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话判官们的「方言正确」,到底是啥?

你还好吗☞ 优良better 2024-03-16



“你现在滴武汉话,不寻了咧。”


年过五十的我妈,怎么也没想到,从汉口亲戚的一句话开始,一场“春节压迫”竟会落到她的头上。


一个土生土长的汉口姑娘嫁到青山二十多年,长期站在制高点上对我和老特的弯管子武汉话进行拨乱反正。不曾想这把回旋镖如今打中了自己,而一条关于“正宗武汉话”的生态链终于在我家的年饭桌上形成了闭环。





作为长期在食物链底端的小虾米,我早就发现了「武汉话判官」并不是只存在于我家的耦合事件。


去年年底《繁花》热播,连同沪语觉醒,几乎全上海人都在大海捞“洋泾浜”,武汉人也不例外,热衷于“找外码”的游戏。从早年的微博视频到如今的抖音,只要有武汉话的地方,「武汉话判官」都会闻声而来,在评论区盖章一句“外码”,拂袖而去





他们不管你身份证是不是42010开头,仅凭发音,就能社会性开除你武汉户籍。


除此之外,判官们通常需具备另一个“超能力”:听口音猜你住哪个区。准确率和归元寺门口占卜姓氏的江湖术士能打个平手。


辗转在深圳、杭州八年的同学阿楚,今年刚回武汉就在天声街菜市场领教了一回。


受吴语的影响,我们常说她的武汉话分外温柔。卖干货的婆婆刚和她扯了几句家常,就斩钉截铁地下结论,“你江夏的?和我这边有个江夏师傅讲话一模一样。”





话音刚落,旁边挑着尖椒的大哥不同意:“不不不,肯定是青山的。”两个人就她到底打哪儿来进行了一番拉扯,阿楚揭晓答案之后,婆婆脸上挂不住,扯了个塑料袋给阿楚,自己忙活别的去了,阿楚好奇便问大哥怎么听出来了,那玄而又玄的两个字又出现了:“感觉。”


相过亲的朋友都知道,“感觉”这两个字是最没有道理的。


哪怕是英语四六级也有套评分标准,武汉话到底有没有范式?“寻正”武汉话到底是什么?为了找到答案,我们联系了在读语言学的小胡同学,从专业的角度,来上一期《今日说法》。






假如武汉话也像英语一样认真分级,对于武汉话判官来说,其标准就像干湿热干面哪个更好吃一样,能争得难舍难分。


大部分人第一反应肯定是:汉口话,从汉口开始,武汉才有了“城市”的定义。


2015年起,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和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语保”)在市区内的取点,便定在了江汉区。


可95年出版的《武汉方言词典》的音系是以武昌话为基准,而从历史上来讲,汉阳话也当仁不让。


所以,其实大部分所谓“正宗”的说法,都是主观判断的结果。





据“武汉方言研究第一人”、华中师大朱建颂教授研究,武汉话是在明清汉阳府官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代成化以前,武汉地区只有两镇:武昌和汉阳。到了明代成化年间初期(1465-1487),汉水改道,诞生了汉口,坐落成三镇格局。


此后,汉口码头兴起,像磁石般吸引着大片周边人口,渐渐形成了以汉阳话为基础,融入周边移民语言的汉口话。


在上世纪初,“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生曾与其团队一同对湖北方言进行调查,对武昌、汉阳、汉口三处同时取样,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直到那时三镇的武汉话仍存在明显差别


1949年解放之后,由于交通的便捷、人口迁徙,武汉话逐渐才走向基本统一。


小胡做方言研究时,其学科要求发音人必须是在当地70岁以上、不会说普通话的老年男性,以此为前提,能够达到“标准”的人,少之又少。






外地人普遍认为武汉的斑马都不在动物园里,武汉话的“粗喉咙”也使很多父母犹豫要不要教孩子武汉话,但小胡告诉我,其实在武汉话的研究里,詈语出现的频次多于俚语。



姑娘老子道:“这是多少?你家!”

