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乐观的家长,才能培养出乐观的孩子

父母面对困难时的方式方法,就是孩子现学现卖的基础。父母乐观豁达,孩子自然乐观开朗;父母斤斤计较,孩子也难免只顾蝇头小利步步为营。

另外,父母若是把自己的情绪动辄就宣泄在孩子身上,也会特别打击孩子的自信和乐观。因为孩子会误以为是自己的错误,却不知道自己错到哪里了,只好对自己全盘否定。长期处在悲观和自我否定中的孩子,怎么可能乐观开朗?

——访马丁·塞利格曼教授

记者:孙云晓 孟娜

马丁·塞利格曼,美国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于1998年创立积极心理学,研究如何生活得快乐、成功、有意义。

在很长时间里,心理学都是从抑郁等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世界并力求改造矫正,而塞利格曼教授提出心理学除了关注心理疾病,更应该关注正常人的心理健康。他力求从积极心理角度,使用精确的测量和各种正向的方法提升个人幸福感,并且将这种理论及方法延展到了家庭教育领域,为广大的家长和儿童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行动指南。2012年11月,塞利格曼教授来到北京讲学,我们有幸采访了他,并结合其著作要点,整理出如下访谈记。

01

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是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和悲观的来源之一

少年儿童研究:塞利格曼教授您好。“习得性无助”的研究开拓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您能简略为我们概括一下理论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吗?

马丁·塞利格曼:1967年,我们在研究动物时发现,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惊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可能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比如孩子会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等等。

少年儿童研究:孩子同样会存在那么多的失败体验,产生习得性无助吗?

马丁·塞利格曼: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弟弟想要模仿姐姐搭积木,但是姐姐的动作太快了,弟弟赶不上她。每一次将积木推倒的过程都会让这个男孩生气,爸爸看到他很沮丧,就试图安慰他。爸爸这样说的:“你做得真好,我觉得你做得太棒了,我喜欢你做的东西,我觉得你是最好的火箭制造家。”但是儿子说:“才不是,我做得很差,我是个笨蛋,从来就没有做对过一件事”。爸爸说:“这不是真的,只要你拿定注意,什么事都能做成。让我帮你做吧,我会帮你做一个能够飞到月球的火箭,它会是世界上最快的火箭,而且它是属于你的。”儿子说:“好吧,帮我做一个,我做的从来都不会成功。”

这位爸爸十分疼爱孩子,而实际上,他在整个过程中犯下了三个错误。第一,爸爸说的每件事几乎都不是真的;第二,为了让孩子高兴,他主动帮孩子做了一个现阶段他没能力完成的东西。爸爸传达的信息是:当事情发展到不是你所想要的状况时,你就放弃让别人来解救你。为了建立儿子的自信,爸爸反倒教他无助。第三,也是最严重的错误:这位爸爸没有对儿子解释失败的原因提出反证。我们可以看到,儿子从最糟糕的方面来看待挫折,他不仅坚信这种悲观的原因,并且用消极的方式应对。而爸爸没有意识到这种悲观对于孩子的伤害。

少年儿童研究:也就是说,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是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产生悲观的重要来源?

马丁·塞利格曼:部分是这样的。从本质上说悲观是一种心灵防护方式,这种方式具有巨大而毁灭性的后果,包括情绪沮丧、退缩、较低的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体。经过研究,可以更精确地说,悲观的来源主要有四个: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老师或教练那里得来的悲观性的批评、征服和无助的经验。我们都不希望孩子悲观,希望孩子拥有较好的自尊,但是父母经常会混淆一些事实,比如对于自尊的理解。

在与抑郁的成人和儿童一同工作时,我发现抑郁的人有四种问题:行为上被动犹豫且无助;感情上忧愁悲哀;生理上常有饮食睡眠困扰;认知上觉得生活无意义,自己无价值。这些结果同样可以为普通父母提供借鉴,如果孩子觉得忧伤,那属于自尊中的感觉层面,但是孩子觉得自己无价值,那么就反应出他与现实世界交往存在的困难。而我们需要的不是鼓励儿童“感觉满意”,而是教导他们“表现满意”,即不要着重缓解情绪,因为刻意缓和心情沮丧,会使得孩子更难感觉满意,帮助孩子逃脱失败的感觉会让孩子更难得到征服感,鼓励廉价的成功,会付出昂贵的代价。父母要做的,是告诉孩子怎样做才能走出无助的情绪,找到快乐。

02

ABC乐观教养模式帮助孩子找回乐观的自己

少年儿童研究:关于如何教孩子习得乐观,您有具体的指导意见吗?

