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月9日,“引而不发,跃如也”

布布啃骨头 法乎下 2022-11-25

(正文共5608字,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5月9日,沪指在3000点上下波动,创业板浅跌了0.75%。全市场涨跌比较均衡,军工板块表现较好,互联网板块下跌,医疗板块午后被爱尔眼科拖累也有所下跌。
我其实并不太看好眼科、牙科这种医院,也不太看好医美行业,总觉得有政策性风险,并且商业模式不是很正能量,有些利用人的焦虑,特别是医美行业。教育行业也有类似的问题。这个有机会再说。
行情到了这一步,多少有些无聊,能感觉出场内资金不愿出来,场外资金还在观望,这也反映在股票成交量上,今日市场成交量只有6717亿。
毫无疑问,现在已经进入底部区间。在此区间内,无论是1年还是2年还好是5年,我将有钱就买,且只买不卖。

一、募资乏力
周末有则新闻,从兴证全球基金离职到私募睿郡资产的董承非先生,将运用不少于4000万来认购其将于5月9日发行的产品。
(图片来源:睿郡资产公众号)
董承非先生是经历过几轮牛熊的老将,对市场有自己的判断。2015年市场情绪高涨时,兴证全球旗下基金号召投资者保持冷静,这当时我还没有入市。2021年2月,市场流出董承非先生看空的言论。其实并非是看空,而是在2021年1月底的位置看,很多股票已经出现泡沫,不具有安全性了。此后市场极致化的风格更加明显,先是医药、消费,再是新能源、光伏以及一系列小盘股高涨,但董承非先生的持仓标的几乎被“定向爆破”,沪深300指数全年的收益率为-5.2%。
站在2022年年中回头看,董承非先生在2021年1月底的判断并没有错误。在那个一片乐观的时候(将茅台称之为酱香科技,万事万物利好茅台就应该警惕),逐渐卖出大幅偏离价值的股票,我认为是明智的。
3月29日,“投资人记事”公众号曾发布了对董承非先生的最新深访,看了这篇访谈,就能明白董承非先生去私募更多的是想在更自由的地方做投资。其中,董承非先生提到了对市场估值的判断:“专业投资者中,10个人里面9个人都是对的,绝对是对的”,只是大家都想做吃最后一口肉的人。
这话我的确相信,仅就我的观察来看,在2021年1月底认识到风险与泡沫的投资者不在少数(从今年开始就陆续开始看好后市了),但当时普遍的看法是还会继续上涨,果然,沪深300指数从2月1日至2月10日,仅8个交易日就上涨8.52%,行情是多么的激昂。如果我回到当时,我应该会将一部分股票基金转换到股债混合基金中,这虽然避免不了后续的回撤与风格的切换,但起码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而今日收盘则看到董承非先生首发的产品今日上午几个渠道募资合计3亿元,全日大概在7亿元左右。对比2019年3月傅鹏博老师发行产品,首日吸金700亿来说,可谓惨淡。事实上,无论是老将董承非,还是现在兴证全球的中生代谢治宇,都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后市的乐观,前者还实打实地拿出了4000万自购资产,可“市场”却不买账。
“市场”是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当说“市场有效”的时候,这个市场我倾向于理解为能最终反映公司价值、并提供交易的市场,比较典型的是格雷厄姆这句著名的“股市短期是投票器,长期是称重机”。而当我们说市场充满喧嚣时,市场情绪狂热时,指的应当是由一个个投资者以及更多的投机者共同组成的市场,很多时候是无效的,也即巴菲特所言的“市场先生”。伪价值投资者经常将只言片语当做教条,却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话语都要在具体的条件中才得以生存。至少从今日董承非首发产品募资惨淡、市场仍在观望的情况来看,我认为这里的市场是经常犯错误的“市场先生”。
有人说现在的形势很复杂。俄乌局势不定;美联储加息缩表还有后着;经济增长压力也大等等,包括我们可能被拖入或已开始的“三战”、年轻人越来越焦虑的各类现实,这些问题当然都存在。可我们总会忘记历史,而把当下当成独一无二、理所当然的存在。事实上现在习以为常的资本体系,在过去2000年都是想都无从想、不敢想的事情。
美国发明了金融武器,建立了近乎全球大一统的资本市场,距今只有100多年。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没有了来自共产主义的外部压力,其金融市场的资本手段急速扩张,有国际产业资本,也有国际投机资本,前者老老实实去做投资,巴菲特就是代表;后者如索罗斯,不定期地收割劫掠财富。这一切是理所应当的吗?
当然不是。应该清楚的看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阶段,其自从诞生之初就伴随着侵略、掠夺、扩张、殖民、垄断等等。投资就是投国运,看起来,当下敌人的阵营很强大,铁板一块,但却忽略了就算是敌人中,也有“大狗小狗饱狗饿狗”,就拿当下的欧美来说,看似合作背后其实还有各自利益盘算。依靠转移危机的惯用伎俩总有失效的时候。无论俄乌局势如何走,这只是变局的结果,没有这件事,还有那件事。
同时,大变局时代的种种变化,当然会与在过去四十年社会进步中不断被形塑的既定认知发生摩擦,从而影响当下的信心与选择。无脑买房就可享受时代发展的红利的日子过去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各行各业无风险收益率都会不断降低。
也不能因此太过悲观。1930年1月,教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劈头说道,有些同志“往往不自觉地把这种一时的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仿佛全国全世界形势概属未可乐观,革命胜利的前途未免渺茫得很。”置身事内,当下的困难总会被无限放大与外推,进而对现实失望,对未来绝望。
这与投资一样。很多投资者明明知道是底部区间,明明是最吃劲的时候,却总会放大利空因素,或无限延长利空因素的时效。很多人眼中的时间,总是一周、一月、一年。或者有人口上说着三年五年,但其实拿了半年就无比难捱。事后来看,3年也好,5年也罢,只道是寻常。“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处在事情当中,人就不免悲观。如张坤在2022年一季度报中所说,“焦虑可能不仅来自于已经实现的下跌,更来自对未来继续下跌的担忧”“预期好事和坏事的感觉,往往要比实际经历它们更为强烈。当想象可能发生的痛苦事情时,那种感觉丝毫不亚于真正的痛苦”。这是很哲学的思考。
有的事情,放它三年五载,很多时候就有了定论。三年前的就业选择与认知,与当下就完全不同。1931年日寇侵我东北,1935年就出现了华北事变,1937年又生出卢沟桥事变,亡我之心昭然若揭,但1938年5月,教员就看清楚抗日战争的阶段性,写出《论持久战》这篇雄文,而后又坚持7年,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人据此夸大,说如无国际战场的支援与帮衬,我们绝无可能胜利。这就是扯淡的言论,很多事情没有如果,我们将士的努力不容抹杀。
包括当下的疫情,2020年至今也只有2年,但世界格局、社会观念与自我期许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就连沪指也是如此,2001年到2005年整整下跌了4年,唯有2003年稍有上涨,随后就迎来了06、07两年的大行情;此后6年,4年下跌,2年上涨,又在2014/2015年迎来大牛市。

