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主张同居期间的“青春损失费”,法院支持吗?
有人认为,在“非正常恋爱关系”中,如果一方故意地违背善良风俗,背离正常的恋爱伦理,如事先隐瞒重大事实、以玩弄为目的进行所谓恋爱关系等,都必将给另一方造成重大的精神痛苦和心灵创伤,影响受害人的正常生活,侵害其正当的精神利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非正常恋爱关系”中,故意违背善良风俗的行为人予以制裁,追究其对受害人的侵权责任,要求其对受害人精神损失予以赔偿,应当说是完全合理、合法的,即一方应当给付另一方“青春损失赔偿费”。有判决支持“青春损失费”的。
但多数认为,“青春损失费”于法无据,不予支持。如55岁的张可(化名)是一名退休人员。2001年,丧偶的老张与比自己小19岁的李丽(化名)相恋并开始同居。2003年7月,两人感情出现裂痕,老张提出二人分手。李丽觉得自己把青春白白“送”给了老张两年,越想越觉得自己划不来的李丽不甘心,于是向当地法院起诉老张,要求偿还“借款”10万元。李丽向法院提交了一份老张于2001年10月签下的借据,上面写着:“借到李丽人民币10万元,此款定于2002年12月底还,不计利息。”上有老张的亲笔签名。两人不和闹到法院,在开庭前,二人达成协议:李丽自愿撤诉;撤诉后,老张与李丽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同时,老张对“10万元借据”作出说明:10万元借条,是他当时承诺要赔李丽的青春损失费,如果他与李丽离婚,愿意赔偿李丽10万元损失。两人生活一段时间后,感情仍然出现危机,老张坚决表示要和李丽分道扬镳。2003年9月,李丽再次到法院起诉老张,要求他偿还借款10万元。一审法院判决:写下协议和借据是老张的真实意愿,判决老张还给李丽10万元钱。老张不服,向成都市中院提起上诉。成都市中院法官审理后认为,2003年双方签订的协议书明确指出:老张在2001年给李丽出具的10万元借条,是老张承诺要赔偿李丽的青春损失费。法院审理认为,这份协议直接否定了老张与李丽之间有借款关系存在。而老张与李丽约定的所谓“青春损失赔偿费”不但没有法律依据,并且违背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应属无效的民事行为,不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成都市中院因此判决驳回李丽的诉讼请求。
我们认为,因同居关系而索赔青春损失费,既不是侵权责任,又不产生合同责任,更不是不当得利。因此,青春损失费从债法上是没有依据的,法官判案要以法律为准绳,没了“准绳”,自然就失去支持的法律依据。因此,应当驳回该项诉讼请求。当然,如果双方达成了类似“青春损失费赔偿合同”或形成了明确的债权债务关系如借条、欠条等,是双方就过去一段共同生活的了结,该赔偿合同并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即没有哪一部法律限制此类合同,更没有哪一部法律规定该类合同无效,既然法无明文规定为无效,就应当承认其效力。就前述案例来说,一审法院支持了原告主张的青春损失费请求,应该说正是基于这种理由。
一言以蔽之,青春损失费是否支持,关键是看在起诉到法院之前,双方是否就青春损失费的赔偿形成一致意见,若意见一致则支持。否则,不予支持。当然,面临青春损失费的敏感问题,我们期待着最高人民法院对此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以便司法的统一。(摘自《婚姻案件审理要点精释》,何志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年出版第30~31页)
(一):婚姻与功利:现代爱情为什么不再“纯洁”?
(二):为什么男女结婚第一夜叫“洞房”?
(三):人类为何喜欢和长相好看的人交配繁衍?
(四):别和我谈感情,还是谈钱吧
▶2016年,四川省高院出台并向全省法院下发《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四川省高院的意见明确,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是指法律行为的内容及目的违反了社会的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存在因非婚同居、不正当两性关系等产生的“青春损失费”“分手费”“精神损失费”等有损公序良俗行为所形成的债务等情形的,应认定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当事人因此签订的民间借贷合同应认定为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杜万华大法官指出:①
在民间借贷纠纷中,当事人仅凭欠条起诉要求对方归还借款的,需要对欠条形成的事实基础予以审查并作区分处理。
欠条与借条不是一回事,关于欠条能否作为认定借贷关系成立的依据的问题,在审判实践中情况比较复杂,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第四种情况是基于其他非法关系产生的非法债务而形成的欠条。例如,赌博所欠的赌债,输钱后不能马上交付的情况下可能会出具一张欠条。又如,某人“包二奶”,通过出具欠条的方式,向对方承诺会补偿其青春损失费。显然,这些所谓的欠条都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例如,某老板与某年轻女子是不正当男女关系,女方迫使男方在分手时出具高额欠条,称之为对其青春损失的赔偿费。类似的此种债务违背社会主义道德,当事人企图通过欠条的形式使其合法化。此外,在因拐卖人口等非法交易所形成的非法债权债务关系中,都可能出现以欠条的形式掩盖其非法目的的情况。
①摘自《杜万华大法官民事商事审判实务演讲录》,杜万华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 转自:法信 烟语法明 编辑:成都夏虎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