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汇报》整版: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60周年发展

《文汇报》

六十周年院庆专题

60

守赤子心教书育人

 凭愚公志攻坚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

农业与生物学院60年发展

60

 在中国最繁华时尚的中心城市上海,有这样一所学院:

 她诞生于为市郊培养农科人才这样一个朴实目标,从与菜篮子和米袋子相关的农学基本专业起步;

她地处郊区,始终脚踏“土地”,教书育人、科研创新,不但填补了上海高教历史相关学科空白,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无怨无悔服务农业的科技骨干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前身是上海农学院。60年办学道路,经历创建、停办、复建、并校,如今为上海、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这所学院已经培养了一万多名优秀毕业生,在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也是成绩斐然:世界上首次完成青蒿基因组测序,南方葡萄根域限制与避雨栽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种养耦合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黄瓜、大豆、花卉等一个个新品种的认定,都是这所学院的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成果。在上海以及周边城市的乡村里,还有这所学院的10余所教授工作站。

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农业兴。历经60年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明确了道路选择,那就是为现代农业发展持续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持续培养新的农科人才,“为三农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01

风雨兼程一甲子 

筚路蓝缕展宏图

上世纪初,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农业更是雪上加霜。许多仁人志士奋发而起,大力主张兴办农业教育。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领导人高度重视农业教育。为适应上海经济发展需要,1959年8月,经批准,座落于上海县七宝镇的上海市农业学校(中专)改建为上海农业专科学校。1960年初,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将上海农业专科学校扩建为上海农学院,招收首届新生500人,并且将之列为上海市招生重点高校,这也成为了上海农业高等教育的里程碑。

1962年2月,上海市政府根据当时国家财政困难状况等原因决定撒销农学院。1978年10月,上海市再次筹办上海农学院,并在七宝镇原七宝农校校址基础上建校,参加当年招生;1980年5月,国务院批准恢复重建上海农学院,这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前身。

复建初期,和当时所有的大学一样,农学院也有巨大的师资缺口,上海市主管部门在1978年到1981年短短四年中,就由外地调入200名专业技术人员入校,组建教研团队,根据时代发展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1993年,学院开展了深化改革教育大讨论,为期一个月的讨论使得学院重新明确了办学目标。到1998年,学院设有植物科学、动物科学、园林环境科学、农村经济、农村工程等五系,初具规模,形成特色,已成为上海农业科技、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1999年9月,根据教育部与上海市的决定,上海农学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学院也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上世纪上海农学院成立之初,不少学生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热潮中报考农学院。甚至不少学生在报到前就迫不及待地打电话和学校联系。当时,交通不便,有的学生步行20公里来校报到;有的学生报考农学院曾遭到家庭的阻挠,但他们仍然坚定地选择农学院。而学院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都在上海郊区从事“三农”工作,成为当时上海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上海农学院的老师除了教书育人,也在基础研究,特别是科技兴农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上海、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解决了诸多了农业问题。鸡瘟、猪瘟,被农学院的教授用生物技术攻克,曾经因为低产而差点被“判死刑”的黄桃树也在他们的教授手中挽救回来。颇受上海市民欢迎的“上农香糯”,也是研究特种稻的教授开发的品种。闻名全国的青浦淀山湖畔的大观园也是来自农学院教授的手笔,峨嵋山、五大连池等近百个风景区、园林、公园的建设也凝结了上海农学院教授的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回首60年,学校的办学之路很不平坦。老一辈农院人,秉承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在峥嵘岁月中,在困难条件下,矢志不渝,艰苦奋斗,辛勤探索,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始终与时代的变革齐头并进,与上海和国家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一篇篇壮美诗篇,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02

