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乎下

其他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我读《价投二》有感

(正文共24114字,预计阅读时间58分钟)看到标题,我想大家一定不明就里。一个好好的读后感,怎么扯到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了?但这是我读了老唐《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2辑后,映入脑中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是说刘邦曾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韩信认为有的将领只能领10万兵士,自己带兵则多多益善。统兵数量的多少,反映了一个军事将领的能力。突破规模限制,洞察战争本质,适应大兵团作战,是从将到帅的飞跃。广义上“投资”有很多种。有自上而下做周期宏观,也有自下而上对企业进行深入研究,还有结合基本面、政策面、技术面对股价进行预测和分析,其中又有高抛低吸、行业轮动或网格交易等。各种名目五花八门,什么景气度投资,趋势投资,低估值投资,看的人眼花缭乱。不同的策略适应的规模不一样,对市场的依赖也不一样,其本质是因对投资的理解不同。狭义上的“投资”只有一种,那就是价值投资,这也是确定性最高的投资方式。一直以来大家对价值投资要么奉为圭臬,趋之若鹜,要么嗤之以鼻,冷嘲热讽。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大概大众是对价值投资抱有固有的成见与印象。书房的朋友应该知道,对于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价值投资是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具有直击本质、永远有效、容量巨大的特点。践行价值投资的投资者,就像一名统帅,将兵多多益善:无论资金量多少,价值投资的理念如臂使指,贯穿始终。回到正题。我觉得老唐的《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就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将价值投资运用到实践中。2021年8月,适逢南京大疫,我静心翻看了老唐的《巴芒演义》与《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一辑,收获颇丰。前者讲述了巴菲特是怎么走到价值投资,最经典的是对巴菲特投资经历进行了分段,用老唐的话说,此乃“道”也;后者谈论的则是“价值投资选股和估值的底层逻辑”,属于“术”。巧的是,没想到时隔一年,《价值投资实战手册》更新了一辑,我又于8月份翻看,又有新的体会。由于字数超过2万,为了方便阅读,下面我从三个部分简要介绍下行文思路:第一部分,“价值投资的底层逻辑”,是我将老唐对价值投资的理解,按照自己的脉络加以整理的。大概分为“投资的本质是什么”、“金钱永不眠”、“持有买入与卖出”三个要点;第二部分,“价值投资为何有效”,是对价值投资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思考,这既是第一部分“价值投资底层逻辑”要义的落地,也包含我在投资中的一些想法,尤其是对腾讯控股的思考,以及为何放弃所谓技术分析等流派,选择价值投资的原因;第三部分,“取法乎下,得乎其上”,节名本出唐太宗李世民《帝范·崇文篇》:“夫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其为下”此处稍改。本部分是我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投资实践,对价值投资底层哲学进行反思,并分享价值投资如何影响了我的价值观及对未来的选择。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逻辑是我重新整理的,但在观点出处上,我尽量严格遵循老唐书中的逻辑,并在句后括号内,径直附上引用的阿拉伯数字页码,部分内容略有改动。下不赘述。闲话不多说,开始正文。一、价值投资的底层逻辑1、投资的本质老唐上来就写到,投资的本质是获取未来更多的购买力(3),是购买未来能够带来现金流的资产。股票本身有两个含义,第一是股权凭证属性,第二是交易票据属性(8),但是很多人都只注意到了交易票据属性,并将其在“投资实践”中发扬光大,产生诸如抄底、逃顶、做波段、网格等博弈性交易行为,忽略了买股票本质上就是买公司,是通过依靠长期持有优质公司的股权,分享公司在生产力提升中的回报,享受时代发展的红利(9)。博弈性投资忽略了投资的本质,只将投资看作击鼓传花的游戏,谁能把资产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下一个傻子就是胜利。老唐用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大米不是产自米缸”(5),投资中的根本收益来自企业长期发展带来的现金流。此外,市场上盛行的投机情绪,能够给投资者提供更多机会(12)。巴菲特认为,投资品有三个大类,第一大类是类现金资产,“表面上看起来很安全”,“事实上它们是最危险的资产”,第二类是不产生任何收益的资产,如黄金、收藏品,只能依赖有人以更高的价格买走,对此老唐补充到,我国股市绝大部分上市公司也是这一类型,本身并不产生回报或回报少得可怜,完全就是击鼓传花的游戏(41),鼓停了你就傻了;第三类投资品是有生产力的资产,“能在通胀时期让产出保持自身的购买力价值”。我曾经听到过一个问题,即富人最讨厌的是什么?答案也是出人意料:富人最讨厌的是钱。这不是凡尔赛,真正的富人是讨厌钱在手中,恨不得立马将现金换成各类不断生息、流动性宽裕的资产。如老唐就提到,“现金是最垃圾的一种资产,除了应付日常生活所需(这种钱根本就不应该成为投资资本)之外,财富应该尽量避免以现金及类现金资产存在”(162),大抵如是。资产的分类有很多种,如流动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门类。大多数人对资产的定义都不清晰。在一般认知中,现金、存款、保险、黄金、收藏、借条,甚至朋友的“保本定息”都是资产、债权,唯独不将“股权”当做资产。这归咎于多数人觉得股票的价格变动太快,带不来任何安全感,以至于每天都想着及时止盈,忘记了投资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落袋为安",而是获取未来更多的购买力,卖出的理由不应当出于“止盈”。乃至证券市场的芸芸参与者,也不将股票当资产,这直接体现在他们将“股权投资”称之为“炒股票”。他们纠结于股价每天的波动,反复思量于什么时候抄底,在什么时候止盈,怎么样做T降低持仓成本等。用老唐的话说,他们主要“依靠后来者推高股价获取回报”(47),这种粗陋的认识直接掩盖了一个朴素的经济规律:金钱永不眠,资金总是向高回报率的优质资产涌入。正因优质资产有高回报率,所以其价格不断抬高(48),直至股价透支本身的价值。过程中,股价迅捷又暴力地上涨,反而吸引更多刀口舔血的投机客摩拳擦掌地闻风而来。如此,该资产的回报率显然降低,触发卖点,投资者笑纳“接盘侠”奉献的财富(47)。所以我更倾向于用“股权投资”来代替所谓的“炒股票”。股权的思维,来自于一种长期的视角:“投资是需要持续一辈子的事情”,一定要警惕“进入股市是开始,投资退出股市是停止投资的思想”(16)。这并不代表要持股数十年,而是将投资理解为永久放置财富、获取增值的方式,并忘记将资产变成现金的需求(135-136)。因为获取的是优质企业未来创造的现金流,而不仅仅在于获得估值抬高造成的差价,所以买入股权的本来目的就是“尽可能不卖”,没必要浪费生命去高抛低吸追求额外利润(162)。由此,哪怕下跌也无甚可畏,因股权数量未有分毫改变。因此,出于降低成本的“抄底”、出于“止盈”的逃顶卖出,都是短视的行为。简单来说,一个卓越的企业家,会因为短期股价的下跌而宣布公司倒闭然后转行吗?显然不会。巴菲特说“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一语见地。要有不介意买入股票后股市就关门的心态(63)。符合短期利益的事情,往往不符合长期利益。换句话说,他们没有理解“金钱永不眠”、“所有货币都是平等”的这个朴素的道理。2、金钱永不眠逐利性是资本的天性。“Money
2022年8月11日
其他

7月31日,腾讯,跌破300又何妨?

