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工程流体力学》:引导科学思维,倡导科学伦理,培养爱国情怀

1.
课程简介  


流体力学的研究对象是流体平衡及其运动规律,工程流体力学则着重于这些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体现与运用,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阶段主要学科基础课之一,本课是后续各门专业课程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流体力学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应用广泛,本课程任务就是为从事这些工程技术工作提供必要的流体力学理论支撑,使学生掌握流体平衡及运动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培养有关流体问题的分析方法和创新思维,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基础。本课程包括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流体管内流动与管路计算、绕物体流动、流动相似原理等基本理论内容。本课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把知识传授与科学精神、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等价值引领无缝融入教学中,使学生达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专业技术类课程思政的的要义在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价值引领的过程可分解为四个方面:科学思维方法训练、科学伦理教育、工程伦理教育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结合课程内容和性质,笔者为本课的课程思政提炼了以下几方面元素:


1.“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训练


工程流体力学是以流体为研究对象的严谨学科,基于此,在多处教学设计中伴随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不同于一般固体力学,流体性质极大差异于固体。例如固体力学中的力与形变及运动之间有着严格对应关系,而流体则不然,常言道“水无常形”,这就要求学生从全新角度理解之。


例如,以“水无常形”的生活常识出发,通过对比流体与固体各自受力表现的差异,一方面完成关于流体性质的内容学习,引导大家在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流体运动形态中把握粘性本质,润物无声地导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想,达成科学思维方法训练。由此培养学生在观察社会、历练人生的过程中,善于抽丝剥茧,把握本质,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思维习惯。



2.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


在许多理论内容的学习进程中,不可避免要简要回顾理论出处。也因为“水无常形”,这就导致流体力学的许多问题还不能有严格的理论解析,只能通过细致入微的实验获取答案,例如,在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章节中,通过教学内容推进,与大家共同领略历代流体力学先贤们为了点滴进展而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



3.展开科学伦理教育


德国学者普朗特是现代流体力学一代宗师,在边界层章节的课程设计中,一方面介绍他为现代流体力学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另一方面也展示他作为科学大师,屈从于纳粹政权,客观上助长了纳粹危害世界的行为。与此对应的是他的学生陆士嘉教授,受新中国感召,凭着一腔爱国情怀学成归国,为开创新中国流体力学科研教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4.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与担当意识


吴仲华是新中国工程热物理的开拓者,在世界动力工程界也以其独创的吴氏三元流理论享有盛誉。在流体力学绪论章节的教学设计中,展示吴仲华先生为了新中国动力工程和航空事业,历经磨难、矢志不渝、初心不改的爱国情怀,以及不等不靠,开拓进取的担当意识,领略一代科学大师的风范。



3.

课程思政教学特色与创新  



首先,根据过控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精修教学大纲,反复梳理挖掘,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摆正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位置,避免面面俱到、牵强附会,恰当选取思政要素和角度,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出,获取实效。


其次,具体教学设计中恰当体现结合点。课程思政是一个全新主题,专业技术课属性也不同于典型的思想政治课程。既要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又要导入课程思政,这就要力避“两张皮”的问题,要想达成入脑入心的良好效果,应隐性体现。在教学进程中不露痕迹地展开思政,力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再次,根据时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趋势,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通过在线平台,课程讨论群等布置拓展学习题目增加学生参与度,促进学生线上课前完成外围背景知识的学习了解。课上则着重于在内容进展过程中引燃课程思政的共鸣点,以求最佳效果。



4.

结语  



无论宏观还是微观层面,课程思政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归根到底,教师是第一责任人。要想取得实效,首先需要我们基层教师提高认识和修养,切实成为“主力军”、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专业课程与主渠道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编辑:王静

审校:李瑞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