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辨行动 ·徒知原则无益,精进需要练习。如果你已经完成了上面的阅读,不妨用下面这道经典的辩题,来检证一下自己的所得。辩题:知道得越多越是世界的孤儿/宠儿这道辩题有非常多可能的展开方向,请试着任选一个持方,讲出你的理念,并用本节介绍的方法,将它修改成一个有机会打动人的段落。你的持方与理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后的段落:【让你的表达幽默起来——可复制的幽默表达法】 “幽默,一种高级表达方式”……没有人会拒绝幽默。再枯燥的话题,只要当成段子讲出来,也会显得魅力非凡。而幽默的功能还不止于强化你的表达效果,更在于它内在的戏剧张力,可以化解一切窘境。…竞技辩论中的短交锋环节,幽默的效果更是时常令人拍案叫绝。面对对方刁钻的提问,如果你能给出两句简单幽默的回应,引发全场大笑,凌厉的攻势也就被顷刻瓦解了。在本节,我们将延续既往的思路,为你逆向工程一下,幽默这种高级的表达方式,本身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思考和表达去实现幽默的效果。 “幽默,可以被复制”总的来说,要成为一个所有人都觉得有魅力的、幽默的人,没那么简单。顶级的幽默,不仅是一种高级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综合的表达方式。它体现的除了思维和口才,更有心性、智慧与情商。但要在文本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层面上,幽默这件事依然是可以被解构和学习的。只要找对了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幽默地表达,风趣地展现自我。实际上,身处在这个工业时代,发达的娱乐业和广告业早已经深谙幽默的法门,并以一种成熟的流水线式的模式,大批量生产、复制出了幽默这种“产品”。 其中的佼佼者,比如德云社、开心麻花、笑果文化(《吐槽大会》主创团队)等喜剧团体,中国观众都熟知的相声演员郭德纲、喜剧演员沈腾、脱口秀演员李诞,以及流行于中国互联网的亚文化,如流行语、表情包、鬼畜视频等,其实都是娱乐工业化的产物。除此之外,日本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流行的谐星、吐槽文化、爆炸头形象,以及美国的单口喜剧产业,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本节中,我们将综合各个喜剧已经总结出来的一些基础理念,结合我观察到的,竞技辩论短攻防中幽默的应用效果,为你分享:设计幽默内容的两个思路:错位(Incongruity)、释放(Relief)进行幽默表达的两个原则:优越(Superiority)、表演(Performance)简称RISP理论。我知道RISP这个四个字母连在一起没什么意义,我也希望它们是RISE之类的更好记的组合。但很无奈,归纳出来就是这样。所以你也可以不用这个简称,直接各自理解就好。 ▼幽默是怎样产生的:错位(Incongruity)学术界曾有一个著名的段子:如果统计学家跟数学家都在沙漠中落难,谁不会渴死?答案是统计学家,因为统计学“有水分”。毫无疑问,这是一则成功而且经典的笑话,它讥讽了当时统计学家们做数据虚假性,并包装成“水分”一词,置入到沙漠求生的场景中。读者刚读完段子的瞬间,会以为“水分”就是指饮用水,正疑惑饮用水与统计学家关联之际,立马反应到这是一语双关,最终深谙言外之意、讥讽之辞。 这种利用语义的多样性,在多个场景和语境中进行错位和嫁接,在逻辑意义上其实有偷换概念之嫌,但在语言意义上,这种“错位”以及随之而生的荒谬感,其实就是幽默感的来源。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位感呢?其实是因为语言具有“意向性”(Intentionally):语言从来不是只需要自己理解即可的喃喃自语,而是具有公共性的,语出之“言”,总会指向某种被人理解、被人期待和预设的言外之“意”。像是一般对话中,别人询问“有没有”另一个人的电话号码时,你会自动理解他“想要”电话号码而直接告诉他。倘若有人只是回答“我有”,然后没了下文,那就是单纯的少根筋了。 而幽默呢,就是将这种语言的意向性刻意扭转,反其道而行之,最终造成某种与原本期待不一致、不协调的意外感——这既是康德(Immanuel Kant)、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所说的“不协调论”,也是前文我们所说的“错位”。具体在幽默文本上的应用,有两个思路。 