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庭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基础

01   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教育

我们经常感叹,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爱阅读、喜欢运动,样样优秀。自家孩子呢?为啥这么不懂事,做事磨叽,学习不好……乃至报了很多补习班,学习成绩还是原地踏步。

那么,这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呢?先来看看,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哪里?中国?芬兰?还是犹太人?


最好的教育,其实都在我们的家庭教育。

法国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仅有15%与学校教育相关,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

在之前的两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到:

“科学的教育观,是要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也就是说,要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要孩子不做的,家长首先不做;家长做不到的,绝不强迫孩子做;孩子想做的,家长理性地引导孩子。”

简单来说,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身教言传,给孩子树立榜样。

我们都听说过,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这不仅体现在长相上,更多的是对父母点滴言行、动作的模仿和重复。


育儿路上,我们总想着各种法子,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培训机构,却放弃了自己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义务和权利,忽略了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高手家长和普通家长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无条件接受孩子,爱孩子,是否着眼于孩子未来能力的培养。

家长有规划,孩子有未来!孩子的未来,从更优秀的家庭教育起步。

02

好的家庭教育塑造孩子的一生

每个孩子一出生,在家里度过的时间占2/3,从他出生的第一时间起,家庭教育就已经在无形中产生了。

家庭教育是伴随一生的教育,因此会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说法,想要培养孩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就必须经历连续、不间断的教育过程。


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人生下来后有两个发展方向:第一亲密性,母亲有天然优势;第二独立性,则是父亲的优势和责任。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联盟。

2015年中国家庭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家庭存在父教缺失的问题,而这可能导致的孩子责任感缺失、性格缺陷、暴力性行为等问题。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一面镜子,家长的一切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应该有意识的持续不断的从自身出发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温暖的家庭环境,并且要以身作则。

只有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能让孩子明白努力的意义。

作为独生女的董卿,从未尝过被视为“掌上明珠”的滋味。

董卿稍能识字,爸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古诗,大声朗读并且背诵。稍大一点,又让她抄古文。除了文学素养,还要锻炼身体。天没亮,爸爸就把还在梦乡的董卿喊起来,让她到家门口淮北中学的操场上跑一千米。中学以后,每年寒暑假父亲都让董卿“勤工俭学”。


随着长大董卿也慢慢理解了爸爸的教育方法。

董卿的爸爸从小生长在农村,生活穷困。“我爸爸每天上学之前,都要先到池塘里抓鱼、抓虾,跟着我奶奶到集市上把它们卖掉,挣些生活费再去上学。

“我爸爸自己的经历,让他特别笃信一点,就是人的命运要靠自己改变,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就是这么一步步走来的,所以对我也有着这样的期望。”董卿说,爸爸是个很严谨、很坚忍也很善良的人,很庆幸自己身上继承了他的这些优点。

董卿曾谈起初为人母那段时间,说自己非常迷茫。后来,朋友的一句话,彻底点醒了她:“你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她说:“我应该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真正在未来懂事的时候,对你敬爱有加,从而学到你身上的品质。所以我不会放弃自我成长,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于是她开始重踏上了职场,成为了《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主持人兼制片人,再一次证明自己的实力,惊艳了无数人。

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她自己受益,也让孩子从她的言行中看到了学习的力量。


良好的夫妻关系,温馨的成长环境,可以让孩子在情感需求上得到长期而充分的满足,从中习得一种良性、友好、亲善、互利的人际交往模式。

03

错误的教育认知,以爱之名伤害孩子

而有些父母,常常以爱之名行使着伤害着孩子的事迹。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然而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与孩子的相处过程其实非常不健康,我们先来看看以下3点你有没有中招:

1. 操纵

人们很会利用示弱来引发他人的愧疚感,从而操纵他人,家长对孩子也一样。

有时父母会说:“你这么不听话,爸妈的心都伤透了。” 这时父母是把自己置于劣势的,让孩子觉得:是我的行为导致了父母难过,我应该对所有事情负责。

通过情感上操纵,父母回避掉了自己的责任,也在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生活。


很多人都讨厌这么一句话:“我这样做是为你好。”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喜欢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劝你做一些你不想做的事情,甚至擅自作出一些安排。他们的身份可能是父母、长辈,也可能是朋友、恋人。“为你好”的理由很好听,但它的背后,是一个人的控制欲望。

控制最明显的形式,就是干涉别人的选择。有强烈控制欲望的人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哪怕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也是这样。

美国作家帕萃丝·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中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妈妈带着七岁的女儿去咖啡馆,两人站在冰淇淋柜台前。妈妈问女儿要什么口味的冰淇淋,女儿说她要香草味的,妈妈却说:“我知道你爱吃巧克力口味的。”女儿还是坚持要香草味的,两人争执起来,最后妈妈说:“你这人真够奇怪的。”