马丁·塞利格曼:关于乐观,认知治疗与宾州预防计划均有四项乐观的基本技能。第一个是在你感觉最难过的时候,要尝试指认出闪过脑海里的那些想法,这些想法虽然不太能被感知到,但会严重影响你的情绪与行为。这项技能被称为“捕捉思维”。第二个技能是对这些思维进行“评估”,也就是说,要明白自己所说的话产生的想法未必是正确的,并且要搜集证据来证明。第三个技能是在坏事件发生时找出“更正确的解释”,来挑战自己的自动思维。这就需要对自己的解释风格进行修正。第四个技能是化解灾难性的思维。要正确评估最害怕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以便可以有精力来修正问题,而不是处于不真实的恐惧幻想中。家长要拥有乐观的认知技能,并且将这些技能融入自己的思维方式中,再传达给孩子。


少年儿童研究:让孩子捕捉自己的自动思维似乎有比较大的困难。有的孩子会认为跟自己说话是很奇怪的事情,为什么要关注跟自己说话的内容呢?

马丁·塞利格曼: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内在对话,对他们认识不合理信念有很大帮助。并且最重要的一点,家长要指出“对自己讲话”是完全正常的,并且是每个人都有的行为,并且这有可能说出了自己真正的需要,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这一点。

在孩子觉察了自己的内在对话后,可以做这样的练习,如让孩子想一件不好的事情,让孩子想象一些可能发生的状况,并让他假设每件事都发生在他的身上,然后请他将可能对自己所说的话大声说出来。比如:“你在上学的途中,注意到有一群小孩,对你指指点点。你心里想:___________”这样孩子会把自己的说话内容写成一个清单,他就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感觉并非无中生有,也不是由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所决定,而是在事后对自己所说的话才使他有了某种心情。他如果觉得生气、悲哀或是害怕,是因为某种思维触发了感觉,一旦他能够找到那个思维,他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感觉。

少年儿童研究: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做?

马丁·塞利格曼:艾伯特·埃利斯与阿伦·贝克共同建立了认知治疗,发展了“ABC模式”,这个模式同样可以应用到儿童的乐观习得中,让他们学会建构乐观的自己。其中,A (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件,不好的事是任何负面的事件,比如假期不愉快,与同学吵架等;C(Consenquence)——代表负面事件的后果 (负面的感受、行为),时常看起来好像不愉快的时间立即且自动产生后果;但是埃利斯认为B(Belief)——代表负面事件发生时内心自动化的悲观想法、解释,才会引发某种特殊的后果。所以习得乐观的第一个步骤是找出ABC 之间的联系,捕捉自己的信念。最有效的方法是写ABC日记。

ABC日记分为三栏:第一栏必须尽量将不好的事描述详尽,记下人物、时间和地点,但不要写原因,这一栏的功能不是评估;第二栏要写想法,记录自己对不好的事情是如何解释的,比如“他认为我很幼稚”“事情总是不会成功”等等,并且利用百分制计分,以0分表示对看法一点都不信,100分表示完全相信;第三栏写后果,这里要写下事后的感觉,或者是对这件事经历过的每一种感觉,同样百分制计分,分数越高表示感觉越强烈。写下后要检查确定每一种感觉和行为能与你对自己行为所持有的想法有关,并且指出触发这些情绪的特殊信念。

对于孩子可以使用相对简化的方法,举个例子,我们可以使用口语的方法来让孩子举例。

不好的事: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请了班上很多小朋友来玩。吃完蛋糕后,有一些朋友就开始偷偷地小声讲话,并且不肯告诉我他们在讲些什么。