(正文共9676字,预计阅读时间25分钟)7月31日,周日。明天就是8月的第1个交易日。在7月的尾巴,写一些话吧。从6月以后就没怎么看过市场。理由很简单,大的战略性的机会在3月中、4月底以及5月中的某些时刻,已充分展现。6月份市场平平无奇地上涨,沪深300上涨9.62%,7月份震荡回调,全月下跌7.02%。至于我的看法,总体上还是维持7月4日和7月20日的判断。简单来说,我相信未来30年国运是向上走、相信现在买优质股票就相当于20年前买房,因此,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努力拓展现金流,拼命、尽力、贪婪地将手中的现金换成可以永续增值的优质资产。而现在还不算晚。从7月开始,腾讯控股接连下跌。7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中概股大幅下挫,腾讯控股下跌逾4%,盘中最低305港币,报收306.8港币。当然,当日我一如既往地没看盘,晚上复盘时发现市场一片鬼哭狼嚎,其间不乏有对推荐并持有腾讯的投资者的谩骂、质疑及嘲讽。比如我一直关注的唐朝先生,以及2020年初宣布1亿实盘持有腾讯的“南京老华”,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讽刺。市场一下跌,各种看空腾讯文章又出来了。我是腾讯的多头。2020年3月刚接触股票时,启蒙的票就是腾讯控股。当时中概互联1.3元,直至2月18日2.6元见顶,中间腾讯股价一路突飞猛进,从340港币一路飙到775港币,与A股的茅台一起成为价值投资的最好典范。2021年2月以后,腾讯控股一直处于下跌趋势。以前复权为计,大概经历了以下阶段:(1)21年3月到21年6月,股价在580~590左右震荡,当时南非的大股东我记忆中还以590港币的价格出货;(2)到7月以后,随着反垄断政策的出台以及对平台经济的管控,腾讯进一步下跌,在7月底到8月中440港币左右筑底,当时段永平也出手加仓腾讯。此番腾讯股价一直在440上下震荡,我至今认为440买入腾讯都是合理的价格,在那个地方买入,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后续继续下跌,那就继续买。没钱加仓那就继续持有。(3)直至今年2月俄乌冲突后,伴随着创业板带来的回调、以及海外政策性风险大幅杀跌,20个交易日从460的价格跌到297,下跌超37%。同时,摩根大通等海外资本还大幅下调中概股票的投资级别,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属实是腾讯的至暗时刻。(4)3月16日,金融委会议对资本市场进行研判,精准回应市场关切的几大风险,极大提振了市场信心,从此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中概互联股票开始打鸡血式上涨,腾讯股价也在6月初达到400港币以上。我没记错的话,唐朝先生在3月15日之前,以350多的价格开盘买入腾讯,后几天接连下到300以下,但唐朝先生依然不为所动,当时他说了一句话,当最低最好的价格来临时,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往往没有钱去购买。在我看来,这就是最好的投资样态。我刚知道腾讯的时候,腾讯的股价340多,当时回顾腾讯历史,看到2019年下半年,腾讯还有320多的价格,觉得那真是好的击球区。此后两年多,腾讯从340多涨到750多又跌到300,而我依旧坚定看好,从未有任何怀疑。入市以来,我每天都会写投资日记。有的发到了公众号里,有的没有。今天正好将这些似乎没有被公开的不同阶段对腾讯的看法整理出来。我认为,只有在股价下跌时候得到的经验与发表的言论,才是理性与有价值的。很幸运的是,接连一年的下跌,让我越来越有自信。别人都是在上涨的时候感觉良好,而我恰恰相反,是越下跌越舒服。1、2021年4月5日前两年,南京的“老华”曾一亿实盘买入腾讯。有两点印象深刻,第一,华先生强调买股票就是买股权;第二,对确定性强的标的,没有理由不在好价格时重仓购买,越集中反而越安心。评论区有留言,说这是投资中最大的智慧,是极高的段位。现在看来,所言非虚。彼时腾讯一股350多港币,时值今日,腾讯每股报价650港币。2、2021年8月8日关于投资方面,最近对互联网的打压比较频繁。7月份是美团,现在是腾讯。前两天说游戏产业不啻为精神鸦片。我还是觉得互联网企业逻辑还在,段永平在8月3号也买入腾讯控股。想一想18年的时候吧,那时候腾讯面临的多少问题。在7月下旬的中间,又上了一些仓位。3、2021年9月29日哪只股票不是被唱空呢?13年茅台塑化剂与三公消费,唱空茅台还少吗?还有现在毒奶粉事件等,甚至就连腾讯,18年甚至就在上个月也被唱空。唱空太正常不过了,反而是妖股、垃圾股才有人深套着做多。4、2021年11月2日在市场恐慌的时候,要兴奋,比如当下对银保地、白电、消费、医药的恐惧,难道腾讯阿里会倒闭?很显然不是,但市场充满着类似的鬼消息,好像平安、格力就要完蛋,房地产彻底覆灭,恒瑞医药被集采压的喘不过气,三一与海螺也会再次成为周期股等。5、2021年12月8日游戏行业头部一定是腾讯,字节、网易、米哈游等都在跟进,阿里也有三国志什么的。荒野行动与刺激战场的角逐我还记忆犹新。由此可见,腾讯是文娱、广告的龙头,毋庸置疑。我坚定买入腾讯。6、2021年12月14日这几日中概互联继续回撤到1.33附近,这是好的机会,18年年中,20年年初也不过如此,这是好的机会了。腾讯现在只有460元,并不是很贵的价格,市盈率只有19倍。我觉得茅台,腾讯与苹果三只股票是A股,港股和美股的代表,都有极好的商业模式,比较简单的资本投入,比较可观的利润回报,还有极强的护城河。我不能判断医药是否低估或者正常价格,但我知道这个时候买中概互联不会大亏。遂决定买入。7、2021年12月19日具体来说,腾讯有社交属性,未来如真的有元宇宙,那一定是腾讯的,都说腾讯流量到头了,我看才开始呢!社区团购算什么创新,腾讯最值钱的,就是用户。我坚定的看好腾讯,腾讯今日又下挫至438,中概互联应声跌到1.3以下。我特别兴奋,这是多么好的机会!2020年3月23日因刚入市我没有多少权限和经验,终于等来了!期间,腾讯股价高歌直上到751,中概互联到2.6,终于等来了。8、2022年2月15日昨天东财大跌,好事,对于东财,我非常喜欢。我是腾讯的多头,不太喜欢阿里。9、2022年3月4日今天市场大跌,腾讯差点跌破400,中概互联1.106,恒生互联0.487,我喜欢下跌。10、2022年3月7日今天市场大跌,估计达到了历史单日回撤最高点。我倒是不怕,反正这个资金又不用,我布局是以后。现在跌的狠了,才能够尽快的碰到底。以我的观点看,当下已经不是很贵,很多资产都是白银了(黄金可能还要再等等或者是看具体的,比如说腾讯就是黄金),向下还5%~10%的空间,沪指我觉得到3100了不得了。(3月15日沪指跌破3100,随即被拉升。)11、2022年3月8日今天又继续跌,情绪已经到位了。这一波情绪释放的要比去年7月充分。要知道7月的释放是在6月份还创新高的情况下,而从12月中旬到现在已经回调了两三个月,叠加所谓的战争的不确定性,这次释放的更猛烈。对此我是非常欢迎。我是利用自有长期资金投资。我十分不能理解,为什么看到股票下跌不是一件好事吗?做投资是一件立足于长远的事,要有终局思维,我只要管现在买的不是贵,5~6年乃至10年之后这个公司业绩还良好就行,我关注的点在于我到底持有多少股权,而非关注账面的金额浮动。无论他是跌还是涨,股权是不会变的,下跌了,我的股权又没有变少,我为什么要难过呢?反而这个时候我还有现金可以加仓。想象自己是腾讯的老板,会因为腾讯的股价下跌,就把腾讯卖出?当然马化腾真的干过,把手中的股权卖掉,现在损失很多。根据股债风险比,这个位置已经有很强的机会,向下大盘最多10%的回撤空间,具体什么时候爆发性上涨不好说,这也不是我判断的范围。我只需要知道现在这个时候权益资产更具有性价比,还有在中国这个市场,公司能够不断发展。至于涨和跌我不关心,我更担心投资带给我的快乐,我对投资的理解是否是本质的?把这个理给想明白,盈利只是水到渠成的事。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对我的持仓基本满意,是下跌敢加仓,下跌睡好觉的配置。