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是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在一步一步的丢失,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的点还没有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而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帮助学生深扎民族根、熔铸中国魂的重要方式与方法。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不仅有经典原文,还有文化知识和游艺游戏。

经典原文可以让学生了解贤哲思想、文化脉络以及祖国语言的优雅和精致;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典故、人文常识以及古人生活的细节与图景;游艺游戏可以让学生了解风俗民情、风物百种以及古代工艺的巧妙和精湛。可以说,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最优质、最有效和最精细的教育。

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角度出发,它可以说是最优质的教育。如今,教师向学生灌输所有的文化知识,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包罗万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梳理出有利于启蒙或理解的信息,帮助学生化无序为有序,形成有逻辑体系的“知识树”。

例如,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字数相对较少,却遣词考究,读来朗朗上口,不仅易于儿童接受,而且利于微言大义的彰显,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悟到汉字的“音、形、义”,感受到文化的“精、气、神”。可以说,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有效的教育。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门艰深学问,传统文化教材具有较大的难度,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而非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这种看法有些偏颇。

第一,在传统文化中,存在丰富的“劝学”素材。

这些资料经过教材化的处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快速步入学习旅程。不论是在《礼记》《论语》《荀子》等大人之学中,还是在《弟子规》《三字经》等童蒙读物中,以及大量的诗歌、家训等文献中,都含有许多劝导向学的内容,或是对劝学思想的阐释。这些劝学语句告诉学生,学习的目的是立言,是“谋道”,是“美其身”,是“学以为己”,是“多知明达”与“心明目”。如果不学习,则“言不成章”,无法增长智慧,甚至与禽兽无异。无论贫穷或富贵,学习都是终生之事,不能半途而废。

可以说,古人对学习重要性的论述和勤学精神的阐释,比今人更加深刻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感染,如若方法得当,比常规教育带来的影响更加深远、持久。

第二,在传统文化中,包含各种学习方法。

这些经过前人总结和验证的学习策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能为其日后的个人文化修养奠定基础,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些学习方略,不只是单纯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勤奋,不只是简单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积累,更不是粗率的“认字号儿”和“蒙师无须讲解”的学习方式。

事实上,古人对识字、读注、自学、默写、抄写、践行、教师开讲时间等,都有精辟的见解。例如,明代沈鲤等人对学习文章和讲书,主张“总—分—总”的思路,即让学生先了解大旨,然后学习字句,接着分段来讲,还要明晰其间的关系和涉及的德行论述。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理”,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即便是对今天的课堂,同样非常有效,能够为新时代学习与学力的创造,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三,传统文化涉及许多生活规范,能够让学生学会健康生活。

特别是针对低幼儿童,“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等朗朗上口的句子,能在无形中对学生的生活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训、家规中关于“戒奢靡”“戒晏起”等相关论述,能够让学生明了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和其带来的有益效果。此外,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对养生之道的论述,对于饮食、养体、养气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珍爱自身,珍惜生命,注重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参与

众所周知,在古典文献中,有很多关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论述。故而,传统文化教育用礼仪规范来引导学生的言行,用先贤教诲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用圣人言语来培植学生的责任意识。

例如,《性理字训》能帮助学生学习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以培养伦理道德为主要目标;《叙古千文》能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典故与古人的嘉言善行,以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大学》《论语》等著作,则在学生君子人格的养成,培养他们“希圣希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君子人格的强大,源自对中国长时段历史中大问题、真问题和复杂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方式的培养,能够将人的心性从眼前利害中超拔出来,站在宏大时空的角度看待问题,使人的思维不至于漫无边际,能够始终落实在对社会国家、对世道人心的真切关怀上。故此,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变得更有担当和更有责任感。此外,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优势。



在与自己相处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主张“慎独”,讲究“自知者明”,要能对自我情绪、自我意志和自我行为进行管理。例如,《小儿语》中告诫孩子:“先学耐烦,快休使气,性躁心粗,一生不济。”这就是通过强调不控制情绪的后果,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把握,使他们能够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在与家庭成员相处方面,传统文化教育强调“孝”和“悌”,让学生了解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是古人处理家庭关系的重要准则,是孩子与父母、兄弟姐妹交往时应遵行的人伦道理。这些义理有助于形成长幼有序、谦虚礼让、互相包容、尊老爱幼的人际交往环境。
在与他人相处方面,传统文化教育强调“诚信”和“博爱”。对学生而言,首先是“要成好人,需寻好友”;其次是态度恭谨,以礼待人,懂得“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等礼节;再次是注意“凡出言,信为先”以及“须好认错,休要说谎”等以诚实信任为原则的交往方式;最后,传统文化教育讲究“以和为贵”“和而不同”,能够培养学生理解和关爱他人,接纳和认同异见者,培养换位思考和求同存异的能力,拥有同理心、体恤心和宽容心。
《颜氏家训》中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可见,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加深学生的人文积淀,培养人文情怀,健全人格,使学生可以自我管理,乐学善学,勇于探究。这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形成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培养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势所趋,不可或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度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先贤刻苦力行、大义凛然、舍身取义、匡世救人,救民族于危难,其豪气冲天,如卫青、霍去病、如祖逖、岳飞、陆游、辛弃疾,王阳明、文天祥等等。
读一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是怎样的家国情怀! 他们写下的词辞文章无疑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中的"天下"、"华夏”、“中原”、“长江”、“黄河”、“五岳”、“黄山”、“洛阳”、"长安”、“塞上”、"江南”等,都被赋予了深深的文化内涵。
接受良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人,这些诗词文章、山河大川就与汉语一起成为其身心的一部分,无论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其下意识都是中国人,很难被其他所谓文化消磨同化。
中国文化是中国现代科学和工业文明迅速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
中国现在已建成世界最大最完整的工业体系,GDP世界第二,发明专利数世界数一数二。特别是量子卫星墨子号和华为5G、北斗系统完成以及中国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势头,都让世界霸主美国如如芒在背。中国能强大的原因有很多,如人多、地大等,但决定因素是中国文化。
语言是思维的形成,文字是语言的表达和升华。汉字汉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根,有了这根才可能有中国人。汉字汉语是中国先人发明的,并身体力行赋予了深厚的内涵能量。就像现代人工智能程序设计好了,必须深度学习才能拥有像人一样的高级智慧,数千年来中华文化已赋予了汉字汉语超级能量。如果你只学习汉字和语法,不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就不能理解汉字汉语深层微妙逻辑思维结构和更为珍贵的人文素养,就如同安装了程序的机器人!!
如果把人体本身比作机器人机械物质结构部分,语言实际就是最为关键的控制系统程序。说中国人聪明,其实主要是中国汉语(思维程序)厉害,世界各民族人们大脑进化得都差不了多少只是语文文化不同。说中国人勤奋,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使然。




- END -



文章来源于炎黄传承人订阅号,编辑者-胡学长,复核者-张学长,版权属于作者,如有侵权,告知后立即删除,文中观点不代表发布方,仅供参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