二、道琼斯的走势
很多人说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股市,来证明股市可能长年不涨。但以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而言,在70年代也只有1973年与1974年下跌;所谓世纪之处的互联网泡沫,也只连续下跌了3个年份。
再看看能追溯更长时间的道琼斯指数,哪怕在1929年经济危机,市场一片狼藉之后,也只连续下跌了4个年份,自1933开始上涨,1939年、1940年、1941年连续3年下跌,此后便一路长虹。
(1896年-2022年道琼斯指数的走势)
上图道琼斯指数一百多年来的走势,最初的80年里,几乎是平平无奇。1929年的经济危机,1973年的石油危机几乎连水花都不算。
(1923年-1937年道琼斯指数的走势)
但就是看似平平无奇的1929年的经济危机,如果按照月线看,则是这样跌宕起伏的走势。从1923年一路高歌猛进,直到1929年高点,然后陡然暴跌,跌得比1923年还要低。一直到1937年还没缓过来神。那这一个区间相当于哪里呢?只存在于下图中的方框(1920-1950)
如果将这个方框展开来看,则发现即便不幸买在1929年最高点,经过20多年也能“回本”。倘若坚持长期投资,不断在低点买入,估计很早就获利了。
(1920年-2055年道琼斯指数的走势)
在上图中,1955年似乎是个高点,但如果看1950年到1980年,应该有另一种体会。在下图中,1950年仿佛就是个低点,就是个绝佳的底部区间。但在1950年之前,只会觉得1950年高处不胜寒。
(1950年-1986年道琼斯指数的走势)
那1986年算什么位置呢?再来看看1980年到2022年这四十年的走势。
(1980年-2022年道琼斯指数的走势)
道琼斯的走势不断地刷新我们的认知。当然有人会说,这是在美国,是人家的国运线,人家的环境与机会得天独厚,我们比不了,但也要知道,即便是在美国,一直到青年巴菲特时期,投机氛围也很浓厚。即便如此,道琼斯指数1950-1980年的走势也给我们很好的上了一课。1980年后,401k计划推行,养老金入市,使得股票成为美国的国民经济支柱,又迎来了几十年的呼天抢地大牛市。或谓,怎么不拿世界落后国家的股市来看看?但投资就是投国运,我当然认为未来我们的国运会非常好。
为什么无论是a股还是美股,连续下跌是少数,震荡以及震荡后上涨,整体斜率向上是大多数?大概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是相同的。资本市场有其存在的必要,连续下跌3年、4年、5年,再好的资产也会变得便宜。这是因为事情总是不断发展,即便不发展,那利空落尽也是利好,未来总是前途无限的。大抵来说,以3-5年的时间段去看问题基本不会太错。如果不够,那就再来3~5年。教育界有“10000小时”定律,个人天资不同,自然难以统一衡量,但每日思考10小时,思考三年,也差不多10000小时。3~5年足够有心的人做成一件事,也能让人看清楚一件事。