1.拼贴所谓拼贴,就是在开头营造一个完整的语境(语境1),引君入瓮,然后无视、跳脱出当前的语境,拼贴另外一个段落,让人发现其实原来在讲的是另一件事(语境2),从而营造出错位感。比如你可能听过《庄子》中子非鱼的故事:一天,庄子和惠子在桥上看鱼。庄子说“你看这些鱼多开心”。惠子就反驳他,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庄子反击道:“你也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呢?” 原文到这里就结束了,但若在最后帮惠子再多加了一句回复,说“知子莫若父”。一下子就从春秋诸子的哲学论辩(语境1),嫁接到了日常抬杠的伦理哏(语境2)上,让一段不算好懂的古文,变成了一个好笑的段子。最大的原因,就是跳脱出了原来的语境,看似荒腔走板,但喜剧效果十足。又比如在单口喜剧教学中的经典案例:我这辈子只爱过一个女人,从见到她第一眼开始就再也没有减少或停止过对她的爱,至今已经快四十年了(语境1)——但这件事情千万不能让我老婆知道,不然我就死定了(语境2)。 其实早在2015年,中国互联网就盛行过这样的拼贴式幽默。互联网的用户们将唐朝的大诗人元稹写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一句“垂死病中惊坐起”,拼贴到其他诗句当中,让人捧腹大笑:垂死病中惊坐起,夜半钟声到客船。垂死病中惊坐起,想起今天要上班。 这种拼贴之所以能有幽默的效果,就是因为原本的句子足够知名,或是意向性足够明确,自带原始语境,这样只要衔接了任何别的上下文,就会产生强烈的错位感。例如著名的“不如自挂东南枝”“从此君王不早朝”都会有类似的效果。后来,这样的拼贴进一步蔓延,不仅局限于古诗词,而是任何知名的、本身自带原始语境的句子之间,都有拼贴和跳跃的可能,比如: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些人就生在罗马。 另一种常见的拼贴手法,是所谓的“打破第四面墙”。即令戏剧作品中的人物,跳脱出故事的语境,直接跟观众对话,从而制造错位。漫威著名的《死侍》系列就经常使用这种手法。有的时候在竞技辩论赛中,偶尔跳脱出比赛的场域,说一些坦诚的话,也可以有类似的效果。比如,对方在质询环节,给你三个杯子让你选一个,你直觉感觉他之后肯定还有后手,于是直接告诉他,“我不选,总觉得如果选了我就中计了”。这种跳脱的回答,很容易引起观众的笑声。哪怕你最后可能还是得选一个,但至少,这种荒诞感已经冲淡了对方试图营造出来的语境。 2.矛盾当然,拼贴式错位也绝非唯一的引起幽默效果的方法。喜剧大师卓别林(Charlie Chaplin)就认为,喜剧就是把相反的两样东西放在一起,这也可以是另一种错位。像是爱因斯坦应该有着严肃的理论物理学家形象,却会吐舌头,就是预设中相反的东西合并在一起,这也是那张著名的照片容易让看到的人忍俊不禁的原因。 矛盾式错位的好处,是由于“矛盾”这件事情的戏剧张力本身比较强烈,所以不需要营造特别有代入感的语境,就可以产生幽默效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容易出现。 比如早已经流传在中国民间的,王尔德的那句“我年轻时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等到老了才知道,原来是真的!”(When I was young, I used to think that money w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now that I am old, I know it is.)这种看似描述一些不认同的观点,但通过某种内置结构或者直接进行反转表达赞同,也能制造意外感。 又比如,大家熟悉的脱口秀演员黄西的段子:上帝让我成了无神论者。或者,还有调侃种族主义者的:我最讨厌两种人,一种是种族歧视的人,一种是黑人。这些带有调侃和讽刺性质的矛盾,用现今网络的流行语,可以被戏谑为“真相怪”(当然,表现形式上会有微妙的差别),也是矛盾式错位原则的表现。“拼贴”和“矛盾”是最常见的两种思路,但不论表现形式如何变化,其实都属于错位的“亚种”,万变不离其宗。 幽默这东西,不是说明白了原理,就能掌握的。网络上的段子手,也是经过长期刻苦练习的,为此,如果想要掌握幽默,不妨试着续写下面的句子,看看如何将其变得有趣:1.