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发动机原理》:了解汽车工业历史,深化技术革新步伐,培育行业骨干人才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为高校“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层面。“课程思政指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堂”。
一
教学设计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
1.我国内燃机工业发展史
汽油机 柴油机
在“发动机原理”专业课教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实现传授知识与育人同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国家内燃机创业发展史,以增强学生对祖国的归属感。例如,在课程的绪论中介绍我国内燃机工业的百年发展简史,从内燃机工业初创期,到工业体系形成期,再到飞速发展期,发展到现在多元化、现代化,甚至出口欧美国家。内燃机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在国家层面的力量和世界历史舞台中的地位。结合课程的相关知识点,插叙本行业的专家、科技工作者、技术人员在推动我国内燃机自主研发技术和制造生产能力上做出的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等事例。例如中国工程院郭孔辉院士,作为中国汽车轮胎力学的奠基人,放弃千万身家,投身一汽的建设与研发,伴随了中国汽车工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为当代祖国科研人才提供了一个永恒的标杆。这些国家内燃机行业发展和行业领军人物的例子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更可以在专业课课堂上弘扬红色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思想道德上的提高,让这种“隐式教育”如春风化雨般在学生心中扎根。
2.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发动机原理作为一个发展的学科,发动机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断促进其发展,学生应持续关注国家汽车发展的宏观环境、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如“国六”标准的施行,新能源汽车的兴起等。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关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以把握本行业的发展方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也能更好地把握。学生须客观认识我国发动机技术的现状,认识到国内自有技术产权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鼓励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融合,将个人的事业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立志为祖国的汽车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进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让理想信念、人生价值、“中国梦”、中国精神等思想的传播在专业课中得到进一步具体和深化。
二
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自身品德、言行、学识、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到“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从而获得学生的认同,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充分准备每一堂课。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平台等辅助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积极性,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实现课堂讲解深入浅出,引导学生走向科学之路,在科研中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让自由思想之花遍地开放。
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让思想教育有的放矢。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有一定认识,却不够成熟。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定位学生需求,以学生能够接受为目的,合理有效地利用“发动机原理”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中,达到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
总结
大学专业课“课程思政”,让思政元素穿插到专业课的课堂上,首先要明确专业课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楚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各自要扮演的角色。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入手,改革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培养能力,在实现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校,而是一个学校与社会的衔接体。学生从大学出发,怀揣梦想走向社会。大学是大多数人梦想开始的地方,除了留给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有他们内心的成长、道德素质的提升、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这一切,正是“课程思政”的最终目标。
编辑:王静
审校:李瑞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