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回家啊。”
一.
今年最焦虑的时候,我回家待了半个月。
很奇怪,读书时我没那么喜欢回家。
甚至当年报志愿时,想的都是走远点。
我想可能是年轻时喜欢变化,
但现在又觉得变化太快了。
毕业时在广州租的房子,后面是一座山。
前几天经过时,山被铲掉了,变成了办公楼。
被推着走得多了,就想回到慢一点的地方,停一停,喘口气。
待在家里的那半个月,
确实把状态调整了回来。
中秋我爸生日,照惯例是得回去一趟的。
可能是那时候放松了,有心思注意周围,
才突然发现,
汕头其实变化也很大。
开了很多隧道和高架;
书店不开了,
花街也搬了,
原本常去的大排档也换了地址。
这座城市变化得也很快,
过去二十几年的成长印记刷的一下就不留痕迹。
家门口那条我骑着自行车去上学的路,
现在都不给骑自行车了。
二.
一边感慨,一边回到了家里。
刚进家门口,就看到我爸坐在入户花园里,抽着烟看着窗外。
我嘟囔着说了一句:“又抽烟。”
我爸也嘟囔了一句:“一回来就又说我。”
那一刻我愣了一下,
有种“就是这个感觉”的感觉窜上心头。
我看着入户花园里那株发财树,
它比我还早来到这个家,
还是那个样子,没有变得更茂密,也没有变得更稀疏。
我突然意识到,
之所以焦虑时我喜欢回家,
是因为家里才是那个慢一点的地方。
才是那个可以喘口气的地方。
城市的变化总是推着人往前走,
你怕赶不上它。
家里却一直没什么变化。
它怕你认不出它。
三.
记得我爸以前一直唠叨我妈,
说我妈不爱丢东西,家里各个角落,存了很多舍不得丢掉的玩意。
我现在还能在客厅的抽屉里,翻出当年装修用来刷墙的刷子。
我吐槽的时候,我妈还会反过来吐槽我:“还不是因为你小时候喜欢乱涂乱画,我怕这大白墙又被你画花了才留着。”
但其实这两年,我又挺喜欢我妈不爱丢东西这个习惯。
譬如某一阵子我会很想吃我妈做的蒸肠粉,那是七八年前我们家常吃的一道菜,我太爱了,爱到连吃了两个月后,就再也没提起过。
然后我妈真的能掏出那个肠粉机,做给我吃。
前阵子看《还是觉得你最好》,里面有人提到,厨师做四道菜,每道菜端上来时都是热的,说明厨师很用心,时间把握得很好。
我回去用一样的方式夸了我妈,我们家六口人,每顿最少六个菜以上。不过我妈倒是对我这个夸奖不怎么上心,只是嫌我麻烦,天天放学回来就坐在餐桌上喊饿。
我大惊失色,问我有这么麻烦吗?我妈说我相当麻烦。
然后列举了家里的各个角落。
比如房间里的大书架是定制的,其实我爸一开始是不想装的,觉得空间会小。但我妈折算了一下我小时候买书的速度,认为确实需要一个书架。
我家书架满到曾经卖过一次书,然后现在又满了。
再比如家里的沙发很大,躺着可以伸直脚,我妈说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小时候太爱睡觉,放学回来总是找个地方倒头就睡。
事实上我现在也有这个习惯,下班回到家里眯一会,只不过广州以前租房的沙发太小了,腿蜷缩着会发麻。
那天我听我妈念叨了很多,最后我笑着说了一句:
“难怪我回家会舒服咯。”
过去我可能会觉得,其实租个房子也还好。
但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如果是自己的家,确实会更不一样。
最后.
某种程度上,家具确实等同于一份“爱的存折”,家里人用心地挑选和设计过,并在漫长的时间里,积累下彼此的爱意。
而“爱的存折”这个概念,也是顾家家居40周年里TVC的核心主题。这个片子由金士杰老师配音,娓娓道来他对于“家”的感受,分享藏在家具里的每一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