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网站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1224号建议的答复》。其中,在答复“关于将《劳动教育》教材纳入教科书目录”时,教育部指出,劳动教育主要以实践为主,全国各地情况差异较大,全国不统一使用一种教材,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基于劳动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明确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编写要求,满足不同地区学校的多样化需求。
鼓励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开展劳动教育要体现实践性特点,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避免“一刀切”。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并明确劳动课程性质、目标、学生劳动素养发展要求等,对课程内容范围、实施方式等提出建议。今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素质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现答复如下:教育部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经费投入的重中之重予以保障,突出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这个事关全局的重点,持续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倾斜支持力度。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能力明显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差距逐步缩小。
一是深入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经请示国务院同意,“十四五”期间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要求各地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为重点,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优先规划、持续改善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和生活的基本办学条件,根据需要建设心理咨询室、图书室等功能教室;根据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要求,配齐所需必要设施设备,特别要建设好必要的体育、美育场地和劳动教育场所,不断提升教育设施和资源利用效率。二是持续巩固农村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支持农村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维修改造、抗震加固、改扩建校舍及其附属设施。2019年,进一步完善农村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政策,提高中央财政支出责任,所需经费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档按比例分担。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推动各地实施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加快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短板,配齐必须必要的教学设施,加强农校学校运动场和功能室建设。一是原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61号)规定,在艰苦边远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包括教师人员在内)享受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并于2010-2018年间多次提高了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二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乡镇工作补贴的通知》(人社部发〔2015〕17号)规定,对包括教师在内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实行乡镇工作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月人均200元,并向条件艰苦的偏远乡镇和长期在乡镇工作的人员倾斜。三是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并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中央财政给予适当奖补。截至2021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现中西部22个省份725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全覆盖,受益乡村学校约8万所,受益教师约130万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持续实施,进一步改善了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待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显著增强,为西部乡村教育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的决策部署,积极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沟通联系,进一步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同时,将引导各地建立健全稳定持续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经费增长机制,支持各地进一步完善差异化的生活补助标准政策和激励机制,增加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从事乡村教育。三、关于将《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纳入教科书目录
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劳动教育主要以实践为主,劳动项目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全国各地情况差异较大,鼓励学校结合实际,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具有多态性,可以是文本、资源包、音视频等,不同学段可以采用不同形态,也可以对资源进行不同组合。基于上述情况,《劳动教育》教材国家不统一组织编写,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明确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编写要求,各地区、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规划和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
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育特征和认知水平,对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有序铺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并依据学科特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选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作为学科教学素材,有机整合融入学科教育,注重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生成性,提升教育实效性。基于课程特征,《心理健康教育》以融入学科教育为主,国家不统一组织编写教材。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深入推动各地落实好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有步骤地组织开展课程标准培训,加强课程实施管理与指导,保证课程有效实施。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来源:教育部网站、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
编辑:成都夏虎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