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bxss.me
3
/etc/shells
4
search
5
@诉说趣闻
6
@纽约时间
7
http:bxss.me/
8
http:bxss.me/\
9
../1
10
search/.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bxss.me
3
/etc/shells
4
search
5
@诉说趣闻
6
@纽约时间
7
http:bxss.me/
8
http:bxss.me/\
9
../1
10
search/.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毕业论文辅导| 你又不是伞,硕士论文|毕业论文|博士论文|课题论文不行就被硬撑了,靠谱的辅导机构才是晴雨伞!
血压不降、麻药不睡?上海三甲主任质疑集采药质量引热议
全球消费遇冷!法国原瓶进口AOP红酒,只卖几十块!赠电动开瓶器!
年底甩货,超强清仓!华熙生物胶原贵妇精华,99元抢3盒!
清仓捡漏!品质控福利,100支纯棉四件套3折抢!丝绸般质感,享受“五星级睡眠”。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名校陷阱》:一个人成才究竟取决于什么?
成都夏虎律师
2022-12-06
最近几年,很多高校屡屡曝出丑闻,不是老师道德失范,就是学生心理扭曲,酿成惨剧。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而教育之外,已经走上社会的成年人,还有在校的学生,要如何弥补教育的偏差?
对此,中国现代教育改革先驱,被称作“四十年来中国最好的大学校长”,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总结几十年教学实践和研究经验,解读
中国教育病理
。
我从事高等教育工作近60年了,虽然有着年深月久的经历,但有一个问题却始终困惑着我:大学生成才究竟决定于什么?
是高学历和高学位吗?但并不是每一个获得大学毕业文凭甚至高学位者,都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相反的,有些没有进过大学的自学青年,也有不少人成为优秀的人才。
是名校和名师吗?但并不是每一个进入重点大学的人,或是师从名家的人都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而有些没有进入名校或从名师的青年,也有不少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华罗庚先生是由初中毕业生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师从他的学生不下百人,但获得世界数学界公认的杰出数学家,也只有五六个人(5%)。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一直不断地琢磨这些问题,经过这几年的学习与思考,终于有了一点心得。一个人成才决定什么或不决定于什么,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经验表明,能否成才,基本上不决定于名校、名师,不决定于学历和学位之高低,不决定于是否出国留学,不决定于学习条件之优劣,也不决定家庭是否富有。
一个人是否能够成才,只能决定于自己。具体地说,决定于自己的志趣、理想和执着的精神。
根据我对国内外一些著名学者成才经验的研究,大学生们能否成才,需要淡化名校情结,不要太在意专业的选择,走出盲目追求高文凭和高学位的误区,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和强化决定成才的五个重要素质:
▌酷爱读书,立学以读书为本
但凡智力超常的少年,生理发育都比较超前,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酷爱读书,读书就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北宋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四处借书供他抄书,通过自学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他曾说:“立身以学习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因此,一个厌学的人,不爱书、不爱读书和不会读书的人是不可能成才的。
当今,网络技术十分发达,不少年轻人喜欢上网,而忽视读书。虽然网络上存储着巨大的信息,但网络不能代替读书。这是因为网络上的资料,是网站技术人员收集和综合的,往往不系统、不全面,也不见得都正确。因此,应当把网上阅读与读经典著作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补充。
读书当然应有选择,不同专业和职业的人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不过,除了职业之外,还要阅读一些陶冶人文素质的书籍,例如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著作。
读好书或是读坏书,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话题。不过,我认为对于成年人来说,读一些不同学术见解的书,甚至“反面教材”,也未尝不可。在读书中,需要有比较和鉴别,这对于提高读者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是有好处的。