“我最讨厌有些公司招一些混吃等死的员工”,这句话该接什么才有神转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里的东西太难吃了”,根据真香定律,下一句应该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帮“垂死病中惊坐起”接下一句你认为好笑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默是怎样产生的:释放(Relief)如果说“错位”原则是在文本上创作幽默内容的不二法门,那么“释放”原则就是在提醒我们,在试图生产幽默的时候,在情绪上应该做怎样的设计。 ……美国纽约新学院大学哲学系教授西蒙·克里奇利(Simon Critchley)在他的著作《你好,幽默》中指出,“笑话是社会压抑性的表现,研究笑话就可以发现这种压抑性。”类似的理论,最早应该是源自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斯宾塞(Herbert Spencer),他们认为发笑的原因是某种压力的释放,当你感受到某种紧张感和危机感,在确认危机和紧张结束后,你就会因为放松而发笑。 而这个理论在《摩登时代》(Modern Times)——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中得到了印证:卓别林在高压之下拎着螺丝刀,由于跟不上流程引来了工厂老板,这让观众都紧张起来,因为这意味着他将被责骂甚至解雇,结果卓别林精神失常,把所见一切都看作螺丝钉,最后甚至把工厂老板的鼻子拧了——这个动作,把原本的紧张感都一下子释放掉,以一个荒谬但稍微轻松的场景结束了这一情节,观众也因此被逗得大笑不已。 我们不难发现,《摩登时代》在控诉着资本主义对底层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同时,也在讽刺和嘲讽着富人。实际上,这是一体两面的事情,这也注定了讽刺和嘲讽是释放原则下的一个强大有力的武器,像是2016年的英国脱欧时,人们写出了“人生啊,脱欧比脱单简单多了”的讽刺,或者嘲讽特朗普“推特治国”的段子,更别说那些经典的苏联政治笑话了。这些政治段子的幽默效果,正是由于它们都宣泄了人们对政治和社会的不满意,于是让幽默的释放,成为一种朝向上面的攻击,用日本人的话来说就是“下克上”,是一种底层向上层的反动和叛逆。 当然,日常生活中可能没有这么多需要宣泄的情感,所以往往需要“无中生有”。脱口秀演员们就常常在即使观众没有紧张情绪和积攒压力的情况下,通过冒犯嘉宾或者取笑某个事物,制造短暂的紧张感,再笔锋一转解除这种紧张,制造笑点。这其实就有点像朋友之间的挖苦、互损和假装嫌弃,互相逗一下制造紧张感,然后神转折,化紧张为笑话。 ……释放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需要分寸感——因为常常需要先行“冒犯”他人,所以对现场氛围和观众心理的把握要相当精准。为此,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 1.如果你想要挖苦朋友唱歌难听,你要如何幽默地表达出来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你想嘲讽你的同事工作马虎却经常邀功,你要怎么说出来又不让场面尴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朋友说你胖,你怎么幽默地反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样进行幽默表达:优越(Superiority)……柏拉图(Plato)就曾经指出,幽默是对无能者的恶意,喜剧是对弱势者的模仿。霍布斯(Thomas Hobbes)进一步发展这个观点,提出“笑是因为意识到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优越感其实也意味着安全感,能让人发笑的个体,基本意味着相较于自己弱势的个体和不含敌意的个体,自然也就更容易受到其他人的青睐。 所以让你产生优越感的幽默段子逗人发笑的原因,某种程度上也来自优越感带来的安全感。而意识到这一点,你自然会意识到,在试图进行幽默表达时,需要遵照的三个原则:1.永远不要针对观众这一点很好理解。我们会因为一个人在雨天的街道上滑倒而忍俊不禁,但那个滑倒的人肯定不会认为这很好笑。任何试图嘲笑观众、讽刺面前人的段子,最终获得的效果都会是严肃的说教感,而非幽默感。如果在辩论场上,你因为观众或评委没有理解你的观点而讽刺他们,哪怕你说的其实真的很好笑,也不要指望他们能欣赏到这种幽默——当然,更不要指望他们会因此转而投票给你。 2.永远不要嘲笑弱者这一点是经常被人忽略,尤其是当你发现弱者身上总能找到很多值得嘲笑的笑料的时候。为什么呢?按理来说,既然是弱者,那嘲笑他们应该更“优越”、很“安全”不是吗?