对于中概互联里的腾讯,现在两极分化。有人非常看好,比如说段永平,有人简直踩到地里,也有人认为腾讯以后成为公共事业股,甚至还有人说腾讯的流量见顶了,这种故事我听得多了。我是旗帜鲜明的唱多腾讯。腾讯最大优势在于社交的把握,从目前来看,而且越来越把持着社交软件的顶峰,而且由于马太效应,腾讯只可能越来越有优势。只要有了这些社交流量可以翻倍,天花板的上限可以提高。说这些话的人才是没脑子。中概互联是人生难得的好机会。一方面是整个A股带下来的,另一方面也受疫情和战争等世界因素影响。总之我认为现在A股投资价值很好一些,板块有低估,但是更多的是合理估值。可能一些可能只在半山腰。12、2022年3月15日下午发现继续下跌,又加了点。今天腾讯又跌10%,296港币都出来了,好机会。子弹基本上差不多了,月底估计还有一些碎银,希望还有好的“买点”。跌到现在,大家手头子弹都不多了,现在加仓大部分都要依靠调仓换股了,找确定性高的标的。芒格也是如此说,在不断地比较。决定将自己的股债混合适当降低一些比例,当然内部还是46开。这也是我最初配置股债的目的,机会来了,不要贪婪抄底或者错过。13、2022年3月16日大奇迹日,腾讯涨了23%,足以证明市场总是错判。突如其来的暴涨,其实我是不太欢迎,但好在今日盈利还不错,也无所谓了。当下的位置,涨跌我都舒服。14、2022年3月24日一个朴素的道理是,人一辈子的大收益都是由几个以内的好主意决定的,比如考上大学,比如在2015年之前贷款买房,比如买了茅台和招商银行没有卖出等等。人做一个选择,就意味着多一种错的可能——当然不做也有可能错,因此做决定要谨慎。要知道,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句话是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道理之上的。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是投资的本质。如果相信这句朴素的话,那就知道这句话能够度过所有的周期。换句话说,如果你是马化腾,你会选择在腾讯低估的时候解散腾讯吗?15、2022年4月15日腾讯控股。其关键点在于社交流量,10多亿存量是非常可怕,看一下每天使用多少微信就知道了。微信已经成为了操作系统,当然也有钉钉等工作办公通讯软件,但人只会当成是类邮件的办公软件。想一想和父母聊天用的是什么?想一想如果没有大的技术变革情况下,他们还会去使用新的通讯工具吗?有新的技术变革下,腾讯能否利用其用户粘性抓住机会?我觉得是能的,甚至是引领。腾讯和阿里不同,支付手段随时可以更换,店铺的开张在哪里都可以,购物只要保真、实惠就行,但流量真的是相当关键的一点。这点我觉得是腾讯的基本面。16、2022年6月3日东方财富,贵州茅台,腾讯控股,这三只股票我要一步一步的去购买。17、2022年6月16日为什么现在没有配新能源的理由还是很简单的,我觉得现在新能源还没有跌到足够不错的位置。包括4月底我也不觉得很便宜,市场有比新能源更加优质的资产,比如说腾讯,比如说,海康威视比如说恒瑞医药,比如说东方财富。那为什么不选其他的呢?我需要面临着极大的恐慌,极大的行业不信任,这个时候才是我买入新能源的时候。18、2022年6月30日大盘或者宽基下跌20%到30%,已经接近人的承受线。从股价上看也是,在今年3月中,中概互联跌到低点,腾讯甚至出现295港币之低点,这就是中长期的铁底;在4月底,一众股票不断下挫,5月初,海康威视下挫至31元,恒瑞医药下挫29元。平安回调两年,始终破不了40元,这都是铁底。不管企业商业模式如何,这个位置都是很便宜,买到就赚到。从股债性价比上看也是如此,3月、4月可谓是好几年一遇的中期战略性机遇,好在这次我尽我所能抓住了。我对自己这几个月的表现是满意的,低位不恐慌,低位不减筹,上涨不关注。如6月行情不错,我一点都没关注。下一步是要警惕中长期的高点,降低权益资产配置。最近投资情绪旺盛,市场有回调需求,但我不做短期的择时,因为现在总体来说,还不是很贵。我或许不会大幅度建仓,但减仓也不太考虑。任他风吹雨打,一年,两年,三年,铸成自己资产的铁底。19、2022年7月13日今天市场涨了,只是小小地加了一点点。不管企稳不企稳,即使下跌我也不怕。今天雪球的热帖子是腾讯几年都没有涨。我笑了笑,这是多么好的事情。昨天跟家人说,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是少有的。我们现在用微信,每到一个新地方,每到一个年龄,都会认识新的人。将近1000个人在操场上都是一只不小的队伍,如果我批量转发全体好友,那这1000个人都能看到,这是一种多么强的联系。虽然现在已经到了5G时代,但是人还是会用电话联系,就算有微信等一系列社交软件,那还是离不开2G网络,离不开手机流量。看看父母,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换不了几个手机号,换手机号的成本太大了,有可能被别人找不到或被遗忘。微信不是如此吗?我们的父母,我们的领导,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朋友都在用微信,这已经成为一个生态基础,年龄结构参差不齐,这也构成他持续的发展基础。即便有了微信,运营商还活得好好的。以后即便有了新的社交软件,除非有代际突破,比如很普遍的、高质量、高保真的视频聊天,或者在虚拟空间会话,否则很难撼动微信的地位。即便有这样的技术革命,擅长社交掌握科技的腾讯又为何不会去布局呢?就好比当年的绝地求生,网易的荒野行动是最早的,培养了用户习惯之后,大家都转移到了刺激战场。这就是腾讯的魔力20、2022年7月21日股市我觉得都健康,这两天估计陆陆续续就出了二季报。新能源我觉得还是在高估的,这个赛道太拥挤了,公司还都没有跑出来,股价都飞上天,我觉得不太能持续。反而是招商银行,腾讯控股,海康威视,东方财富,恒瑞医药更加具有投资价值。包括中国平安,但是我对中国平安总是不那么信任。21、2022年7月29日今天下跌,最近东亚局势不稳定,今天晚上看腾讯居然到了306,又是好价格,感谢老天爷。以上的21条是这两年来我对腾讯的看法,别的不用多说,坚定不移、旗帜鲜明地唱多。我一贯认为,下跌对投资者来说是好事,哪怕后面还继续下跌,震荡回调好几年,这都是好事。场内的资金都是长期专属的自有资金,而场外每个月都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入账。能够一直以较低的价格买入持续打折的好资产,这岂不是天上掉馅饼的事?在现实中很少有这样的事,但是在股票市场里面这种事每天都在发生,闭着眼捡钱。此即巴菲特所谓,市场先生经常犯错。人性是很可笑的。两年前,腾讯的股价一路突飞猛进,很多人后悔没有在300多买腾讯,眼一闭牙一咬在500多600多追进去。可为什么不在300多买呢?现在股价下跌到300多,又给了倒车接人的机会,为什么又不敢了呢?是没想明白投资的本质。再说一个好玩的。4月25日,沪指跌到2800多点,可有人继续看空到2400。为什么非要这么贪婪地买到最便宜,希望买了就涨,卖了就跌?我记得上次在2800多点还是2020年5月,然后冲到3700多点,又有一堆人后悔没有在3000点上车,可是真的到了2800点的时候有几个人敢上?我这里保留的还有今年5月10日市场下跌时,很多人嘲讽做多的人的记录。怪不得这帮人做不了投资。最近又在说沪指在保3100还是3200,有什么好保的?无论是3100还是3200,不都比2800好几百吗?2800都不怕,还怕3000点?只要他敢跌,我就敢奉陪。问我哪里来的自信?经济运行的规律与亘古不变的人性使然。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投资者都是伪价值投资者,是价值投资为自己套牢脱辩教条主义者。打开各种股票软件或者财经视频,内容都是分析股票的量能、k线、盘面情况等,评论区都是急不可耐地去问怎么抓到十倍股。可笑,即便告诉你这是十倍股,这些人拿得住吗?还有人讽刺,既然知道腾讯还会下跌,为何不先卖出,然后再接回来呢?这种想法也很幼稚。投资的确很简单,但是在低位先抛后买,在底部失去头寸的人,都是天真的人。一抛一买,中间隐藏无穷多风险。汲汲于原始持仓成本以及浮亏的那点小利,是不懂的失去头寸的可怕。