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为何把春节看作是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在春节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阖家团圆、访亲探友、拜神祈福。

为了春节一家人能够团圆,几亿人踏上春运的火车。为什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从本质上是一场人间欢聚的盛大庆典。只有在物质文化条件富足的时代,才能真正让春节回归本位。

春节是人对神的祭祀与祈福。这种神是大自然,是天地图腾。当整个中国鞭炮齐鸣,在旧岁与新年、苍天与大地之间,营造出属于每一个家庭的灿烂辉煌时刻,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上天的眷顾与赐福。

春节是人与先祖的温情对话。逝者从未来离开人间,只要我们怀念他们。在富有神性的节日中,逝者与生者共通共在。那坟前的焰火与祭品,在袅袅青烟之中,沟通了人间与鬼神、过去与现在,生者在先祖那里获得走向未来的安慰和护佑。

春节是人间亲朋的欢聚。人开拓的世界越大,越会感到孤独。一旦放假,人就是亲朋关系的综合体。在春节的清闲中,深入地与亲朋互动,在世上形成更加紧密的精神聚合体。至于饮食,可以是大鱼大肉,也可以简单餐食,甚至是清淡茶点,关键是见面真诚交流。

春节是人随天地的自我更新。新年的钟声,轰鸣的炮仗,把被动的时间流逝,转换成人自主的告别。曾经的遗憾甚至伤痛,都留在了旧岁。在乍暖还寒的春节,为生活的希望干杯,春风百花终将到来。

春节是辞旧迎新、生生不息,个人、家庭、人群和国家一起,迎接大自然新的造化,获得自强不息的启发和动力,为人生立下意义和根基。

春节是中国人年度生活中的盛大节日,也是中国人休憩与再度丰盈的情感驿站。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们通过种种年节习俗仪式,为中国人开辟值得期待的美好未来。

《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由于一年分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谷物的多寡意味着年景的好坏,因此,“过年”旨在祈盼、庆祝五谷丰登粮满仓。明代起,过年的欢庆活动一般要到正月十五之后才结束。

民俗专家指出,将农历正月初一作为过年之日,称之为“春节”,并且放假,是辛亥革命以后1914年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改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起源久远,它在伴随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程中,经过持久地交流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汉族与诸多少数民族都共享春节文化,满族、蒙古族、藏族、回族、壮族、土家族、彝族、畲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几十个民族都过春节。

当然因为地方物产与生活习惯的差异,各少数民族的春节有着自己的风土特色。比如武陵山区的土家族过赶年,他们在大年三十之前,就吃年饭,起源于当年抗击倭寇,为国出征的历史纪念。瑶族春节习俗,如同汉族一样重视辞旧迎新,如龙华的花蓝瑶,年三十要沐浴祭祖,大年初一早晨,老人起床开大门,首先向吉利方向烧香叩拜,然后行四方之礼,鸣炮告四方神灵,然后家中其他成员方可出门。首次出门都得鸣炮。花蓝瑶人认为除夕夜祖宗回家团聚,大年初一一早就要离开,所以,儿孙需要鸣炮送行。春节还是瑶族青年集体舞蹈欢乐的日子,初一至十五期间,青年男女身着盛装,歌舞娱乐。

布依族,春节早上要抢新水,谁先挑了新水,谁就得新年好兆头。景颇族春节初一到初五,青年人身着盛装,背着装有酒肉菜米的竹篓,到公房欢度佳节,白天进行秋千、射箭比赛,夜晚则跳象脚鼓舞。仫佬族春节做糯米糍粑


供祖先,初一早上汲新水,当天吃水圆,不吃荤。侗族春节守岁要吃“年更饭”(稀粥),表示新的一年犁田有水,泥巴不硬,粮食丰收。裕固族春节要祭祖守岁,互送礼物,表示祝福。春节期间,是各族人民家庭伦理关系与邻里社会关系增强的重要时间,同时是人们与自然沟通与先人保持精神情感联系的重要时机。
作家三皮皮曾在《年味变淡是从我们变得随便开始的》一文中写道:

“新衣服早早就穿上身,不再延迟满足留到年初一;

年夜饭越来越丰盛,也越来越吃不出不同;

春节晚会还是年年都播,但已沦落成我们刷手机的背景音;

没有小孩会熬一整夜守岁,人们年初一起床的时间是越来越晚;

我不再是需要磕头的年纪,而接受跪拜的老人也已不在人世……”


在这个疾速发展风云变幻来的时代,短短几十年,我们已丢失了太多的传统文明。
那些优秀的,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而不是淡忘。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不再把“春节”当成过年,这个中国人最高的全民仪式,也就彻底消失了。
别让春节在我们手中丢掉,成为一个长假而已。传承有年味的文化,不是什么封建,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
来源:家庭教育义工 孩子的成长   编辑:成都夏虎律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