道理很简单:社会普遍的道德直觉,使得嘲笑弱者这种行为,会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道德负罪感,也就是会缺乏道德上的安全感。因此,你会发现在前面的释放原则的举例中,我们提到的嘲讽对象都是枪击案暴徒、资本主义这些相对比较强势的对象,因为对强者的嘲讽,才会是解气的,而非恶毒的。所以,你不妨尽情拿美女脸上的雀斑,或是学霸一时的失手来调侃,但永远不要用貌寝之人的生理缺陷,或是弱势群体的悲惨遭遇当3.善于自嘲 看完以上两点,你现在大概一下子就能明白“自嘲”在幽默意义上有多大价值。首先,自嘲揭露了自己的弱点,相当于宣称自身比他人要弱小,也就反向地让别人获取了优越感;其次,由于是你自己在嘲笑你自己,所以就算下手再狠,观众也不会因此产生心理负担。……除了直接吐槽自己,自嘲模式其实还有相当多的延伸和变形,比如日文吐槽文化中,常常需要两个人,一个人装傻,另一个人吐槽,才能博得观众的掌声。相声也是如此,一人逗哏,一人捧哏,才能带来一场完美的演出。而这都等于在设定上告诉观众“这个角色就是用来被调侃的”,从而让观众不必有参与人身攻击的负担感,可以放心地笑出来。 试着遵循刚才提到的三个建议,用“优越”原则,完成下面这些场景中的幽默表达。1.假设你的伴侣说自己变胖了,你怎么通过自嘲让他重现笑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你求人办事被当众拒绝之后,应该怎样自嘲,缓解尴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尝试自己写一个能让人获得优越感的幽默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样进行幽默表达:表演(Performance)你一定有过这种经验,那就是有时候生活中遇到一些非常好笑的事,你兴冲冲地讲给其他人听,结果呢,对方最多善意地稍微应和一下,好像并不怎么能体会你的心情。甚至你自己讲着讲着,都会觉得,咦,怎么好像没那个时候感觉那么有意思了?这里的问题,通常是出在视角上。因为你在经历这件好笑的事的时候,是第一人称视角,自然感受强烈、尽收眼底;可是别人听你复述,却是第三人称视角,这就隔了一层,很难感同身受。这个时候,就需要你用更直接的表达方式,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演出来。 在《奇葩说》第五季中,有一道辩题是“结婚前想让伴侣在他的房本上加上我的名字,我有没有错?”正方,也就是认为“我错了”的这方,有一个观点,大致是说婚姻、爱情是神圣而浪漫的,你斤斤计较,就丑了,就不体面了。看过本书前面内容的你,大概率会同意:逻辑上,这个观点没什么出奇之处,但是节目中,这个观点却产生了异常爆炸的戏剧效果。 为什么呢?因为辩手臧鸿飞把这个观点背后的情景完整演了出来。“按你们这个立场,婚前要房没毛病,那咱们为什么不把结婚誓词改了?‘无论你疾病健康,房子我要一半’?像话吗!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幽默原则,例如“错位”和“释放”,有一个局限性,那就是它在文本上虽然是成立的,但大家通过你的语言来理解那些语境的时候,往往会“隔”了一层。因此,如果想保证幽默内容的表达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表演直接还原你想描述的状况。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阿尔伯特·梅拉比安(Albert Mehrabian)在1971年的研究证明,在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有5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传达的,如手势、表情、外表、装扮、肢体语言、仪态等;有38%的信息是通过听觉传达,如说话的语调、声音的抑扬顿挫等;剩下只有7%来自纯粹的语言表达。 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尽可能100%地发挥出幽默内容的效果,可以试着尽量少些复杂的描述,而是直接演出来。……当然,你我都不是表演专业的演员。那么在表达中,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增加我们的“表演感”,使之不那么“隔”?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个最简单实用的原则,那就是:用直接取代间接。 