总理道:“一百吊。”

姑娘老子陪笑道:“请你家高升点罢,你家!”

总理道:“督办赏识了你的女儿,后来的福气正长呢,此刻争什么?”

姑娘老子道:“是,你家!高升点,你家!我家姑娘头回定亲的时节,受了他家二十吊钱定礼;此时退了亲,这二十吊就要退还他了,你家!一百吊,我只落了八十吊,你家!请高升点,你家!”

总理道:“那么那二十吊我再贴给你就是了。”姑娘老子陪笑道:“谢,你家!再请高升点,你家!你家不在乎此,你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这里的“你家”,就是我们挂在嘴边的“nia”,老武汉人常常用nia替代詈语,“武汉话其实很和蔼的。”








答案是肯定的。


众所周知,武汉话属于西南官话,鲜少有人提及武汉市区是西南官话的最东的边界。


南边紧邻着的咸宁、大冶属于赣语,武汉所辖的黄陂、新洲等等与孝感、黄冈为邻,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使得武汉成为了一个三种方言的交界点。





所以,尽管武汉市区所说的武汉话属西南官话,但是它的底色仍保留了一定的赣语和江淮官话黄孝片。


比如,光谷一带的方言,尤其是毗邻鄂州周边,更是脱离了西南官话范畴,全然属于赣语一类。


而从主城区细分,三镇之中,据《江夏县志》记载,武昌话音很平,演变相对较快,用词更接近普通话,音调则接近江西话(赣语);汉口话入声较多,近似黄陂话;汉阳话最明显,像蔡甸和汉川方言,喜欢拖长词尾,且音调高于前两者。 



汉口话

汉阳话

武昌话

æ

ɯ

 er

* 例如单念一个“二”字,三镇的发音也各有不同



尤其是在“zhui”、“chui”、“shui”三个字的读法上,区别于武昌武汉话,汉口、汉阳的发音带有明显的舌叶音。






备受诟病的“新武汉话”或“弯管子武汉话”,说到底,就是揉杂了更多外来人口口音与普通话,抹去了老武汉话专有的音韵特征。即古入声字都归入阳平,也就是开头评论所说的“发育”,念“发游”,读第二声。


但当今武汉话也并非所有古入声字都遵循这一规律,被普通话同化时,“育”就变成了四声。


这些年,从谐音标注的角度看,最大的「外码事件」当属铺天盖地的“不服周”。央视主播都在学,听得多了,身边几个朋友对自己武汉话都不自信了,发出了“难道不是「不服啄」吗?”的疑惑。


也有人说原本的发音就是“周”,搬出“楚不服周”的典故,太过久远的过去已不可考,但现在这句话正好能作为武汉话流变的典型例证之一。





武汉话变化更具体的表现,小胡给我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武汉话的平翘舌音。新武汉话中只有平舌,没有翘舌,但实际上在100多年前,武汉话是有翘舌音存在的。


另一个是语气词「吗」,原本武汉话中并没有这个语气词,但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也出现在了新武汉话中。


在与「语保」工作接触过程中,他即便找到一些相对老派的武汉发音人验证,他们都可能会给出新派或普通话的说法。


“毕竟电视里面天天是普通话,他们也就习以为常。传媒对于普通话的推广是最为直接和最为彻底的,所以在调查语法的过程中,想要去调查一些特殊句型或是一些特殊的词法,已经相对来说不太容易了。”







小胡坦言,武汉方言不可能有一个完全老派的标准。曾经汉口码头时期产生了数不胜数的专属词汇,但它也仅仅只存在于那么一个时代而已。


所有的方言都是一个历史演变的系统,我们的方言最终一定会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随着我们少说方言而发生变化,老武汉说新一代武汉人“外码”,要求新一代武汉人一板一眼地传承下去,这显然不符合语言历史演变的客观规律。


方言的生命力,远比墨守成规更加重要。







editor 编辑 ·月升

photographer 摄影 · better图库

designer 设计 · 44





「你说的是哪里的武汉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