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读到博士到底有什么用?



题图:1979年1月31日,天普大学授予邓小平名誉法学博士学位,为他戴上博士帽的是享誉世界的华裔科学家牛满江(右)




01


首先,想象这个圆代表人类所有的知识。




小学毕业的时候,你知道了很有限的一点知识,就是那个蓝点。




到了中学毕业,你又多知道了一点。




拿到学士学位,你有了“专业”的偏向。




硕士学位让你更加“专业”。




阅读研究论文,或许会让你第一次明白人类知识的边界所在。




一旦身处这一界限,你会有自己的专注点。




你需要在这个边界努力几年甚至十几年。




直到有那么一天,你终于突破了人类知识的界限。




取得这个突破点的人,会被我们尊称为“博士”。




当然,此时你眼中的世界已然与众不同。




但是,请不要沾沾自喜,不要局限在自己的视野里打量这个世界。你自诩的伟大进步,或许只是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不起眼的一小步。




02


永远记住,博士学位只是你曾经高度专注于某一学术领域并且取得大小不

一成果的证明。


博士不一定是最优秀的那批人,他们看的文献,做的ppt,写的大小论文,熬的夜,晚的婚晚的育,付出的各种努力和将来有多高的收入显然没有必然联系,这道理放在演艺圈也一样。


有人专门估算了《生活大爆炸》中Sheldon博士和Leonard博士能赚多少钱,结论是他们的收入比芝士蛋糕工厂饭店的服务生Penny基本相当。这些学霸和天才们,与服务生做邻居,而且服务生自住他们合租。你看,卑微的薪水、忙碌的身影,不只是中国的博士面临这种情况,美帝国主义也有唉!


但是,博士们视科学如生命,将科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和行动力,却每天都在拓展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举个简单的例子,四十年前,关于人类早期冶金史的研究成果是可以直接上Science的,这个领域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人类知识的边界。但如今,这个边界已经变成了知乎上随便哪一位都可以聊上几句的内容。是知识贬值了吗?恰恰相反,这表明了人类知识边界的拓展,这是包括博士和博士生们在内的大波科研人员努力的结果。



03


读书读到博士,究竟能收获什么?各种能力只是表象,最重要的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思维方式。


哈佛大学2014年毕业生典礼时,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致辞中提到:“一所大学的职责并不是教学生思考什么,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这就需要倾听不同声音,不带偏见地衡量各种观点,冷静思考不同意见中是否也有公正的论点。在每个问题上,我们都应该遵循有理有据的原则,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只要我们这样做,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没有打不破的僵局,没有达不成的妥协。”


在我看来,这种思维方式,至少包括三个层面:


质疑的精神。做研究的起点,就是不要轻易相信已有结论。很多想当然理应如此的事情,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你需要重新审视研究者的前提假设或者制约条件,并找到分歧,通过客观严谨的分析得出可能不同的观点。你质疑的越是公认的权威观点,你的研究就越有创新性和爆炸性——当然,要有思想准备,你的质疑被驳回的概率也越大。

 

创新的精神。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要有自己的突破。这种创新,是指学术意义上的创新,与一般性的发明创造不同,是在理论上对某个领域的某一点做出一点贡献。


匠人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对一个方向进行研究,以及可能一辈子都要朝着一个方向死磕。越是深入研究,你会发现自己的所知甚少,越到写作的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的研究满目疮痍。其实说实话,真正的博士研究,只有自己更知道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别说评审老师,就是导师可能都没有你自己心里清楚你的创新所在和研究的不足。这种对于极致的追求,与现在社会所提倡的匠人精神有很多相似之处。

来源: 京博国学 只读所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