如果你感觉你说出来的话,总是无法做到幽默,那么抛开内容不谈,恐怕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你习惯了间接的表述方式——你都没把自己当成局中人,自然只能隔靴搔痒。比如,美国总统肯尼迪当年的那句呼告式的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一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可谓掷地有声,但如果你换成第三人称的间接表述,“有的人总想着国家为自己做点什么,却不想想自己为国家做过什么,你觉得这合理吗”,其中的情绪、感染力弱了何止一点。 说到底,要制造幽默的戏剧张力,你需要养成直接而非间接的表达习惯,把语境、场景都还原为你的表演,这样一来,他人才更容易入戏。 你能否试着将下面的观点的表述,转化为某一个语境中的直接表达?1.人不为己,天诛地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社会中每个人都能以一个较高的道德水准要求自己,社会的运行成本会降低许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理不在声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同上一节我们介绍过的制造感动的方法,设计幽默段落技巧的应用,也需要大量的练习,以及场景、时机的配合。另一方面,以幽默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并幽默地表达出来,也绝不仅仅是技巧,而是一种心境的修炼和选择。而通过逆向工程,了解幽默本身对人是怎样起作用的并试着努力掌握之,就算最后不能使你我成为一个幽默的人,但至少也会是一个更加“懂幽默”的人。· 思辨行动 ·如果你已经完成了上面的阅读和练习,不妨用下面这道辩题,来检证一下自己的所得。辩题:找伴侣应该找比自己年长的/年轻的显然,这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经的题目,但既然本章的主题是幽默,它倒也正合适。请试着为上面这道辩题的任意一个持方立论,并将你想到的论点改写为更幽默的版本。立论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默版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样把道理讲深刻?——打造你的专属金句】 “金句是怎样炼成的”什么叫深刻?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名言警句,让我们觉得直击心底,仿佛这一句话把一切事情都解释了。在辩论场上,很多辩手都有过那种因为说出了一句金玉之言,而获得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的经历。…… 事实上,《奇葩说》作为一档现象级的网络综艺节目,在早期之所以能走红,也是由于它集中产出了不少具有传播度的“金句”。这些蕴大义于微言的深刻句子,如同流星划过夜空,在看到听到的人心里留下永不磨灭的痕迹。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在人际交往、工作生活中能偶尔飙出一句恰到好处、在周围人心中绕梁三日的金句,当然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即使做不到,了解并尝试一下如何能在思考问题、表达观点的时候,更深刻一点点,也是一项有意义的训练。 当然,真的要拥有深刻的思想,进而淬炼出华彩的金句,自然缺不了知识的积累和人生的阅历,有时候甚至还需要情境的配合。但同时,也确实有一些可以被逆向工程的法门。这也是本节里我们要来聊一聊的内容。 ▼核心观念:它“不是什么”怎样把道理讲深刻?如何打造你个人的专属金句?关于这个问题,今天我想和你分享的一个关键的观念就是,要把道理讲深刻,讲通透,讲出独特的味道,重点不在于强调它“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你要讲清楚它“不是什么”。……所谓道理想得深、讲得深,就是能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而这种把握,在缺乏比较的情况下很难被凸显,因此如果我们想把一个道理讲得深邃通透,最好在细节处、在极端情况下与相似的东西进行不断地对比。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当一个道德的人要怎样做。但是在电车难题、牧羊人难题这样的道德困境中,当你的选择在某些时候不同于他人的时候,才能更深刻地展现出你的道德观念。 