想法:他们这些笨蛋。这是我的生日,他们还在小声说我坏话,我真希望没有请他们来。

后果:我对他们十分生气并且问妈妈我可不可以叫他们回家。

那么可以根据这个例子向你的孩子提问:例子中的男孩为什么会生气?如果他想那些孩子说悄悄话是因为他们有件惊喜礼物给他,那个男孩会怎么想?等等。当孩子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且认识到其中的不同和联接,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

03

让孩子拥有正确的解释风格,并且学会精准反驳不合理信念

少年儿童研究:上面提到的过程很具体,其目的是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和解释自己的一些不合理观念对吗?

马丁·塞利格曼:是的。更确切地说,是要教会孩子解释的风格。如果认为教孩子说“这不是我的错,我没有做这件事”就可以帮他们更好过日子,那就错了。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风格,但是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类:永久性——事情的起因会继续下去;暂时性:起因是可改变的或者是过渡性的;普遍的——起因会影响很多情况;特殊的——起因只会影响特定情况;个人的:起因就是我;非个人的:起因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当我们相信旅行?失败是由于自身的愚蠢所造成的时候,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这是人格化的、永久的和消极的解释。这其中最重要的层面是对于永久性的解释。要告诉孩子不是事情发生了就一成不变,我们可以通过行动来改变状况。


少年儿童研究:在这之后我们应该继续怎样做?怎样来纠正这些不合理信念及解释呢?

马丁·塞利格曼:我们要教孩子学会反驳悲观。首先要搜集证据强迫自己考虑两方面的可能性,减轻认知偏差。第二是做出选择,看看是不是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是不是大家只是在轻松地开玩笑而不是攻击我?第三是化解灾难,即正确地评估影响。比如很多悲观者爱想:“万一……”,当这么想的时候,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1.无论发生的几率多小,什么是可能会发生的最糟糕的情况?2.问自己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有什么方法可改善?3.可能发生的事中最好的是什么情况?一旦得出三个结果,我们就可以教孩子进行第四步,即将精力投入在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上,解决它就好了。

04

学习冲突也是消解悲观的必需

少年儿童研究:在生活中,除了来自我们自身的困惑,我们是难以完全避免与他人间的冲突的,尤其是父母间可能会当着孩子产生冲突,这也会造成孩子的悲观吧?

马丁·塞利格曼:是的。过多冲突,或是过于毁灭性的冲突对孩子是不利的。研究显示,成人甚至以非语言的方式,彼此不同意看某一节目也会让幼儿感到不快乐。但是冲突经验是学习如何处理冲突所必要的,也就是说,冲突也是需要学习的。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又可以让孩子在这里体会成长,去除悲观。


少年儿童研究:那应该怎样处理这些冲突呢?

马丁·塞利格曼:在研究中我们总结了一些家长应该遵守的指南,可以供家长们使用。

不要在孩子面前使用暴力,包括摔东西或是用力地大声关门,这样的举动会使孩子很害怕。

不要在孩子的面前以永久性和普遍性的方式批评你的配偶。例如:“你爸爸这一辈子都会不值一文钱”,“你妈妈是个自私的女巫”。

不要对你的配偶持“不理睬政策”而以为孩子不会注意到,孩子会感觉到这种不和谐,就像能听到大声互骂一样。

不要强迫孩子在父母之间做出选择喜欢谁。

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除非你打算在争吵中结束争吵。

用正面的字眼表达你的心情,用坚定自信的方式而不要用侵略性的方式来表达。

尽量控制气愤,放慢脚步,花些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

在孩子面前解决冲突并且和好,这样会使孩子了解冲突是爱情中自然的部分,并且是可以解决的。

如果在孩子面前批评配偶,请用批评特殊行为的言语而不滥用总括性、个人性的言语。例如:“当你爸爸工作很忙时,他就会这样发脾气”,“当你妈妈花这么多时间时?,我就会生气”。

不要将孩子扯进某些话题。与配偶约好,你们争吵时,有些争吵内容不要让孩子知道。

来源:家庭教育义工 孩子的成长   编辑:成都夏虎律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