秉烛觅索桃李芳 

教研相长求卓越

1999年,上海农学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学校强大的理工科优势,学校进入了改革创新、奋进发展的新阶段。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从2004年起中央1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强调“农业科技创新”。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以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使命,在办学实践中,学院始终以创建世界一流农科为主线,逐步形成了“以农为本、需求牵引、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办学思想,聚焦国家“三农”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坚持“顶天立地、一体两翼”的发展方向,坚持以基础研究为主,向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拓展的科研定位,以培养致力于人类营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卓越农科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年来,师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上海交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干的是“土”专业,但是学院的师资中三分之一都是“洋”博士。对标世界一流大学的相关专业,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引育并举,初步建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学院师资中,海外博士占31.2%;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79.4%。目前拥有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人,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3人,特聘教授4人。学院深入改革,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围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进行了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推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显著地提升了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20年来,科技创新成就斐然。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带来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学院一大批科学家凝心聚力,完成了青蒿基因组测序、木霉菌资源筛选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重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及传播规律研究等一批基础前沿技术,其中很多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等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在农业推广方面,学院多位园艺学教授选育的黄瓜、扁豆、甜瓜、草坪草等新品种在全国12个省市推广,种植面积数十万多亩次,经济效益数十亿元。王世平教授“南方葡萄根域限制与避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在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技术的转化在云南、贵州、河南等全国10余个省市推广,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增产创收带来福音。此外,农业秸秆废弃物处技术、农村生态污染处理技术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全国进行转化,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学院的农业科学、动植物科学和环境与生态学三个学科入选ESI全球前1%学科行列。过去五年到位的科研经费超过4亿元人民币,仅2018年就突破了1.2亿元人民币。和其它学科不同,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的成果更是让上海市民有最切身“幸福感”的感受:因为他们的成果,市民的菜篮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饮食结构变得更加科学而丰富,而美化城市的花卉品种也都有了很大改善,甚至打破了海外跨国企业的垄断,对全球农业市场带来巨大波动的家畜家禽类的疾病,也部分得以攻克。

20年来,社会声誉显著提升。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农业科技服务也推广到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学院先后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保加利亚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现代农业联合研究中心等,聚焦一带一路农业发展,将农业科技服务走出国门。学院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的需求,连续两年开展培训班,为这些国家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高水平的科研带来了高水平的合作者。当下,学院已经与全球一流大学的相关专业建立了长期、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康奈尔大学、普渡大学等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科技部与美国农业部联合成立的“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也落户于农生学院,共同解决中美两国食品生产和贸易中面临的食品安全的共同问题。

20年来,为国家为民族培育人才的赤子之心始终不变,学院教学和科研的快速发展最终受益的是学生。学院始终以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以培养“致力于人类营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卓越农科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贯彻落实学校“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学在交大良好氛围。2018年,学院《遗传学与社会》和《生命科学发展史》2门课程同时入选教育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求创新,重实践,是培养新时代卓越农科人才的根本。学院推行覆盖全体本科生的课外科技创新培养计划,100%全覆盖本科生。近年来,学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国家级、省市级,乃至国际级科技创新比赛中屡有斩获。本科生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和申请发明专利也已成为常态。学院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多次获得国家“三下乡”优秀项目、上海市优秀项目以及上海市“知行杯”优秀项目等奖项。学院还与3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开展“2+2”双学位培养、暑期实习等项目。


03

走进历史新方位接续奋斗谋新篇



新的时代已经开启,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这一代人手上。今天的历史机遇期属于每个人,60岁的农生学院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踏上时代新征程。

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这是农生学院的重大历史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战略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纲领,是更好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作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点院校,农生学院面对新的历史契机和新的目标任务,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网络时代赋予新农业崭新内涵与可能,为农生学院再创辉煌提供了丰富的路径。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将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密不可分,面对这样的大潮流,农业与生物学院已经走在了前列,利用上海交大学得天独厚的多学科交叉优势,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能够继续发挥强势、优势。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以及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是农生学院从全新维度布局科研创新的新空间、新战场。紧密对接国家农业发展重大战略,布局马铃薯主食化研究的主战场;进一步发展基础生物学,构建精准现代农业特色的学科体系,聚焦动植物遗传育种、生物技术、食品安全和都市农业等领域,发挥上海大城市背景地域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国际前沿科技研究。

山高水远,初心不忘;道阻且长,前行不怠。历史成就已入史册,创建一流道路任重道远。只要胸怀远大理想,坚持正确方向,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脚踏实地,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创建世界农科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也将在国家现代农业科学发展中发挥其重要引领作用。




文字来源:文汇报

————————————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你可能感兴趣:

农耀甲子 聚力前行 | 饮水思源,农生那些人(四)

农生院举办“讴歌祖国华诞,再展时代新篇”教职工合唱比赛

农耀甲子 聚力前行 | 饮水思源,农生那些人(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