段永平曾经说过,投资是一个很好玩的游戏,的确如此,懂的人自然会懂。做投资,不要关注结果,只关注这个过程中,心态有没有摆对,标的有没有买对,这些都是很本质的思考,也是很激动时刻。做好了这些,盈利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做投资的目的。此外再说一些简单的。上半年对交银做了很多思考和跟踪,最后斩了交银新生活力,继续保留交银定期支付。这个决定在4月27日才彻底想通。说老实话,即便在那个时候,我也不能够100%确定继续坚持交银定期支付这个选择是对的。三个月走下来,交银定期支付给了我很多惊喜:以70%的权益仓位,三个月上涨16.85%,而同期沪深300上涨3.83%,90%权益仓位的交银新成长上涨13%。7月沪深300下跌7.02%,而定期支付逆势上涨1.72%。这是结果导向的看法。之所以交银定期支付有这样的成绩,其实和我之前判断的一样,(2022年4月27日本公众号推文)前几天二季报出来,定期支付的持仓股果然延续了这种特点。经历过一年多的跟踪和思考,我的收获不仅仅在于这只标的可以继续持有,而是对定期支付这种养老策略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无意地接触到了投资的本质,独特的投资策略也使得投资者能耐得住心去持有。当然这中间也有教训,根本地来说,就是单一标的暴露太大、建仓速度太快。对我来说这都是宝贵的教训。后面哪怕继续下跌,我也会坚定持有。从另外一方面看,中欧研究精选与交银新成长当时斩得有些草率。近3个月来,中欧研究精选上涨8.63%,交银新成长上涨13.25%,而富国美丽中国上涨仅0.43%,工银美丽城镇上涨仅2.28%,考虑到调仓带来的成本摩擦与机会游移,这笔交易几乎没有赚钱。从策略上看,我认为减仓高估值板块至均衡标的,本身并没有问题。这笔交易造成亏损的原因主要在于,忽略了当时悲观的情绪。如果当时情绪到了最悲观的点,那么后续将迎来整个大盘的反弹,成长股弹性大、杀跌多,其反弹应该比低估值的要更大,至少应该走完一波反弹之后,再去选择估值切换。这是我不老道的体现。同时也能反映一点,那就是不要妄自聪明地去做操作,往往会适得其反,看准了就去买入。这是从三个月后的视角去看的结论,期待一年、三年以后有不同的看法。还是那句话,当下买好股票相当于二十年前买房。有些人总是后悔过去20年没有买房,但人不能总活在后悔中。我敢说,假如这些人再回到20年前,他们依然不会买房子,认知和格局决定了很多。当下也是要作出选择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下重注。有什么好犹豫的呢?投资与国运息息相关。试问如果国运不好,那体制内外,谁能独善其身?人需要进入一个天花板很高的赛道,这样可以成倍成规模地放大收益——即便遇到风险,下跌也不过全部跌完,大家一起要饭。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投产比选择的逻辑问题。未来30年最根本的是中国国运一路往上。这是讨论所有问题的大前提。理由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气数和布局,形而下即为敌我双方的样态。抓住这个根本点,自然就能够理解要在现在最黑暗的时候下重注。当下大家都说年轻人不行、躺平、内卷、经济增长乏力,但这个时候正是买入国运,正是燃烧希望的最好时候,要敢于逢低要下重注,朴素地秉持着:多买200块就是胜利。如果大家都能像我这样,中华民族早就复兴了。人生的关键,就在于认清大势,并敢于下重注。前者难在能力与眼界,后者难在心态与信念,因为即便是认清大势,下了重注后,也会有很多反复波折。买房也好,股权投资也好,抑或人生道路选择,都是如此。人生无常,是我近三个月来感受最深的道理。人是无法做到趋利避害的。但这不意味着人就应“为鱼肉”。看似同样的结果与状态,可能出于不同的选择与内心挣扎。认清大势,敢下重注,顺势而为,无论是在投资里还是生活里,都是如此。说得容易,做得很难。这需要克服面子、他议及从传统袭来的价值观,说白了就是小仁政与大仁政之别。由此顿悟带来的活法,与“事功”的行为或结果导向的做法截然不同。很多人都是“事功”,讲求结果。须知,“事功”只是外在的表现,关键在内里对道理的琢磨,对本质的体悟。想通了后,自觉地去做,结果自然不会差。无关乎呈现的形式,不要去执著于相。看似极其冒险、孤注一掷背后,蕴藏着极其冷静与理性。此即谓段永平所说,“敢为天下后”,从而“后中争先”。天下道理都很简单,听着容易,听进去难,践行更难。凡事有了目的、有了结果导向,就有了桎梏,故有言“无欲则刚”,大抵如是。对我来说,持有房产我会觉得很焦虑。任何投资都要考虑回报率、流动性以及风险,我觉得持有房产让我很不安心,反而是将资产充分的暴露在市场中随市场起伏,押注国运的感觉才让我心安。此外,近期做了一次转换,手中多了一笔闲钱,投资周期大概是3~4年,预期回报率在8%以上。今天(31日)花了很多时间考虑策略。最初的策略是当下维持30~40%左右的权益仓位,后续越跌越加,直至权益仓位达到8成;如果不给我机会,市场一路上涨,那就继续维持,估计三年后能做到年化9%左右,这次我就很满意了。关于策略的标的,之前心中有个大概的想法。大概是(1)博时过钧经理的信用债;(2)国富刘晓经理的国富新机遇;(3)安信张翼飞经理的安信民稳;(4)长盛郭堃经理的长盛制造精选;(5)易方达郭杰经理的易方达核心。过钧、刘晓、张翼飞自不必说,郭堃经理最初在泓德基金,后于2020年至长盛基金,我跟踪过他的持仓,研究过他的理念,持仓以成长为主,因此这次加进去。组合里我觉得还要再多一些大盘蓝筹,最好还能涉及到港股标的。我最看好的就是张坤,但是张坤经理的盘子有些大,且没有C份额,所以最初考虑的是他的同事郭杰经理。近两三年他们的持仓高度的相似,都是蓝筹大盘价值为主。正当决定买入时,又看了看郭经理更久之前的持仓,发现了一些问题。以他管理最久的易方达改革红利为准,他在2015年4月23日至2022年1月11日独自管理这只基金。在2017年之前持仓风格与现在显著不同,与同期张坤经理的持仓风格也不相同,这让我对他后来的业绩产生一些怀疑,到底是踩上了风口还是改变了投资特点?至少2017年之前的张坤和现在是言行一致的,当下决定换一只标的。市场虽然现在有1万多只基金,但符合我口味的几乎就没了。考虑再三,主要在张慧经理的华泰柏瑞创新升级与陈一峰经理的安信价值精选中反复犹豫。陈一峰经理持有了兴业银行,这个让我心动。但最后突然想到了姜诚同志,大喜,果断将最后一只标的敲定,决定购买中泰兴为。除了这5只核心的基金,还配置两个卫星,一个是冯福章经理的招商高端装备,再一个是恒生科技指数。前者很简单,未来5~8年,我觉得对岸能得到解决,现在是东升西落的时候,我愿意押注国防军工。事实上我在2020年4月就看好军工,4月17日在模拟盘以31.8元买入2000股,并于7月30日以62.72尽数卖出。现在前复权当时的股价应该是22元,卖出时候的价格是46元,如果拿着不动,在2021年8月底能涨到85元,现在经过一路回调,价格仍为60多元。对于后者,理由更简单,我坚定看好腾讯。只是现在资金量不够大,不能直接买腾讯。还是那句话,在投资里,我想慢慢做成三件事。第一,开通创业板,买东方财富;第二,股票总资金达到一定金额,买10%~20%仓位的茅台;第三,开通港股通,买30~40%仓位的腾讯。内心欣喜,悦然。2022年7月31日深夜于南京此文最早作于2022年7月31日,因排版等因素,拖延至8月1日发布。修改润色之时,腾讯控股迫近300大关。在早盘下跌后,至中午部分板块有所拉升。我依然维持我的看法。此外,近日传米国佩洛西恐将窜访台湾,我的判断是装腔作势,并无实际动作。东升西落,5、8年即见分晓。我坚信,上世纪90年代及至00年代前后,就最好的出生时代。我们的命运将与祖国同频共振。2022年8月1日12时于南京
2022年8月1日
其他

7月20日,股票与房产