林语堂说:
“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或学校外,都会读书。”
两度获诺奖提名的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在最好的年华没能进入大学校园,但却在监狱中,疯狂读书,光读书笔记,就做了五、六十本。而且涉猎非常广泛,读了很多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论著,甚至完成了一个电影文学剧本。
▌善于自学,这是成才的关键
人类文明的传承就是从自学开始的,就大学而言,必将由现在的课堂讲授再回归到自学的将来。因此,一个没有很强自学动力和能力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杰出的人才的。
自学是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
有些人有天生的自学能力。杨小凯19岁因言获罪,10年铁窗生涯,他将全部精力投入了自学。他自学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拜师学艺,跟着高素质的狱友学英语、学数学、学电机工程等;另一种方法就是大量阅读并思考。他的同龄人在监狱外轰轰烈烈地闹了10年革命,他在监狱里扎扎实实地读了10年“大学”。
当然,自学仅靠学是不够的,还要会思考,思考的起点往往从提对问题开始。杨小凯的自学能力能够快速提升,离不开他的问题意识。自学动力与问题意识相辅相成,形成了杨小凯毕生思想精粹的源头活水。
自学本不是难事,然而,杨小凯能在监狱里完成,今天很多学生们天天泡图书馆却做不到,原因在于学习者有依赖思想、意志薄弱、迷信教师。
同时,现在僵化的课堂考核管理制度,也不利于大学生进行自学。面对大数据时代,在线学习使得获取教育信息更便捷,为无师自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当今大学的理念、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都已经过时了,必须改变教育的游戏规则,从玩“知识游戏”向玩“思维游戏”转变,迎接以“大智慧之光”为理念的教育新时代。
▌记忆力训练,是成才的基础
对待记忆力似乎存在误解,以为批评死记硬背就是反对加强记忆力。这是模糊了死记硬背与加强科学记忆力之间的区别,世界绝对没有记忆力迟钝的学术大师。例如,著名作家茅盾,年轻时能够把120回的《红楼梦》背得滚瓜烂熟;文学大师钱钟书,读书一遍能够成诵。
更为惊奇的是学术大师陈寅恪,他留学东西洋12年却没有拿到一个学位,而是博览群书,并且掌握了中外12种语言。
晚年他双目失明后,完全凭口授整理出版了《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总共120万字,甚至连注释也是由他口授的。
他的记忆力被称为“妖孽”式的。史学大师余英时先生感慨地说:“要以全中国人的记忆力来挑战陈寅恪。”
陈寅恪先生超强的记忆力与天资有关,但更多还得益于他后天的努力。他推崇德国史学巨匠兰克严谨的实证治史之法,对史料记忆的要求极高,再加上他多年在国外游历,看得多,想得多,自然也就记得多了。
俄国大文豪高尔基说:
“记忆力就如肌肉,越练越强。”
另外,陈寅恪先生所记忆的很多内容,来自他对于现实的认知和反思,通过迁移思考,又进一步加深了记忆。像他一样通过研究历史理解当下,是一种很好锻炼记忆的方式,正如学者陆键东在《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书中说:
“实际上,我们一直活在自以为已经陈迹的历史中,从来未能割断与往昔的恩怨”。
▌文理兼修,以博取胜
我原本是一个理科至上主义者,30岁以前没有读过一本小说,认为那是浪费时间。但是,到了不惑之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才不得不恶补人文社科知识,其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钱穆先生没有上过大学,是从一个中学毕业生成为无可争议的国学大师。他曾经深刻指出:“今日国家社会所需者,通人尤重于专家。而今日大学教育之智识传授,则只望人为专家,而不望人为通人。夫通方与专门,为智识之两途,本难轩轾。”
钱先生的著书,无论是通史,还是中国古代哲思,都打通了我们现在已经固化的专业壁垒,不仅知识通,更是认知通和思想通。
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学五十年代后,全部采用苏联的教学大纲、教科书和专业化教学制度,完全否定了解放以前的通才教育。
自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各高中陆续实行文理科分科教学,大学也随之实行按文理分科考试与录取,又进一步强化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目的。
从70年代末,包括周培源先生在内的众多教育家呼吁恢复通才教育,但60多年依然没有清除前苏联专业化教育的弊端。
事实证明,文科单科独进和“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不害怕”的成才道路,都是行不通的。
试问:一个科盲怎么能够成为穷究宇宙真理的哲学家?又怎么能够出现博古通今的学术大师?
