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病得不轻,老中医给我开了一剂「武汉⇄丹寨」的偏方

你还好吗☞ 优良better 2022-09-23


上班族大抵都有这种病:一工作就提不起劲,伸不直腰,睁不开眼……一到假期就活过来了的怪病。


本以为熬到了秋高气爽,这种怪病可以得到缓解,然而夏乏还未消散,又添秋倦。左一杯咖啡,右一盏浓茶,还是哈欠连袭。



眼瞅着工作进入金九银十加班旺季,赶紧约了约老中医,想着肯定免不了正骨、刮痧、刺血、拔罐、按摩。


已经准备躺平任凭摆布的我,手里突然被塞入一张「武汉⇄丹寨」车票,老中医笑着说“不如试试这个”


关于丹寨,脑海里闪过它在北边的邻居凯里,毕赣在那里拍过《路边野餐》和《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零碎与长镜头,诗与贵州方言,湿哒哒与欲说还休。



手里揣着车票,忆起五六年前去过的贵州,那是枯水期却依旧人山人海的黄果树瀑布,灯火叠影里如梦如幻的千户苗寨,还有好友换上苗族盛装在广场上扬起裙摆的欢喜。


高铁出发时,车窗里的风景开始倒退,耳机里传出陈升给妻子唱的那首《小茉莉》:


夕阳照着我的小茉莉小茉莉,海风吹着她的发她的发。






从武汉超长待机的漫长夏天里逃离是件明智的事。抵达凯里后,从凯里坐车到丹寨,沿途是起伏的绿色,未识丹寨真面目,忍不住先多吸几口陌生的空气。


有苗族、水族、布依族等21个少数民族混居的丹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傈僳、景颇、基诺,甚多连名字都念不清楚的族名背后又是怎样的风土人情?身还未至,脑子里已经冒出了无数个问号。



到了丹寨,只见苗侗风格的建筑安安静静地伫立在每一个方向,异乡的语言散落在耳边,少数民族的服饰随处可见。


我们选择了最快了解丹寨的方式——从头到尾仔仔细细逛一遍丹寨万达小镇。这个小镇地处丹寨县核心位置,依山傍水,特色建筑、非遗项目、民族手工艺、苗侗美食、苗医苗药都能在这里找到,更像一个丹寨生活博物馆


当五感熟悉了一个地方的日常后,再与它更亲密的方式,就是拥有它的秘密。



书本里的黄果树瀑布名声在外,丹寨的排廷瀑布可作为看瀑布的秘密地。


没有风景区人山人海的派头,也不用门票,这个丹寨县境内宽度最大的瀑布,无比低调地藏于山林间。


当你淌过水踩着石头,站在瀑布下观望倾泻而来的水流时,一幅天然珍珠壁帘展现于眼前,听着声如奔雷,感受着水汽蒙蒙,珠玑四溅,清凉扑面而来。



丹寨的大山里藏着瀑布,也藏着工业遗址。


据史料载,唐朝时期,当地土司敬贡朝廷的礼品中,就有丹寨出产的活水银以及银饰等。


在龙泉镇和扬武乡南部的深山里,一个80年前被中央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和贵州省政府矿务局直管的汞矿厂遗址静悄悄地记录着历史。



走进这片曾有2万人生活的矿区遗址,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宿舍和厂房,以及医院、电影院和百货大楼等配套设施,当年,这个比县城还热闹的矿区,吸引着丹寨人从10多公里外来这里赶集。


丹寨金汞矿工业遗址让我想到甘肃的阿克塞县、甘肃玉门、“404城”,同是繁华一时,人去楼空后带上神秘,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旅行是一件需要大动眼睛和腿的事情,在丹寨,动得最多的却是手。


做纸、染布、做鸟笼…… 手残党来到这里也一定会忍不住亲手试试手作的乐趣。



当我们顺着导航来到一处荒野时,一个仿佛从古书里穿越而来的造纸作坊出现在小路尽头的山洞里,作坊坐落在大岩脚石壁下。


2000多年前的造纸术在这里依旧鲜活,石桥村特有的手工造纸术从唐朝中期沿传至今。


早在《后汉书·蔡伦传》已有“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记载。在这处“中国国纸之乡”,从树皮到纸浆,再从水里到烘干,十多道造纸工序的历史细节一一呈现。



从山崖下的造纸作坊出来,再到纸铺林立的纸街,“纸街”只有一条窄窄的的石板路,两旁是木质搭建的二层苗族小楼,楼上住人,楼下是店铺。大多数人家的门前都种有花草,鸟笼里的翠鸟小声叽喳。