、(正文共4878字,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7月20日,沪指上涨25点,科创50指数上涨1.67%,大盘呈普涨特征。近期的行情没什么好说,和我7月4号的判断差不多:市场有回调的需求,特别是高景气度板块,但调整级别不是很大,所以我不减仓位,也不再增加仓位。(2022年7月4日推文)此后大盘又有所调整。新能源、光伏先是震荡,近期又逐渐上涨。市场十分有趣,4月26日沪指2863点时,市场不少意见是看空的。前阵子涨到3400点,倒有人担心会跌破3100,也有人觉得到了3000点一定会上车。真的是有意思,如唐朝说的一句话,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在股价最低的时候反而是没钱的,因为进入底部期间,价值投资者就会开心地买买买——从长期看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为什么要冒着踏空的风险,非要等到最极端的时刻来临呢?渴求买到最低(买了就涨),和渴求卖到最高(卖了就跌),本来就是贪婪。今天做了几笔交易。1、31.76元买入海康威视。今明两天是基金二季报披露的窗口期。其中,我尤为关注易方达张坤先生的持仓变动。海康威视自2020年3季度开始,连续7个季度出现在张坤的十大重仓里,至今年3月底,在组合里还属于顶格配置,仓位打到了9.35%,而今日我惊奇地发现海康威视不再是张坤的十大重仓:在6月底几乎被清仓式减持,说明张坤是看到了些什么。这不由得让我想起2021年2季度末,当时仓位足足有8%的美团,到了三季度末也被张坤清仓式减持,直至今年年初才回归十大重仓,二季度末占比5%,短短几个月,我并不觉得张坤对美团的逻辑判断根本上发生了变化。按我的理解,这种“清仓式减持”是基金产品规模增大后,张坤对于净值曲线和持有体验上不得不做妥协的体现。而对腾讯和美团不同的处理策略,也反映出张坤对两家企业不同的理解,即他认为,哪怕同样面对反垄断的风险,腾讯的护城河较之其他也要强一些。这种判断最后也反映在股价中。从2021年6月30日至2021年12月31日,美团从329港币跌到了228港币,跌幅达31%。而腾讯则从578港币,跌到了446钢笔画,跌幅达23%。直观上看,在面临同样的风险的时候,腾讯明显更耐跌一些。当然,不仅是张坤先生对海康威视采取了清仓式减持,工银基金的袁芳经理也有类似操作。从2017年2季度开始,袁芳开始将海康威视纳入重仓,并于当年3季度卖出,后在四季度买回,又于18年2季度卖出,于2019年3季度直接买为第一大重仓,又于当年4季度清仓,此后于2020年4季度,又一将其买为第一重仓,此后继续重仓拿了6个季度,于今年2季度清仓。我结合海康威视近年来的月线与袁芳的操作,简单画了个图。以工银文体为例,黄色箭头是持有海康威视的时间。不难发现,从17年上涨阶段的鱼肉基本上是吃到了的,18年回避了整个大跌,19年稍微做了一些操作,也因此错过了20年上半年的涨幅(当然,即便当时不买海康,也是有其他标的可以购买)。最后又于2020年的4季度买入,吃到了2021年整个上半年的涨幅,然后生生把承接了后续一年的大幅回调。我估计清仓是在5月初传闻海康威视受制裁时发生的。海康威视在过去的一年多都在下跌,但张坤和袁芳还一直持有,说明海康威视本身的质地是不错的,要不美国为何要煞费苦心地制裁?投资海康威视之前,我反复问自己,海康威视的技术是不行了吗?城市里是不用监控探头了吗?海康威视是被物联网淘汰了吗?这三个问题很好回答。海康威视股价承压的原因,以及投资者顾虑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海外不确定的政策。但也正因为有风险的存在,才有了现在的价格。当然,也有人说前期安防需求满足了,近期就没有需求了。可难道一个摄像头天天风吹日晒,不需要更新换代吗?在确定性的标的面前,我有的是时间。2、35.78买入招商银行。去年8月底我就想买入招商银行了,当时大概46元左右,但最后还是选择买了万科、安琪等。理由很简单,金融版块里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东方财富,却因为还没开通创业板不能买,所以买入招行就是后话了。4月份,招行因人事变动,股价一度跌到了33元,然后又反弹到40元。基本上40元以下的都是好价。7月以来,因某些地方出现的金融与地产风险,银行股价再度下挫,最近招商银行又到了35元的好价格,对此,没有什么好犹豫的。我的逻辑很简单,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最近层出的一些事儿,反而给买入银行股提供了好时间。这里是不是最低点我不知道,甚至有没有进入底部区间我也不知道,但总的来说,在这个位置买,3~5年的维度看,我还是比较安全的。这个价格也不会吃很大亏,所以就买入。3、8.76买入紫金矿业。紫金矿业是这两天决定买的,属于观察仓。买入逻辑如下:我非常看好福建未来的发展,未来可能不一定去福建工作,但人不过去,钱可以过去。因此,近期浏览了下一些感兴趣的福建上市公司。宁德时代自不必说,福耀玻璃,紫金矿业,兴业银行,福能股份,建发股份都不错。尤其是紫金矿业,在去年2月见顶,将近一年横盘震荡,近期又进一步下跌,我觉得买入不是很亏,作为一个观察仓。如果福建在未来进一步发展,也会利好本地的兴业银行。这方面以后可以留意。此外还加仓了姜诚经理的中泰星元。姜经理的持仓基本上没什么变化,持有标的估值也不是很高,表明他的市场理念基本如一,我也赞同他在季报里的说法:“我们很早就放弃了择时,任凭净值在市场波诡云谲中涨跌,而专注于提高长期赚钱的概率。这一投资框架有些剑走偏锋,但很好用——不争胜,更难败;愿意忍受波动,也未必大波动。”他是一个价值投资的践行者。在2020年,市场上有很多人在说价值投资,好像投资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吃药喝酒就完事了,持仓都是清一色的贵州茅台与恒瑞医药,有的再加上中国平安,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现在价值投资简直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凡一个人说价值投资,大家就摆出看孔乙己的样子,嘲笑其高位接盘然后被迫长期持股,自欺欺人。但我记得很清楚。2021年9月,天天基金评论区都是骂基金经理为什么光买酒不买新能源的帖子。而2021年10月,新半军震荡,很多人又开始骂基金经理卖掉酒买新能源追高,什么老鼠仓,高位接盘都出来了。进入11月后市场反弹,新能源势头正猛,这种声音又消失了。等到今年三四月份,很多人又开始骂基金经理买了新能源,却不知盈亏同源,五六月份涨得最好的就是新能源板块。市场总是这个样子,一点变化都没有。现在市场依旧追逐新能源。不可否认新能源赛道很景气,但是这么多热钱一拥而上,使得交易变得无比拥挤。一线的龙头不涨了之后,二线的中盘,三线的小盘开始轮着涨。我始终认为,即便是通过充分竞争的互联网赛道,都能够出现估值大幅度杀跌,这种情况为什么不会在新能源里出现?对此,我选择回避的态度,也许我以后会介入,但应该不是现在。去年七八月份,有券商将宁德时代的业绩看到2060年;今年六七月,又有知名大V喊出“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二季报刚更新,到底是新能源还是非新能源,俨然已经成为国本之争。我觉得这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不是一个好现象。最起码市场并不只有一个新能源可以投资,买在无人问津时,卖在人声鼎沸中,我觉得现在还有很多标的更有性价比。知名大V的这句话有一部分是对的,但还不够准确。可以改成“当下不买好股票,就像20年前没买房”。毕竟股票并不只有新能源嘛。未来好的股票比大部分房产的确定性、回报率都要更高。大部分好的股票,经过人的一段时间努力积累,都是可以购买的(20万一手的茅台,要开通港股通才能买的腾讯不在讨论范围内);但是小部分确定性高的房产,很多人因为户口限制或需要验资,是没有资格去买的。昨天无意中看到了天涯论坛的一个神贴,主楼一个叫KK的大神在2010年8月份对未来房地产走势的看法。简单来说,在他的分析中,房价会不停地上涨,以至于超出大部分人的购买能力,变成有钱人才能去买的东西。之后会推出房产税,但是会通过租金的上涨叠加到无房产的租客身上。这个过程会伴随着地产危机,央企和国企藉此承接大量土地并统一租赁市场,将征收“租税”的权力收回。毕竟房住不炒,并不等于人人都有自己的房子。在他的逻辑里,体质内与体制外是截然不同的。福利房与经济适用房是体制内的红利。