妈妈非常确信自己知道女儿喜欢什么,却不愿意接受女儿真正的想法;而女儿会感觉到,自己的选择是错的,自己真实的想法是不被妈妈接受的。

控制者把被控制者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因此他们会自以为非常了解对方,还认为对方应该满足自己的所有要求。


比如,控制型父母常常对孩子说:“我是你妈,所以你就该听我的”;控制型的伴侣可能会说:“我不了解你,还有谁了解你?”这实际上都是控制倾向的体现。

2.进行比较

“人家孩子”这种可怕的生物,可能在每个人的童年中都出现过:“你看看那谁家孩子,你怎么就不行!”


Dan Greenberg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人们的影响:

“如果真的想让自己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吧。”

暴力沟通不只是打骂,还有可能是让孩子一直身处于比较之下的自卑中。

3.冷暴力

儿童情感忽视(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即是通常所说的冷暴力,指父母没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

例如,工作累了一天,回家根本不想再理睬孩子;生孩子气的时候,不想搭理Ta,晾着Ta给Ta点颜色看看;当孩子道歉的时候,故意拒绝或冷漠对待。

这些或有意或无意的忽视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并不在乎自己,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一个朋友曾跟我说:“在我的童年回忆中,父母从未在场过。”


那么有没有一种交流方式,是完全避免以上所有错误的呢?

答案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是Marshall Rosenberg发现的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的准则来进行谈话和倾听,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它包括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1. 观察(Observation)

观察意味着单纯地阐述观察到的孩子行为,不掺杂任何评判、观点、指责。想要做到客观的观察是很难的。

一方面,人们通常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

“你这孩子真懒”是典型的评论,而真正的观察是“今天你睡到中午12点还没有起床喔”。尝试用观察取代评论,会减少很多对孩子的隐性伤害。

另一方面,在描述事实时,我们习惯性使用模糊的词汇。例如:“你总是不专心听讲”,而真正的观察是“你在上午的数学课上走神了”。


总是、每次都、从不……这些频率词语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和父母会陷入回忆找反例的竞争中。

例如,“你每次都不听我话。” 孩子会拼命反驳:“我上次就听你的报了数学班啊!”

学会客观的观察和表述孩子的行为,是沟通的第一步。

2. 感受(Feelings)

感受容易和想法混为一谈。当人们说“我觉得”时,往往表达的不是情绪感受而是认知层面的想法。

例如,想法是:我觉得你不乖。

而感受是:你大吵大闹,我感到很焦虑。

生活中可以多尝试用“我感到…因为…”的表达方式与孩子沟通,家长只有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真的找到自己对孩子生气的根源。

3. 需要(Needs)

在批评、操纵等暴力沟通的时候,话语中隐含了没有被满足的需要。

比如,孩子回家太晚,父母生气地训斥:“谁让你跑出去玩儿的!以后放学必须马上回家!”


孩子通常会辩解或者反击。但其实父母的需要是“孩子的安全”,然而这种需要并未被直接说出来,因此孩子感到的只是最外层的愤怒,而不是内含的担心。

父母应尝试明确表达自己的需要,这会让孩子感受到你对ta的爱,减少你们之间的矛盾,比如“你这么晚回家,我很生气,因为我很担心你的安全。”

4. 请求Request

最后一步是提出具体的请求,但不是命令。

对孩子提出要求时,我们通常不说希望他们做什么,而说不希望他们做什么,并且非常模糊、抽象。

比如“下次还敢不敢了?”或是“你下次不要再这么晚睡了。”

家长们可以换一种说法问孩子:“能不能告诉我,晚睡对你有什么好处呢?”

正确的方法是提出正面的、明确的请求,并且请求越具体,就越容易实现。


以上四点不仅是非暴力沟通的重要原则,也是四个非常具体的、有实际操作性的步骤。通过一些练习,每个人都可以掌握这种沟通技巧。

想要做好家庭教育,想要改善你的亲子关系,不妨从尝试非暴力沟通开始。

说起孩子的问题,家长们最多的是在说孩子怎么怎么样,而从来不说自己如何如何。这明显是有问题的。

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在模仿和学习自己的父母,父母的引导和规矩,也是从小开始制定才有效的。


家里的环境和家长长期的行为举止,就是最好的教育场所,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的习惯和熟悉这样的节奏和感觉,成长为越来越像自己父母的人。

最好的教育来自家庭教育,最好的家庭教育来自终身成长的父母。父母改变1%,孩子成长99%。

来源:家庭教育义工 孩子的成长   

编辑:成都夏虎律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