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成长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今日优选
影响一个社会。
清华北大出传奇。清华北大的天才少年一直都非常多。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天才少年,2019年,他刚刚获得了被称之为“诺奖风向标”的斯隆奖。这位“追风少年”,就是曾保送清华的学霸鬲融。鬲融的经历有什么传奇色彩呢?现在,就让小编带你一起来看看。
酷爱编程:父亲是启蒙老师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句话,体现在鬲融身上,更加明显。现在的孩子,对于电脑、智能手机,已经不陌生了。可是,在上世纪90年代,智能手机根本没出现,电脑也是新鲜事物。但是,在那个年代,鬲融六年级就用上了电脑。而且,他并不是用电脑打游戏,鬲融的父母通过电脑教习孩子学编程。在父母的指导下,鬲融对电脑的兴趣与日俱增,曾两次获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斯隆奖(Sloan Fellowship),在科学界可谓是全球瞩目,因为它历来有“诺奖风向标”的美誉。
斯隆奖自1955年开始颁发以来,共计有47位该奖项获奖人获得了“诺贝尔奖”。比如“纳什均衡”的提出者约翰·纳什、知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都曾先有斯隆奖殊荣,后来加冕诺贝尔。
2019年斯隆研究奖获奖名单中,有一位备受瞩目:那就是才30岁出头的杜克助理教授鬲(gé)融。
杜克大学官网发布的“鬲融获奖”的新闻截图。
鬲融是谁?
鬲融1987年生于唐山市,连续两次获得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并在2004年第16届国际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金牌。
2004年,鬲融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入选姚期智院士创立的致力于培养顶尖计算机人才的“姚班”,17科满分被誉为“清华传奇”,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
清华毕业后到普林斯顿大学继续进修,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现任杜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
这样的一个“天才”,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父母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
鬲融父母都是理工类大学生,做技术工作。父亲鬲红民对新知识总是抱着极大的热情,读书成了他们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家里的文化气氛自然影响到孩子。鬲融的妈妈刘俊英说,鬲融对事特别负责任、特别认真,这种性格的养成,与长辈们严谨的工作、学习态度有关系。
鬲融从小就对各种自然现象都很好奇,父母就带孩子去北京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地方,一次不够两次,总是让他尽情地看。
后来鬲融父亲鬲红民和母亲刘俊英,把他们的这些做法总结为让孩子“长见识”。“长见识”活动培养了鬲融好学肯动脑的习惯。
更关键的是,鬲融父母知道如何引导支持鬲融的兴趣。
鬲融最早的计算机兴趣,源自母亲刘俊英单位。那时小学生鬲融,课余时间经常去母亲工作单位玩。一到单位就缠着妈妈带他去有电脑的办公室。他对电脑着了迷,在电脑前一坐下来就像生了根。
刘俊英发现鬲融对电脑知识接受得特别快,做母亲的一方面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在思考怎样把这个兴趣培养成孩子的特长。
从上小学6年级开始,鬲融正式开始跟老师学习电脑。那时候父母便给他买了一部学习机,半年多后,随着鬲融所学知识的深化,学习机已不够用了,他们又花6000多元为他买来一台电脑。
获奖后,鬲融在清华计算机系采访中说,上世纪90年代,当同龄人尚不知晓计算机为何物的时候,他就拿到了打开神奇世界的钥匙,家里不仅很早就给他买了电脑,而且父亲还亲自教他编程,让他对计算机的兴趣始终保持至今。
天赋与努力
“这个孩子的智商非常高,很多东西一看就懂,一点就透,老师们课上讲的内容他早就已经会了,但他听课永远是班里最认真的,最虚心的。” 鬲融高中时的班主任鲁子顺回忆道,在刚获得国际金牌后,鬲融又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坐在座位上,依然是课堂上听讲最认真的,仿佛所有事情都不曾发生过。
鬲融的教练、唐山一中的王学红老师说,鬲融有股做事情持之以恒、不服输的劲头。在一次省队的冬令营测试中,鬲融发现其他营员讲的很多问题自己根本听不懂。当时鬲融很“上火”,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奋起直追。冬令营结束后不久,正赶上“非典”,学校休课。那段日子,鬲融足不出户,捧着父亲给他买来的英文版《算法导论》潜心研读,而且每天做题。返校后,他的进步令老师惊讶。
“他自律性极强,就像一个钟摆,一年365天雷打不动坚持学习。”王学红评价说。
清华时代的鬲融,有这样三个传说:
17科满分
学分积三年排名第一
计算机系历史最高GPA
提起这个称呼,他自谦道:“当时计算机系姚班有太多有才华的同学了,对比之下我只能算是打酱油的。”
对于天赋,他也有自己的理解:“其实我觉得天赋是很难衡量的东西。不同的人擅长的东西很不一样,而你很难知道科研中到底需要擅长什么。这些年科研过程中我见过非常聪明,想东西很快的人,也见过想问题很慢,但是可以想的很深的人;有感觉什么东西都能硬算出来的人,也见过靠直觉可以不用自己去算东西的人;有擅长把握方向提出新问题的人,也有擅长解决研究了很久的难题的人,最终这些人也都很成功。”
鬲融(中)和队友一起获得2004年第16届国际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热爱是最好的动力
当然科研不会一帆风顺,也会遇到挫折。“一开始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因为喜欢也没有觉得有什么。”
“比起天赋,我的感觉是做科研的热情更重要。如果真的非常想解决一个问题,总能有办法发掘自己的天赋,而且自然就会努力。一个人如果真心觉得自己的研究很重要,也更容易让其他人相信这些研究的重要性。”
如果把“天才少年,清华姚班,斯隆奖”这些标签拿掉,鬲融也只是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普通人。然而一旦投入到所喜欢的计算机领域中,他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我觉得热爱是最好的动力。理论工作中证明一个新的定理还是很有成就感的。现在在机器学习方面理论和实际应用还差的比较远,所以感觉总是有想不完的题目可以做,因此始终保持着对它的那份探索。”
来源:家庭教育义工 孩子的成长 编辑:成都夏虎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