不得不说,这种判断有时代性。他称很多人是傻空,即他们并不是没有钱买房,而是不愿意买房,或者总想买到更好的房子,从眼睁睁地看着房价上涨并因此咒骂,心生怨恨。他还指出,在很长时间内,房地产上涨是利大于弊,因为若不是房地产上涨,资金就会涌到农产品和大宗商品上,物价会被迅速抬高,这可不是把大米从5元一斤抬到10元一斤,可能直接抬到了500、1000元一斤,这必然会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他还认为未来房地产行业会出现结构性行情,一线城市有虹吸效应,人口净流入,城市内部好地段的房子越来越多人买,但是一般地段的房子,以及包括广大四线、五线城市的房子,则面临着房价危机。因此大概率房价在一定时期内滞胀,通过社会物价以及工资收入的通胀,来缩小差距。这中间不计算资金的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他总体逻辑比较清楚,但一些用语和观点很明显是10年前的特点,尤其是对体制的看法,这使得他的一些判断不可避免的有局限性。当然我这样评论是带有后见之明。最关键的是,他没有想到出生率会迅速下降,也没有想到近年来出现的躺平、回到县城的现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10年南京仁恒江湾城只要2万2一平,而现在成交价在7万5左右每平。2010年,北京一套房子也就100多万,每个月还四五千房贷就行,现在一套房子动辄就五六百万。买房投入资金较大,国家鼓励使用杠杆,持有周期较长,购买房产前左思右想反复考虑,以及过去二十年城市化的大趋势,使得买房上车就能致富成为社会观念里最坚固的思想钢印。的确,房地产投资本来就具有很多优秀投资的特征。这个帖子的意义,并不是他当年说的有多准,或者他说的有多神。10多年后的今天重新看这个帖子,得出的不应该是“无脑买房上车就能致富”这个结论——持有这样的观点,大概率就是韭菜了。毕竟教员曾说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08年涨了一波之后,大家都觉得房价会调控,当年大家对买不买房、会不会下跌都吃不准,反复犹豫,左右横跳。倒放电影来看,实际上无论是在2010年买,2012年买,2015年买,都能吃到很不错的涨幅,或者说都是好价格。这能说明以后吗?我觉得未必。这个帖子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去思考以后会怎么样。与其说那些人买的是房产,倒不如说他们买的是城市这只股票。当年买的是南京还是北京?买的是这个板块里面的哪一只股票?在交易前如何去分析、如何去把握趋势,其实这才是这个帖子的核心精妙之处。应当知道,无论什么时候买房都是不容易的事情。10多年前一套房子100万,但很多人月薪只有三四千,买房一样是很吃力的事情。况且,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股票可以不买,但是房子却不得不买。坚定志向,节衣缩食,咬牙切齿,掏空钱包才勉强上车,然后随着地段的升值,工资的上涨,几年时间换完了贷款,这才享受到了资产增值的快感。反复几次操作,不仅获得了因地皮抬价带来的房产增值,还享受了将其出租而收益稳定现金流。这看起来和股票很像,但本质上却股票不太一样。股票有价值的根本,在于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善。只有企业本身持续不断的盈利,现金流健康,这个企业的股票才有价值。但是房地产本身并不能产生价值,它兜售的是一种稀缺性。稀缺性的产生,与现实政策,与叙事话语,与想象力都有关系。身处2022年去回顾这个帖子,应当学到的不是当年买房产,而应当是努力在年轻的时候,拓展自己的现金流,拼命地、尽力地、贪婪地将手中的现金换成可以永续增值的资产,这样才能轻松。当年的资产可能是房产,当下的资产可能是股票,任何选择都是有风险的,理性分析下的抉择往往会带来丰厚的回报,这才是这个帖子带来的意义。也是对知名大V那一句“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最完美的注脚。2022年7月21日凌晨0时写于南京
2022年7月21日
其他

5月9日,“引而不发,跃如也”

(正文共5608字,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5月9日,沪指在3000点上下波动,创业板浅跌了0.75%。全市场涨跌比较均衡,军工板块表现较好,互联网板块下跌,医疗板块午后被爱尔眼科拖累也有所下跌。我其实并不太看好眼科、牙科这种医院,也不太看好医美行业,总觉得有政策性风险,并且商业模式不是很正能量,有些利用人的焦虑,特别是医美行业。教育行业也有类似的问题。这个有机会再说。行情到了这一步,多少有些无聊,能感觉出场内资金不愿出来,场外资金还在观望,这也反映在股票成交量上,今日市场成交量只有6717亿。毫无疑问,现在已经进入底部区间。在此区间内,无论是1年还是2年还好是5年,我将有钱就买,且只买不卖。一、募资乏力周末有则新闻,从兴证全球基金离职到私募睿郡资产的董承非先生,将运用不少于4000万来认购其将于5月9日发行的产品。(图片来源:睿郡资产公众号)董承非先生是经历过几轮牛熊的老将,对市场有自己的判断。2015年市场情绪高涨时,兴证全球旗下基金号召投资者保持冷静,这当时我还没有入市。2021年2月,市场流出董承非先生看空的言论。其实并非是看空,而是在2021年1月底的位置看,很多股票已经出现泡沫,不具有安全性了。此后市场极致化的风格更加明显,先是医药、消费,再是新能源、光伏以及一系列小盘股高涨,但董承非先生的持仓标的几乎被“定向爆破”,沪深300指数全年的收益率为-5.2%。站在2022年年中回头看,董承非先生在2021年1月底的判断并没有错误。在那个一片乐观的时候(将茅台称之为酱香科技,万事万物利好茅台就应该警惕),逐渐卖出大幅偏离价值的股票,我认为是明智的。3月29日,“投资人记事”公众号曾发布了对董承非先生的最新深访,看了这篇访谈,就能明白董承非先生去私募更多的是想在更自由的地方做投资。其中,董承非先生提到了对市场估值的判断:“专业投资者中,10个人里面9个人都是对的,绝对是对的”,只是大家都想做吃最后一口肉的人。这话我的确相信,仅就我的观察来看,在2021年1月底认识到风险与泡沫的投资者不在少数(从今年开始就陆续开始看好后市了),但当时普遍的看法是还会继续上涨,果然,沪深300指数从2月1日至2月10日,仅8个交易日就上涨8.52%,行情是多么的激昂。如果我回到当时,我应该会将一部分股票基金转换到股债混合基金中,这虽然避免不了后续的回撤与风格的切换,但起码是知行合一的体现。而今日收盘则看到董承非先生首发的产品今日上午几个渠道募资合计3亿元,全日大概在7亿元左右。对比2019年3月傅鹏博老师发行产品,首日吸金700亿来说,可谓惨淡。事实上,无论是老将董承非,还是现在兴证全球的中生代谢治宇,都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后市的乐观,前者还实打实地拿出了4000万自购资产,可“市场”却不买账。“市场”是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当说“市场有效”的时候,这个市场我倾向于理解为能最终反映公司价值、并提供交易的市场,比较典型的是格雷厄姆这句著名的“股市短期是投票器,长期是称重机”。而当我们说市场充满喧嚣时,市场情绪狂热时,指的应当是由一个个投资者以及更多的投机者共同组成的市场,很多时候是无效的,也即巴菲特所言的“市场先生”。伪价值投资者经常将只言片语当做教条,却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话语都要在具体的条件中才得以生存。至少从今日董承非首发产品募资惨淡、市场仍在观望的情况来看,我认为这里的市场是经常犯错误的“市场先生”。有人说现在的形势很复杂。俄乌局势不定;美联储加息缩表还有后着;经济增长压力也大等等,包括我们可能被拖入或已开始的“三战”、年轻人越来越焦虑的各类现实,这些问题当然都存在。可我们总会忘记历史,而把当下当成独一无二、理所当然的存在。