这也是俗语说“真理越辩越明”的原因,通过不断地制造相似,然后加以分辨和区别,我们才得以进行更深的论述。 而很多人之所以讲东西讲不深,就是因为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如何如何,却没注意到,真正能让大家听明白你想讲的道理的本质的,是它与其他相似的观点的那一点微妙的差异。 所以我说,要把道理讲深刻,重点不在于强调它“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你要有意识地去讲清楚它“不是什么”。 “不是什么,而是什么”。这不仅是一个在表达时可以套用的句式,更是你在组织自己的论述时,可以拿来用的一种思考方式。 ▼操作步骤:排除法与二分法明白了把道理讲深刻、产生金句的核心观念,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具体而言,我们该怎么做呢? 通常,可以有两条路线。1.性质上的排除法意思是通过不断排除相近的选项,来彰显某一个观点的深层次内涵。……在实际训练中,你可以试着用近义词,或功能相似的概念,来进行比较和取舍,以训练自己深入阐述事物本质的能力,例如安全和束缚、温柔和软弱、勇气和鲁莽,等等。2.程度上的二分法这个方法的意思是,通过不断营造极端情况,来对某一个观点做精确的定位。比如,什么是勇敢?鲁迅先生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但若想讲得更深,你就得划定更清晰的边界条件。例如,要把勇气和鲁莽分开,你就得说清楚,当对方强到什么地步的时候,即使是勇者,也不会选择迎面而上;要将有勇有谋和优柔寡断分开,你又得讲明白,当情况触犯你的底线到什么程度,即使现实条件再不利,你也不会再无动于衷。正是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的一分为二,才在深层次区分开了普通人的勇敢、邱少云的勇敢、超人的勇敢,等等。 而当你能根据设立不同的情景,越发逼近那个微妙精准的界线,你也就能把道理讲得越透彻。 当然,以上两点都是具体而微的思考表达方法论,但核心依然是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那个观念:要把道理讲深刻,重点不在于强调它“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你要讲清楚它“不是什么”。如果你是《奇葩说》的粉丝,回想一下那些曾经惊艳过你的金句,你会发现它们大都脱不开这个范式。无论是马薇薇的“水可以熄灭火,但不能改变火”“一个是对的,一个是错的,那不叫选择,只有当两个选项都是错的,我们要选更能背负哪种错误所带来的代价,这才是选择”,还是蔡康永在马东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的伤害过我们的人”之后接的那句“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概莫能外。说到底,对深刻的追求是人类对真理的迫近。但由于智识有限,我们永远无法一击即中,弄清楚一件事情究竟“是什么”,因此只能努力不断排除错误答案,发现它“不是什么”。而每当你又发现了一次它“不是什么”,也就自然在观点上更深了一层。这一点,与我们在第一章第三节聊到的“反例思维”,其实异曲同工。 当然,一句金句的产生和走红,还有赖于讲者语言的凝练、现场氛围的烘托以及当下语境的配合。但懂得了其内在的机理,你就已经具备了生产金句的底层能力。 循此以往,举凡有所思,即使最终没能说出深刻的警句,那也值得恭喜你自己,拥有了稍微深刻一点的人生。· 思辨行动 ·考虑到金句的不可多得,这大概是本书最难的一次练习。 辩题:当代社会更需要冷头脑/热心肠这道辩题被黄执中称为“众题之母”,意思是许多辩题本质上探讨的,其实都是这个问题。而越是在这种宏大的价值观对撞中,越是有可能爆发出金句。请你试着遵照本节的建议,站在任意立场写出一句你认为足以被称之为金句的观点,并阐述一下你这么认为的原因。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载《深度说服:超级辩手的四堂思辨表达课》,梁秋阳主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10月第一版,本文作者刘京京,P179-276。整理: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法制支队(直属分局)“不念,不往”“诗心竹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