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设计美学》:弘扬传统文化,学悟工匠之美,树立文化自信

1.
课程简介 


《设计美学》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设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不仅适用于工业设计专业,其他几乎所有设计类专业都要运用这门课所教授的理念和知识来指导学生今后的专业设计学习和设计品位与理念的提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比较广泛和深入地了解有关传统美学与当今设计领域相结合而发展出的美学分支理论和概念,与工业设计史课程一起构成工业设计专业的“史”和“论”,因此是一门有一定理论深度和较大知识涵盖面的设计理论课程,同时也是设计专业学生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与补充人文社科知识面的重要辅助性课程。其从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科学技术、功能与材料等各个角度,了解美学理论与工业设计的本质意义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课程思政的知识点,将文化自信、爱国情怀投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为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作用,根据课程的知识点,有意识地加入当代中国制造业设计业的案例加以分析,以凸显大国制造的科技水平以及具有中国当代科技研发特色的设计趋向,以此为学生群体树立民族科技自信心,以国家科技制造领域的未来发展为契机,使得学生群体更好地以本国的科技特色为基础,进一步思考设计形式在国家宏观层面的应用与发展等等议题。



2.
课程思政教学特色与创新 


《设计美学》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涉猎的知识点比较宽,几乎每一个课程单元都会涉及到我国古代各种优秀的传统设计形式,几乎囊括了传统器物、建筑、服装、各种工具及交通设施等领域的设计,这种课程知识点的设置充分提供了课程思政的拓展空间,可以由古鉴今,在民族文化以及特有的文脉等基础层面中,为学生群体开展传统文化的系统性涉猎,有效扭转了工科生“只重视具体技术形式,容易忽略国家民族文化对科技走向及实践发展的影响这一潜在因素”的思维性偏差,通过课程对优秀设计文化的讲解,在古代科技、设计、施工方法、以及材料的民族地域性选择特征等不同层面,为学生群体提供了众多的考查方向,使得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中物质科技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正确认知,极大地树立了其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建立起以中国审美为基础的当代设计美学新思路新价值,而且还为其将来从事设计工作在思想层面预留出了有效的文脉承接思路,为整体性增强我国的民族化设计、区域社会特色性设计、民族设计形式在国际领域中的认知等等宏观性国家设计发展动力,提供了有效的思政基础。




3.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案例1:以形式构成中的中国因素引带出中国思想史中的美学因素。


在产品形式的营造过程中,每个国家在其设计发展的中后期都会有意识地利用其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有力因素,进行民族性设计的尝试,在现今阶段,我国国力飞速提升时期,大国制造也应该将优秀的传统因素注入到设计的表现之中,具体至设计美学中的营造点,应该突出我国美学中“意境”这一最高的范畴之营造,意境是中国美学的特殊范畴,《易传》中即有“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可见对于形式感的认知,我国先民早已将其民族化特殊的象思维纯化到了一定的高度,形式与意境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产品造型中的意境营造与产品所处环境背景有关,这也符合了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美学思想。


《易传》中有“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象思维观点



案例2:中国设计历史中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因地缘等客观因素,养成了勤劳实干的民族精神,认真务实与实事求是、以及乐天知命的哲学美学思想被贯彻到了上至思想领域,下至器物制造领域等各个层面的生活之中。从当代产品设计的功能性观点而言,产品的实用、认知、审美三分了其整体功能的各个层面,而这种功能结构的组成早在传统时期的中国制造行业之中,即存在着一定的设计基因。古代设计中,建筑斗拱、梁柱金缸、甲胄鳞片、服装官帽等等器物层面的设计形式,都兼顾了实用与审美的功能,甚至包括了认知功能,说明中华民族的设计感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实际应用,也在实事求是的价值基础上完成了民族性的审美升华。




案例3:中华民族民族特性在设计中的体现


中华民族自古从事农业生产,其民族特性就是从实事求是的实践劳动中发展而来的一种对于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辩证唯物论思想占主导因素的文化特点,因而,与其他文化比较,中华民族的文化中自古即有实践出真知的价值观,从气候、地理两个最为与农业相关的客观因素出发,我国文化孕育出了朴素的辩证唯物论思想,在《易经》等传统文本中即可体现出这一民族基层思想对整体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以至于历史观、科技观、审美观、直至医学、美术、设计等等诸多领域,基本上都会上溯到我国民族性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这也符合了马克思哲学中对于文化形成的看法:人的生产劳动不仅是对象性活动,也是对象化过程,是自然成为了人化的自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化即为文化,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而我国从始至终,从农业时代到当今的工业化强国阶段,都将这种实践的精神注入到民族发展的历史之中,而以此发展出的文化才具有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特点,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4.
课堂实际教学效果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了同学们的设计素养与文化底蕴,同时建立起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自信,在之后的其他设计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中,同学们会自发地将这种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之心运用到自身的专业设计实践之中,不断地在实践中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






编辑:王静

审校:李瑞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