事实上现在习以为常的资本体系,在过去2000年都是想都无从想、不敢想的事情。美国发明了金融武器,建立了近乎全球大一统的资本市场,距今只有100多年。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没有了来自共产主义的外部压力,其金融市场的资本手段急速扩张,有国际产业资本,也有国际投机资本,前者老老实实去做投资,巴菲特就是代表;后者如索罗斯,不定期地收割劫掠财富。这一切是理所应当的吗?当然不是。应该清楚的看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阶段,其自从诞生之初就伴随着侵略、掠夺、扩张、殖民、垄断等等。投资就是投国运,看起来,当下敌人的阵营很强大,铁板一块,但却忽略了就算是敌人中,也有“大狗小狗饱狗饿狗”,就拿当下的欧美来说,看似合作背后其实还有各自利益盘算。依靠转移危机的惯用伎俩总有失效的时候。无论俄乌局势如何走,这只是变局的结果,没有这件事,还有那件事。同时,大变局时代的种种变化,当然会与在过去四十年社会进步中不断被形塑的既定认知发生摩擦,从而影响当下的信心与选择。无脑买房就可享受时代发展的红利的日子过去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各行各业无风险收益率都会不断降低。也不能因此太过悲观。1930年1月,教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劈头说道,有些同志“往往不自觉地把这种一时的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仿佛全国全世界形势概属未可乐观,革命胜利的前途未免渺茫得很。”置身事内,当下的困难总会被无限放大与外推,进而对现实失望,对未来绝望。这与投资一样。很多投资者明明知道是底部区间,明明是最吃劲的时候,却总会放大利空因素,或无限延长利空因素的时效。很多人眼中的时间,总是一周、一月、一年。或者有人口上说着三年五年,但其实拿了半年就无比难捱。事后来看,3年也好,5年也罢,只道是寻常。“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处在事情当中,人就不免悲观。如张坤在2022年一季度报中所说,“焦虑可能不仅来自于已经实现的下跌,更来自对未来继续下跌的担忧”、“预期好事和坏事的感觉,往往要比实际经历它们更为强烈。当想象可能发生的痛苦事情时,那种感觉丝毫不亚于真正的痛苦”。这是很哲学的思考。有的事情,放它三年五载,很多时候就有了定论。三年前的就业选择与认知,与当下就完全不同。1931年日寇侵我东北,1935年就出现了华北事变,1937年又生出卢沟桥事变,亡我之心昭然若揭,但1938年5月,教员就看清楚抗日战争的阶段性,写出《论持久战》这篇雄文,而后又坚持7年,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人据此夸大,说如无国际战场的支援与帮衬,我们绝无可能胜利。这就是扯淡的言论,很多事情没有如果,我们将士的努力不容抹杀。包括当下的疫情,2020年至今也只有2年,但世界格局、社会观念与自我期许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就连沪指也是如此,2001年到2005年整整下跌了4年,唯有2003年稍有上涨,随后就迎来了06、07两年的大行情;此后6年,4年下跌,2年上涨,又在2014/2015年迎来大牛市。二、道琼斯的走势很多人说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股市,来证明股市可能长年不涨。但以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而言,在70年代也只有1973年与1974年下跌;所谓世纪之处的互联网泡沫,也只连续下跌了3个年份。再看看能追溯更长时间的道琼斯指数,哪怕在1929年经济危机,市场一片狼藉之后,也只连续下跌了4个年份,自1933开始上涨,1939年、1940年、1941年连续3年下跌,此后便一路长虹。(1896年-2022年道琼斯指数的走势)上图道琼斯指数一百多年来的走势,最初的80年里,几乎是平平无奇。1929年的经济危机,1973年的石油危机几乎连水花都不算。(1923年-1937年道琼斯指数的走势)但就是看似平平无奇的1929年的经济危机,如果按照月线看,则是这样跌宕起伏的走势。从1923年一路高歌猛进,直到1929年高点,然后陡然暴跌,跌得比1923年还要低。一直到1937年还没缓过来神。那这一个区间相当于哪里呢?只存在于下图中的方框(1920-1950)如果将这个方框展开来看,则发现即便不幸买在1929年最高点,经过20多年也能“回本”。倘若坚持长期投资,不断在低点买入,估计很早就获利了。(1920年-2055年道琼斯指数的走势)在上图中,1955年似乎是个高点,但如果看1950年到1980年,应该有另一种体会。在下图中,1950年仿佛就是个低点,就是个绝佳的底部区间。但在1950年之前,只会觉得1950年高处不胜寒。(1950年-1986年道琼斯指数的走势)那1986年算什么位置呢?再来看看1980年到2022年这四十年的走势。(1980年-2022年道琼斯指数的走势)道琼斯的走势不断地刷新我们的认知。当然有人会说,这是在美国,是人家的国运线,人家的环境与机会得天独厚,我们比不了,但也要知道,即便是在美国,一直到青年巴菲特时期,投机氛围也很浓厚。即便如此,道琼斯指数1950-1980年的走势也给我们很好的上了一课。1980年后,401k计划推行,养老金入市,使得股票成为美国的国民经济支柱,又迎来了几十年的呼天抢地大牛市。或谓,怎么不拿世界落后国家的股市来看看?但投资就是投国运,我当然认为未来我们的国运会非常好。为什么无论是a股还是美股,连续下跌是少数,震荡以及震荡后上涨,整体斜率向上是大多数?大概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是相同的。资本市场有其存在的必要,连续下跌3年、4年、5年,再好的资产也会变得便宜。这是因为事情总是不断发展,即便不发展,那利空落尽也是利好,未来总是前途无限的。大抵来说,以3-5年的时间段去看问题基本不会太错。如果不够,那就再来3~5年。教育界有“10000小时”定律,个人天资不同,自然难以统一衡量,但每日思考10小时,思考三年,也差不多10000小时。3~5年足够有心的人做成一件事,也能让人看清楚一件事。三、子弹上膛今日与家人电话,家人告诉我一个朋友在证券公司,说“最近股市行情不好,很多人都在亏,今年不要炒股”。家人觉得这个说法来自机构的工作人员,于是试探性地问我的看法。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首先,我并不认为机构投资者相较于个人投资者有何绝对的优越性。倘若因为是大机构能有信息优势在市场上赚的盆满钵满,那不如直接买银、保、券的股票了。其次,大机构固然有资金优势,但个人投资者也有资金优势,这是因为大机构的资金要么来自他人,要么带有杠杆,要么对阶段收益率有所要求,这就意味着时间并不是站在大机构这边。而个人投资者在场外有工作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在场内用的是没有杠杆、与生活无关的闲钱,1年不动2年阴跌3年不涨,只要买的是好公司,对投资者来说,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需要大量的市场调研与财务学习,还要尽力掌握大量信息与动态,这是好的投资不可或缺的要素,但这并不是个人投资者无法抵达的境地。最后,我从来不认为“今年不要炒股”这个说法是对的。投资和学习是持续终生的事情,如果今年不炒股,那资金放在哪里?明年上涨会如何做?多少的时候追进去?这都是要反复与人性做斗争的过程。持有存款的意义不应该在于想获得固定的收益,而应当是市场上确定没有其他更好的机会。在市场接连下跌的情况下,放眼望去,都是机会。我很不能理解,作为个人投资者,有什么好着急的呢?为什么总要盯着5分钟的线看来看去?很多标的一看月线、季线,趋势与气息就清清楚楚。很多人总想着抄底,总想着买到最低点。