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约两百多年前,付氏家族兄弟七人跋山涉水,从大别山迁徙到武汉木兰山脚下。他们问过风水先生,决定在此整路挖塘,开荒筑房,种树定宅。数代之后,付家上湾与下湾渐渐成形,付家村成了东风村四大家族之一。后来改革开放初期,付家村村民纷纷离开村落,去汉口汉正街创业。那时交通不便,他们甚少回到木兰山脚下,时间久了,老宅逐渐垮塌,农田抛荒,杂草丛生。三四十年后,一群向往田园生活的人来到了无人问津的付家下湾村,拿起建筑图纸和农具,在这片荒草淹及人大腿、老屋只剩断壁残垣之地,亲手建造起自己的梦中情村——木兰暖村。他们想邀请更多的“现代农夫”来到暖村,共创一个武汉从来没有的,兼具艺术调性与生活气息的村落,续写一小段《付家下湾村新史》。巧的是,与此同时,一位付姓编辑也寻至木兰山下的这座古村,尝试记录下暖村生活的侧影。开车出城,走新开的武大高速,大概一个小时就到暖村了。暖村身处木兰景区群,紧挨木兰大道,在村子里,抬眼便能望见对面的木兰山。目前已建造好的暖村1期有300多亩地,是村长何耀花了一年多时间,打造出来的村落。建村团队和新村民们在这里种菜,去老水塘边垂钓、扎帐篷露营、围炉煮茶、开篝火派对,还建造了几栋可以居住的「美术馆」。没有砍伐一棵树,他们几乎完整保留了清朝时期付家下湾的老宅、梯田和堰塘。暖村的新房子全都依山坡而建,为了不把土坡推平,很多建筑都依地势做了切边处理,和漫山遍野的老梧桐、稻田、菜园融为一体,像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春天,这里的油菜花开得热烈,黄灿灿连成一片花海。夏季的蝉鸣鸟叫格外动听,往村口那株百年老桑树下一坐,望着水塘里的睡莲,听着蛙鸣,炎炎长夏仿佛一晃眼便过去了。秋日的暖村是明亮温暖的,漫山遍野的稻田和结满柿子的枝头令人心生欢喜,丰收的时节总有吃不完的果蔬与分享不完的喜悦。冬季没有其他季节热闹,恰适合围炉烤起红薯,静心等待大地回暖。生活在村子里,与自然离得近了,从心理上总觉得自己与世界万物更近了几分,对自然风物的感知也变得敏锐了不少。或许,这也是暖村的神奇之处吧。不止如此,你还可以在这里认领一块共享菜园,重新开始认识天时四季和自然秩序,亲手播种、浇水、施肥,实现蔬菜自由,重拾人与土地的链接。目前村子里有两处建筑,一处是合HOUSE公共空间,从上空俯瞰,这里是一个「合」字形的白色集装箱建筑群。外部有台阶、舞台和无边界水池,里面是公共的餐厅、咖啡厅、茶室。还有一处,是向所有人敞开的华中首栋木纹混凝土艺术建筑——柿柿如意精品民宿。民宿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之所以取名柿柿如意,因为这里沿路都是老柿子树,有的柿子树长在窗边,有的长在屋内,破透明玻璃天花板而出。其实比起民宿,我更愿意形容它为集自然风光与现代建筑审美为一体的乡村「美术馆」。站在这些清水混凝土打造的新式建筑之外,只觉得整个空间明朗开阔而错落有秩,等进入建筑内部,不觉开始惊叹这里无处不在的「景框美学」。民宿分为三栋独立建筑,每栋上下两套房间,公共区域有美术馆级的长台阶。房间不多,但每一套面积都很大,动辄上百平米。每套房间的风格不一,有的是带跃层滑梯的亲子房,有的是粉红少女房。风格是极简的,没有电视之类的娱乐设施,但茶几上有武汉无艺术书店主理人米阳文精心挑选的几本读物。房间床边有整面墙的落地窗,浴室、茶室、阳台,甚至包括天花板上,几乎每个空间都有大面积的透明窗。外面的天空、树木和土地被窗子被尽可能多地收进了屋内,身在室内,却仿佛置身在自然之中。村民告诉我,最美的时刻就是冬日晨雾渐渐散去之时,霞光射满屋子,目之所及都是红彤彤的一片。不光万物即景,有时连房间里的人也成了景致的一部分,建筑设计师李涛有意把一间房间往墙体外挪了六十公分,从外面看,房间侧面也是一副天然画框。正如李涛说的那样,在乡村,设计不是入侵者,不是旁观者,我们要做自然的膜拜者。住进这间乡村「美术馆」,人会本能更加崇敬自然,同时也融为了自然的一部分。其实乡村「美术馆」的设计师李涛和无艺术书店的主理人米阳文,都是暖村的首批村民。李涛是武汉本土知名的建筑设计师,也是UAO瑞拓设计的创始人,之前武汉市小动物保护协会的科普教育基地也是他设计的。米阳文是暖村的文化大使,上个月暖村开村的FamilyParty上,他组织了一场读书分享沙龙。何耀告诉我,开村之前,他们就招募了十几位来自各行业的暖村村民,有郑国庆这样的当代艺术家,有李涛这样的建筑师,还有退休教授,精油疗愈师和企业家……每周末,村民们都会在这里开展一些分享活动。开春以后,他们每人会再认领一块土地,建造自己的工作坊,继续未完成的村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