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供配电技术》:融合工程案例,弘扬电力成就,激发民族自豪
《供配电技术》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现采用雨课堂辅助授课方式,将“西电东输”、特高压走廊等重大工程融入思政元素,结合“全球能源互联网”、“分布式电网”等行业热点,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思考自己身处这场时代洪流中所应努力的方向和该体现的人生价值。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课程主讲人为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游国栋老师。
本课程依托“大电气”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教学模式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科普视频技术,以及动漫技术,以服务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创新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团队主要科研方向为新能源开发与利用,领域涉及风光发电并网容错控制、储能预测与智能控制等,近5年主持1项国家级、6项省部级项目,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2020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一)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
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以思政育人为目标,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引领作用。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工业与民用电力用户的供电原理,重点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工程案例等,培养学生掌握变配电系统运行维护和检修试验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安全用电、计划用电和节约用电的基本知识以及供配电技术管理的初步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职业道德观念,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具有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知识的劳动者和高级技术专门人才。
(二)创新理念及思路
1.结合工程案例,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有机统一,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要素,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
2.借鉴人工智能技术、科普视频技术以及动漫技术,结合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创新性改革。
四、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一)引入我国重大电力工程案例
在讲授课程中,引入与本课程相关的重大电力工程,特别是国内的伟大电力工程,如三峡工程、“西电东输”战略工程等,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采用多种手段改变过去单一讲授专业知识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播放一些短视频来说明电力电气发展进步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从而做到了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相得益彰。
(二)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担当精神
《供配电技术》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一旦发生事故,损失将难以估计,后果将不堪设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优良的职业操守。通过口头讲解、幻灯片及小视频等方式重现重大电力电气事故和电气火灾,应用这些事故的惨痛教训,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工匠精神”。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上升到国家、社会和家庭层面,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电力电气工程师在技术、品质、安全、健康、经济、生态和工程伦理的权衡中兼顾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培育学生具备优良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编辑:王静
审校:李瑞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