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为什么坚决在一线城市做律师

周末,从上海回来的好友强子约我小聚。他之前在我们这座四线城市做法官,3年前辞职去了上海做律师。前段时间因为疫情等原因大概大半年没聚,这次见面发现他除了发量更少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我们以前聊过很多关于他为什么要辞职、辞职后为什么不留在当地发展的问题。当初他辞职时我建议留在当地,理由如下:一是小地方,熟人社会,人脉、资源都在这边,能快速积累案源;二是配偶、孩子都在这边,独自一人出去打拼陪伴家人的时间会大幅减少;三是只要自己业务精通,在某一领域能做到极致,即使在小城市起码也能超越大部分人,并不一定要去大城市发展。


如今,3年已过去,从他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他当初的选择应该是正确的,起码是比较适合他的。他从一开始坚持到一线城市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01一线城市人才多,发展机会也多,个人能力更能得到充分体现。

他从小品学兼优,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法院,入职后一直分配在派出法庭,在法庭一待就是8年,配偶和孩子在市区,他只能每周回一趟家。即便是基层案多人少,他始终没有放弃业务钻研,8年间不仅考了在职研究生,还发表了不少论文。他原本以为凭自己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成绩,总有一天能调回院里。但是,8年间不但没能调回院里,反而在各个派出法庭间不断轮换。

员额制改革后,未能进入员额,当初和他一同考入法院、检察院系统的人都在酝酿辞职。他还是有点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后来,在一名比他先辞职的朋友引荐下进入现在的律所。在和我的交谈中,他说很感谢那位朋友,因为以他的资历,如果应聘他们律所,可能连二次面试都进不了。

进入律所后,刚开始很不适应,无论是思维习惯还是社会地位,都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做法官,主要考量公平公正,做到居中裁判。现在做律师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当事人着想,在不违法违规的前提下要努力实现当事人利益最大化。以前,当法官的时候,虽然是在乡镇,但是公务员的身份是全家人的骄傲。现在,做律师,有时候立案都会被立案庭一些新人故意刁难,被教训得大气都不敢出。

后来,逐渐适应以后,他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钻研业务上。平时除了完成团队内部分工,更是主动为其他比较忙碌的同事提供帮助,同时也慢慢开拓自己的案源。今年疫情初期,他制作了多行业合同风险规避手册,免费发送给客户,正是他精湛的业务水平、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使他赢得了客户们的认可,疫情期间顾问单位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

02一线城市外来人口占多数,陌生人社会,司法环境更公平公正。

当初,他说他认可我的想法,做律师案源是王道,如果他留在我们这座小城市,他的大多数案源可能都要靠熟人介绍。但是,他的性格又不适合广泛社交,所以也就没有考虑过完全由熟人介绍案源。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小城市是熟人社会,很多的案件判决都不是法官能自主决定的,案外因素太多。所以,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最后对当事人都不好交代。当事人不会认为是他业务能力不行,而只会是认为他做人不行,不会变通。


现在,他所经办的案件,基本都能得到公平公正解决。赢了的官司,他会告诉当事人为什么能赢,以后还需要规避哪些风险;输了的官司,他会告诉当事人为什么输,是输在事实部分还是证据部分,即便输,也输得心服口服。

还有,以前做法官,不能自己选择案件,一件案子立案后,必须在法定的审限内作出裁决。但是,现在不一样,他可以选择案件,不是自己擅长领域的案件不接,当事人暗示他通过关系活动的案件他不接。

03一线城市拥有更好的医疗、教育资源,能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环境。

当初,迫使他作出辞职决定的还有一件事,他父亲突发疾病,情况非常危急。从市立医院转到省会城市,后又由省会城市转院到上海,最后在上海得到了救治。这一番折腾,不仅耗费了他差不多3年的积蓄,也使他真切体会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对他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来说多么重要。


他说,他现在的收入大概是辞职前5倍左右。他把父母从老家接到了我们这座城市,妻子去年底刚生完二胎,索性就把工作也辞了。本来计划过完年在省会城市买套学区房,全家先到省会城市,再过几年在上海安家,因为疫情原因耽搁了,他这次回来主要是到省会城市买房。


我说你这么拼命,哪一天身体拖垮了就得不偿失了。他微笑着说,现在摧垮我的不是我的业务,而是体检报告,他已经连续两年不敢去体检了。

那微笑里,透着中年男人的焦虑与苦涩。


来源:民商事法律帝国  编辑:成都夏虎律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