2014年的诺贝尔奖各奖项陆续公布,迄今为止114年共有889人获得这一殊荣,其中四成的获奖者来自美国。无论是就科学家或是就各类奖项的设立者而言,诺贝尔无疑都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人。
但是,大多数人只知道诺贝尔是发明大王,是19世纪集科学家与资本家于一身的人,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同时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文学家、诗人和精通5种文字的翻译家。
他的自传诗《谜》以及《赋与梦》《说教》《兄弟们》等诗作发表以后,都受到读者们的欢迎,他完全有资格称为桂冠诗人、作家和剧作家。
化学家罗·霍夫曼因发明了“轨道对称守恒定律”而获得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同时出版了多部诗歌和散文,他的《化学畅想》一书,是把科学典故融入诗中,把文学的美与科学的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类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
因此,无论是学校、家长或是在读的大学生们,都不要太在意专业的选择,走出专业化教育的误区,打好厚实的文理知识基本功。
▌学必悟,悟而生慧
什么是悟性?我国大多数人可能比较陌生,所谓悟性是一种感悟的思维能力,它具有偶发性、跳跃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它的表现形式有:未卜先知、举一反三、去伪存真、触类旁通和心有灵犀等。
例如,9岁的高斯,利用等差级数瞬间就算出了1+2+3+4+5+……100垒加数值为101×50=5050,这就是悟性;7岁曹冲脱口说出秤象的办法,震惊了满朝文武大臣,也是悟性;7岁的司马光破缸放水救童伴还是悟性;目不识丁的僧人慧能,悟出一副偈语从众僧中胜出,成为五祖弘忍衣钵的传承人,并创立了佛教顿悟学派,这些都是他的大智慧表现。
其实,学生们学习优劣的区别,不在于分数之高低,而在于悟性之有无。悟性与知识多寡无关,与学历、学位无关。
一个人无学历而有悟性,能够更有效地获取有用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反之,有学历甚至高学位而没有悟性者,是绝对不能成为杰出人才的。
每一个生理发育正常的人,都有潜在的悟性,需要开启方能够显现出来,但僵化的教育制度,把大多数人的悟性给窒息了。
那么,怎么开启悟性呢?古人曰:学必悟,悟而生慧。学习的本质是悟道,悟通天下,悟得智慧。所谓悟道就是获取隐藏于知识背后的智慧。
悟性重在悟,它是在无功利、无压力、无恐惧的心境下,通过自学、自问、自疑、自答、自赏、自娱等一连串的顿悟过程而获得的。
因此,无论是“天才少年”或是适龄青年,也无论是大学生或是没有机会读大学的人,只要具备了上面五个方面的素质,都是能够成为杰出人才的!
以上是我关于学习素质论的基本观点,由此就能够很好解释为什么进名校和从名师的人有的能成为杰出人才,而有的却不能;另一方面,没有进名校甚至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却也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
这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学习者是否掌握了成才的这些重要素质。
在武大的校友里,无人不知刘道玉。关注中国改革教育史的,同样无人不知刘道玉,但在相关的资料与档案中,他却被有意无意的隐去了。中国有刘道玉,乃天下学子之幸;史书无刘道玉,乃世道人心之哀。
作为改革家,他大胆创新、甘冒风险;作为教育家,他慧眼识珠、成就斐然;作为良师益友,他爱才如命、义薄云天;作为知识分子,他刚直不阿,不慕权位……
近年来,随着年岁渐长,他的耳朵已不太灵光,视力也在衰退,最麻烦的是他还患上一种书写痉挛症,右手提笔写字就颤抖,吃饭可以,拿刀可以,就是不能拿笔。
《其命维新:刘道玉口述史》便是在这种艰难条件下出版出来的。刘道玉一生著述颇丰,但本书是他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本书。这本自传,凝结了他大半辈子对教育的思考,又新增了他晚年的洞见——除了关心中国教育根本问题以外,他又在哲学层面,探讨有关教育之本质的基本观念:一个民族必须在各个领域培养出一些大智慧的人物,这是穷究真理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救赎的需要。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其命维新:刘道玉口述史》,本书是以下四类读者的必读书:曾受益于刘道玉校长的“武大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焦虑的家长和莘莘学子、关注中国改革前景者。
来源:刘道玉 洛克杂谭 编辑:成都夏虎律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