院子里,老人摆弄着树皮,旁边的人将纸浆从水里捞出。花草纸之后,云龙纸、彩蝶纸、迎春纸等上百种新纸品相继被开发出来,造纸卖纸,这里的每一间纸坊都有无尽的故事。



植物可以做纸,也可以染布,苗族人喜欢以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做素材,随心所欲地创作。再用蜂蜡和石蜡各半相掺点蜡,最后把布料泡进靛蓝色的染缸里。


丹寨的县古法造纸、苗族蜡染、苗族锦鸡舞、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等七个项目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丹寨万达小镇更是将这些散落在丹寨的文化宝藏聚集在一起,几百米大长街上随处可见非遗项目的体验。无论贪图新鲜还是选购伴手礼,这些特色店铺里定会有你想要的答案。



在院子里摘花采叶做纸,用蜡作笔,方圆点线成画染布。


技多不压身,一趟旅程下来,手脚不乏力了,还学会了造纸和蜡染,带着自己亲手做的纸张和蓝色方巾,小心翼翼地叠好,也把自己的一份耐心与真诚存进这短暂的静谧时光。





酸汤与辣子是我对舌尖上的丹寨最直接的印象,丹寨的美食是随贵州的,它不像苏杭等地有着自己独有的菜系,因地处重庆、四川、云南交界处,口味会受这些地方的影响,且综合了它们的特色——酸辣,重口。


如果说红酸汤是领我走进贵州美食大门的功臣,白酸汤就是那一食万年的念念不忘,会吃的人一旦吃懂了这一碗经过奇妙发酵的液体,才算真正理解贵州的饮食文化。



老坛酸菜,糖醋排骨,酸汤粉……这些酸口的吃食里,食材只是配角,贵州的酸一定得是主角,不管是鱼、猪脚等肉类,还是蔬菜、豆类,都是在酸汤里煮。铁打的酸汤,流水的配菜。


贵州人擅长制酸,亦喜食酸食。在丹寨本地人的介绍里,知晓了红酸汤是由小粒的野生西红柿熬制,而白酸汤来自黔东南盛产的糯米。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开胃健脾的酸汤打开味蕾后,一口酸汤三口饭,幸福感增加的同时,体重也跟着直线上升。



“豆腐圆子肠旺面,荷叶糍粑糕粑店;一品大包刷把头,沓臊馄饨太师伴……”


这句顺口溜中排在第一的便是贵州传统美食:豆腐圆子。曾出现在《舌尖上的中国》里的豆腐圆子,外脆里嫩,蘸水口感丰富,与武汉人所吃的豆腐圆子大相径庭。


旅行中的新鲜领着食客不断探索,丹寨的酸不一样,豆腐圆子不一样,鸡也不一样。



吃鸡无数,吃斗鸡却是第一次。斗鸡本是苗族村落流传下来的一项娱乐活动,在丹寨很多的苗族村落都保留着这一项习俗。除了战场,丹寨人的餐桌也是斗鸡经常出现的地方。


苗家腊三宝、米椒腰花、丹寨糍粑……看着还未打卡完的美食清单,只能安慰自己,短短一段旅程肯定吃不尽所有特色。


晚饭后沿着小镇散步,所见是与城市灯红酒绿截然不同的景象,没有车流和霓虹,心也跟着这眼中的悠悠然变得平静。


“快些,那边表演开始了。”



寻找音乐走近瞧,衣着鲜艳的苗族姑娘们正在广场上跳着盛大的舞蹈。


银铃声声,仿佛带我去到一个遥远的梦,那里山雾缭绕,远处传来高亢的山歌声,带着笑意的苗族姑娘们藏在起起伏伏的山谷间。


夜更晚了,饭饱酒未足,找个地方小酌几杯,再趁着余音绕梁,一夜好眠。




行程最后一天总是仓促的,要在赶着玩和赶着回家之间寻找平衡。


住在丹寨万达小镇却可以避免这样的尴尬,近在咫尺的体验项目太多,走几步就能踏上湖边玻璃栈道,隔壁还有高空秋千,图书馆也在一旁静静等候,好似所有风景区的游乐都在自家的后花园。



从图书馆走出来的时候,望着水里的孔明车,我知道我的病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微风徐面,离开之前,再多吸几口丹寨的空气。


挥手告别时已明白,原来良药不一定苦口,也可以是一剂良辰美景。






editor 

二十四口


photographer

二十四口


designer

锤子





TOPIC今日话题

「你去过丹寨吗?」



READ MORE

推荐阅读



CONTACT US

在更多地方找到我们








喜欢就请大胆一键三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