三、子弹上膛
今日与家人电话,家人告诉我一个朋友在证券公司,说“最近股市行情不好,很多人都在亏,今年不要炒股”。家人觉得这个说法来自机构的工作人员,于是试探性地问我的看法。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首先,我并不认为机构投资者相较于个人投资者有何绝对的优越性。倘若因为是大机构能有信息优势在市场上赚的盆满钵满,那不如直接买银、保、券的股票了。
其次,大机构固然有资金优势,但个人投资者也有资金优势,这是因为大机构的资金要么来自他人,要么带有杠杆,要么对阶段收益率有所要求,这就意味着时间并不是站在大机构这边。而个人投资者在场外有工作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在场内用的是没有杠杆、与生活无关的闲钱,1年不动2年阴跌3年不涨,只要买的是好公司,对投资者来说,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需要大量的市场调研与财务学习,还要尽力掌握大量信息与动态,这是好的投资不可或缺的要素,但这并不是个人投资者无法抵达的境地。
最后,我从来不认为“今年不要炒股”这个说法是对的。投资和学习是持续终生的事情,如果今年不炒股,那资金放在哪里?明年上涨会如何做?多少的时候追进去?这都是要反复与人性做斗争的过程。持有存款的意义不应该在于想获得固定的收益,而应当是市场上确定没有其他更好的机会。在市场接连下跌的情况下,放眼望去,都是机会。
我很不能理解,作为个人投资者,有什么好着急的呢?为什么总要盯着5分钟的线看来看去?很多标的一看月线、季线,趋势与气息就清清楚楚。
很多人总想着抄底,总想着买到最低点。这也是一种贪婪和愚蠢。假如一家质地不错,能长期发展的公司价值100元,有时候市场能以130元乃至140元的价格成交,有时候却会打8折,按80元成交。那只要在低于100元的时候买入,就是稳赚不亏的买卖了。何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内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但80元的买入价格是固定的事实。看起来很清楚的道理,但在股票市场中,很多人却认为既然打了8折后,还有打6折、5折的可能。还有人在8折的时候买了,看到后来更便宜了反而更加难过,觉得买贵了——却不知道自己可能只输时间而不输钱,而个人投资者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也有人在5折时候买了,但听别人一说就觉得这家公司毫无前途,否则怎么能打5折呢?于是开始辗转反侧。其实道理很简单,在便宜的时候买入好的资产,这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情吗?怎么能有人见到市场下跌就卖出自己的头寸,看到市场上涨才想起来增加头寸呢?
具体投资基金还是股票,也是有讲究的。投资基金,更多的是投资基金经理,该经理是否有可追溯的业绩,以及是否认为该经理有能力,是否认同该经理的投资理念与风格?这要涉及对投资理念的把握。如果确认了这些,那在净值回撤时候,反而是加仓的好时间,用更低的价格买到优质的投资能力,这不是好事情吗?投资股票,要考虑的则是该公司的商业模式如何,企业文化如何,未来现金流折现如何(这涉及到定价),这与投资基金是不同的逻辑。上市企业有圈钱的可能,基金公司过去也爆出过老鼠仓,两者同样面临着不可知的黑箱窘境。这是投资者必须要面对的事。对于初期的个人投资者来说,由于经验不丰富,在投资股票中难有好心态;资金量不够大,在出手时候就缺少灵活性,其实不太适合股票投资,反而用基金这种普惠金融来分享时代红利会更好。这一过程也伴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与投资经验的丰富。而基金投资想要进一步进阶,必须要通过股票投资来提高。
现在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底部区间。在很难说加哪一只股票一定能获利的情况下,买均衡的主动基金或者宽基就是最好的选择。
明晚将有一笔资金到账,感谢市场近期的下跌。

最近在读教员的文章,非常能指导当前的生活。就用教员的一句话做结吧。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6页。

(2022年5月9日盘后股票账户汇总情况)


2022年5月9日23时
于南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