造了一些木碟、木碗之类的小器物。刷别人的视频时,她突然觉得自己家后院里的红墙有些“孤单”,适合配个故宫红的木亭子。说到红墙,也是她前年自己一砖砖垒好,刮好腻子再刷色的作品之一。制作开始了。苏清吾买来木头,在上面敲敲挖挖,将亭子的各个部件推平整。两个部件相对,凹槽彼此镶嵌,中间没缝,说明对齐了,不需要一根钉子、一滴胶水,不同的木块便牢牢咬合在一起。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苏清吾便记下来,晚上不干活的时候,一边上网查找资料一边独自研究琢磨。因为光看图片看不清楚亭子的屋顶结构该如何衔接,2020年9月10日,她特地北上去了一趟故宫,仔细观察那些建筑的支架、梁柱、交叉点……
过程中需要一些体力活,甚至会受伤。比如给亭子顶部盖瓦时,苏清吾曾不小心踩空摔下来;手被凿子戳破、锯子割伤、锤子砸青更是时常发生。
整整花费了150天,这些木头经过打磨、上色,变成了绚烂的故宫亭。这个亭子仿佛王谢堂前的燕子,让深藏于书本上的古老技法走入了寻常人家。亭子成为了苏清吾目前最喜欢的作品,“不是因为它带来了多少流量,是因为建筑这个东西,体量大,做出来非常有成就感。之前也想过这件事会很困难,但就想试试看。”苏清吾出生在浙江温州的某个小乡村,父母是当地的农民。她从小在山水环绕的农村里长大,花草的香气与鸟虫的鸣叫声混合在一起,组成了她的童年记忆。2012年,18岁的苏清吾考上浙江万里学院,学习广告专业。“我大学的专业是乱填的,当时完全迷茫,不知道要选什么。因为专业的关系,会在学校经常参加省摄影比赛、微电影拍摄一类的活动。”4年后,她进入宁波一家服务于地产公司的第三方公司,从事文案策划工作。“加班是常态,经常凌晨下班。甲方要改,你就要改。改好几稿又回到第一稿的事情,太多了。”在嘈杂忙碌的城市里,苏清吾始终难以放松下来。她很快意识到,她不怕加班,她更怕一眼望穿的无趣生活。2016年年底,工作半年的苏清吾选择辞职,留下四个字——“志不在此”。因为大学里积累的摄影经验,加上工作时会偶尔帮甲方拍摄项目,她决定做一个全职的独立摄影师。“做了摄影师后,认识了很多手工艺匠人,再加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走上了这条路。”苏清吾并不认为自己拥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但她感知自己的生命里,细胞本身就渴望着传统文化之美。苏清吾告诉「计成」:“我从初中开始,就很喜欢跟传统文化搭边的东西,那个时候主要是看书。大三时,自学了打版裁衣,做了大概三四件衣服,会穿去上课。2018年开始接触手工艺匠人,才说服自己尝试这些,绘画、瓷器、书法、金缮等领域后来都有涉及。”
△ 苏清吾受邀回母校演讲
如今,她重返故乡,一个人住,还有一条帅气的大狗、一只漂亮的白猫相伴。离老屋大概5米的地方,有一个院子,七八十平、靠山傍水,是搭建亭子的地方。隔壁住着伯父伯母,偶尔过来看望她。搭亭子时,她便在旁边架上摄像机,记录下来。镜头里,她面容清秀、穿着白色长裳、头发随意挽起,看起来仙气飘飘。她需要一头扎进每一件作品,全情投入、用心打磨。如今这个时代,人们很难保持专注。苏清吾则拥有属于自己的节奏感,不是太快,也不是太精致。大胆去做、无须多言,最质朴的快乐就此诞生。在默默坚持的过程中,她找到了志同道合的观众。B站上,有网友评论道:“布衣饭菜,可乐终生。羡慕你过上了我想过却不敢过的生活。”如今,苏清吾在创作仿唐亭,这是她第二个大体量作品。
第一次难免有瑕疵,苏清吾意识到故宫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彩绘开裂变色、榫卯对接不牢靠、屋面过小容易进雨等。面对体量更大、技术难度更高的仿唐亭,她买来网友们推荐的专业书籍,如马炳坚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李诫的《营造法式》、清华大学的《中国古建筑测绘十年》等,更全面地学习榫卯、斗拱、地仗和彩画技术。作为非科班出身,首先碰到的困难便是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做故宫亭时完全凭感觉,自己瞎捣鼓。仿唐亭需要先看书构思,再动手做。刚开始看书一天看不了几页,不要说理解词义,有些字都不认识,需要一个一个百度。”她每天早上六七点起来,白天看书、造亭,入夜后怕影响村民,便补补金缮、练练字,已经持续三个多月。苏清吾目前在做斗拱的零部件部分。“明清建筑的斗拱有些无需承重,只具有装饰性。相较而言,唐宋建筑的斗拱结构难度很大,很多30°、45°的斜角,需要精密计算比例进行拼接。有时看书看明白了,实践后也会发现很多问题,只能推翻重做。”
她之后还打算造一个仿宋亭。当「计成」问其缘由时,苏清吾说,这些具有不同东方美学语言的建筑,是她为自己开辟的专属空间。目前,苏清吾还没有利用流量变现,曾有十几个广告商找来,她拒绝了。但她也表示,如果有感兴趣的产品出现,她也并不排斥商业合作。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慢慢找到一条可以安身立业的路。源于华夏文明河姆渡时代的榫卯,是中国最古老的建筑构架工艺之一。在过去,它是木匠的必备技能,仅仅采取凹凸部分相互结合的拼接方式,两个木结构之间便能扣合严密又不着痕迹。把榫卯、书法、金缮看做更为日常的事情,是苏清吾的愿望。她觉得,传统文化不止是一种站在塔尖的艺术鉴赏,它更是一种普罗大众的生活智慧。比起所谓的艺术品,那些日常生活中诞生的手工活儿,才是可以永久留存的记忆。她反观自己,没受过专业训练,也没执着于一个方向。“我只是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每个手艺的背后,都有更专业的人在传承。”未来,苏清吾会继续学习传统技艺,将过程记录下来传到网上。“具有东方美学的传统文化,还是太小众。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将它们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几个月前,村里为一位去世的百岁老人办喜丧。因为故宫亭的空间够大,村民们来到苏清吾的家,乘着亭下的荫凉,烧菜做饭。历史与现代、乡土与文明,此刻交织在了一起。在这静水流深的日子里,苏清吾回想起去年给故宫亭描绘彩画的某一天。那是立冬的11月,建筑上用桐油、樟丹、石灰水、猪血、瓦灰调制刷好的腻子已经干了,苏清吾正在为亭子上色。一不小心,颜料弄到手上,在阳光下折射出金色的光芒,“那一刻感觉心里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