这也是一种贪婪和愚蠢。假如一家质地不错,能长期发展的公司价值100元,有时候市场能以130元乃至140元的价格成交,有时候却会打8折,按80元成交。那只要在低于100元的时候买入,就是稳赚不亏的买卖了。何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内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但80元的买入价格是固定的事实。看起来很清楚的道理,但在股票市场中,很多人却认为既然打了8折后,还有打6折、5折的可能。还有人在8折的时候买了,看到后来更便宜了反而更加难过,觉得买贵了——却不知道自己可能只输时间而不输钱,而个人投资者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也有人在5折时候买了,但听别人一说就觉得这家公司毫无前途,否则怎么能打5折呢?于是开始辗转反侧。其实道理很简单,在便宜的时候买入好的资产,这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情吗?怎么能有人见到市场下跌就卖出自己的头寸,看到市场上涨才想起来增加头寸呢?具体投资基金还是股票,也是有讲究的。投资基金,更多的是投资基金经理,该经理是否有可追溯的业绩,以及是否认为该经理有能力,是否认同该经理的投资理念与风格?这要涉及对投资理念的把握。如果确认了这些,那在净值回撤时候,反而是加仓的好时间,用更低的价格买到优质的投资能力,这不是好事情吗?投资股票,要考虑的则是该公司的商业模式如何,企业文化如何,未来现金流折现如何(这涉及到定价),这与投资基金是不同的逻辑。上市企业有圈钱的可能,基金公司过去也爆出过老鼠仓,两者同样面临着不可知的黑箱窘境。这是投资者必须要面对的事。对于初期的个人投资者来说,由于经验不丰富,在投资股票中难有好心态;资金量不够大,在出手时候就缺少灵活性,其实不太适合股票投资,反而用基金这种普惠金融来分享时代红利会更好。这一过程也伴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与投资经验的丰富。而基金投资想要进一步进阶,必须要通过股票投资来提高。现在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底部区间。在很难说加哪一只股票一定能获利的情况下,买均衡的主动基金或者宽基就是最好的选择。明晚将有一笔资金到账,感谢市场近期的下跌。最近在读教员的文章,非常能指导当前的生活。就用教员的一句话做结吧。“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6页。(2022年5月9日盘后股票账户汇总情况)2022年5月9日23时于南京
2022年5月9日
其他

3月14日,腾讯控股的“至暗时刻”?

(正文共1958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2022年3月14日,沪指下跌2.6%,报收3223。我自己股票池共28只个股,只有安琪酵母一只微微翻红。配置均衡的A50跌3.33%,全盘下跌。其中,中概互联ETF下挫7.35%,恒生互联ETF暴跌7.94%,一只行业基金能够暴跌7%以上,这是之前医药板块都没遇到的情况。腾讯控股也遇到了“至暗时刻”,于A股闭市后的16点01分,跌至325港币,单日跌幅逾11%。美团、京东就更不用说了。(2022年3月14日收盘时的腾讯控股,图片来源:同花顺)我是2020年3月5日借基入市,2021年8月30日买入人生第一只股票:万科A。腾讯控股是我入市以来最想买也是最关注的公司,但由于资产量问题,只能用中概互联、恒生互联来代替。2020年3月刚入市,腾讯收盘在395港币,3月23日沪指2624时,腾讯当日报收345港币,对比2019年下半年310多港币当时看已经涨了不少了(其实也就10%多)。当时“南京老华”实盘将近9000万买入腾讯控股,从那里第一次知道价值投资,了解到要用买公司的角度买股票。他强调“炒股”与“股权投资”的区别时,弹幕里有“别笑,他这是很高级的价值投资”一瞬间就懂了。跟着腾讯控股我就开始关注美股的熔断,很幸运在刚刚入市的时候就能接受巴菲特几十年都遇不到的连续熔断,算是很好的风险教育了。很快我就注意到了中概互联,喜欢它将腾讯与阿里的仓位加到30%。刚看了下,现在阿里因为连月暴跌,仓位已经“被动”地降低到了20%。我并不认为中概互联里的都是好东西,至少我只愿意真金白银地买入腾讯、京东与阿里(排序有先后)。2020年3月23日,好不容易筹措了一笔资金,却发现中概互联已然1.36元,当时家人觉得有些贵,认为在1.2元左右是不错的价格,事实证明这个判断相当短视。当日后,无论是腾讯也好,中概互联也罢,还是整个行情,在经历了4、5月的震荡后,在7月初一飞冲天。我永远不会忘记市场在2020年3月中旬是多么悲观。多少现在说是前两年牛市的人,当时都用充分的理由看空。家人甚至认为会跌破2018年的2400点。可就算跌破2400点又如何?个人投资者最不缺的就是时间。现在大家每天生怕沪指回到3000点以下,跌到3200就开始恐慌,可曾记得就在2020年上半年,2800多点只是寻常故事。我盼啊盼啊,等啊等,总觉得腾讯再也不会回到400港币以下了。去年腾讯的大股东南非的资本定期卖出腾讯的时候,被撮合的成交价是590多,当时还觉得是不错的价格了,但在2021年7月底,腾讯就跌破500港币了,当时我还截了图想见证这历史的时刻。2021年8月31日,有择时思维的易方达陈皓经理发行了“易方达港股通成长混合”基金,在之前的路演中提到港股经过大半年的估值消化,目前已到合理位置。我一度认为再也见不到400港币以下的腾讯了,或者再也看不到1.2元的中概互联了,却没想到近期接连感到惊喜。(2022年3月14日腾讯控股盘中股价,图片来源:同花顺)人是很奇怪的动物。在中概互联2.6元的时候,后悔着自己没有在1.2元乃至1.4元大举配置。但当价格回到1.2元甚至回到1元以下,却犹豫不决。时间只有1年,腾讯还是那个腾讯,变得是什么呢?《坛经》有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腾讯这家公司变了吗?《坛经》又载昔日慧能与神秀论法。神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意即时时刻刻用心侍奉,才能求得菩提。慧能却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以对之。可谓得矣。昨日《中国基金报》载了谢治宇先生的观点:“股市经过大幅调整,已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有一部分公司,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周期,能够给予投资者相对合理的回报。因此,已不必过度悲观。”“经过前一段调整后,我们发现市场上有很多估值合理的好企业,如果长期持有,可以获得相对稳健、合理的回报。因此,现在这个时间点,我觉得投资的难度显著减小了,有很多资产比之前选择的难度要小很多。”“我没有想减仓,现在不是减仓的时候。除非事先有足够的警惕,提前把仓位减下来,现在再减仓不是一个好选择。”前些日子乔迁经理也表露过类似观点。易方达的张坤经理则在1月27日与3月9日两次提升当日申购上限,意思再清楚不过了。当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并非齐头并进。在顿挫与反复之间,最能见功夫。后续A股也好,港股也好还会下跌,乃至下跌50%,甚至脚踝斩,都有可能,对此我不做判断。但从长远来看,这个价格有不少资产的确定性已然较高,现在配置总长期会有不错的收益。最近常告诉自己,盈亏与我无关,只看事情想的、做的对不对。事情做对了,盈亏自然就不是问题。持有就是买入。股债混合组合还有相当资金,但没太多想法去获取风险收益,知足常乐。权益仓位子弹所剩无几,依旧感谢下跌的市场。总之,当下应该保持乐观与兴奋。2022年3月14日晚11时于南京
2022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