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鲜听音乐,带你一起逛逛高晓松最喜欢的美国城市
2018年12月4日,星期二
陌上美国
人们常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所以,如果去新奥尔良这样极富人文底蕴的的城市,光挑一个有着吴彦祖般颜值的旅伴是不够的,还得加上一个有着高晓松般睿智头脑的导游,才是我们这些文艺女青年的终极梦想呀。
文中照片除《飘》剧照来自网络其他皆作者拍摄
新奥尔良是美国南部的港口城市,位处毗邻德克萨斯州的路易斯安那州,也是该州最大的城市。
纵观新奥尔良的历史,颇具几分传奇色彩:她曾先后隶属于法国和西班牙,后控制权又回到法国手中。当时法国的拿破仑正在为成为欧洲霸主而四处征战,无暇顾及在美洲的领土。同时也为了表示对美国的善意,在美国代表当初只打算购买新奥尔良的基础上,主动提出将整个路易斯安那州出售给美国。
就这样,美国代表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买下了包括新奥尔良在内的整个路易斯安那州。当时的路易斯安那州面积远远大于现在:南临墨西哥湾、北达加拿大、东起密西西比河、西至洛基山脉。这个deal瞬间让当时美国的国土面积翻了一倍!
在这座被高晓松称为“每次去都是幸福的”美国最具有特色的城市,音乐(爵士乐的发源地)和美食(小龙虾、鳄鱼、螃蟹、生蚝等)早已经让她闻名遐迩。跨城而过的奔腾不息的密西西比河,给新奥尔良带来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我向来喜欢有水的城市,特别是大河,有了她,整个城市似乎立即变得灵动起来,也更加富有生活气息,我的家乡便是如此。
为了躲开汹涌的人潮,特意等在感恩节之后,才踏上去新奥尔良的旅程。从我们居住的KATY开出去,单程也得六个小时,一路风景平淡,比较乏味。但是越临近路易斯安那州,便发觉两旁的原始森林越来越繁茂,竟有点像我们曾经居住的美东,只是没有丘陵地段的高低起伏。
此时秋意正浓,虽然没有北方那样万山红遍的壮观秋色,却也在秋阳的照射下,泛出深深浅浅的黄来。像一个油画家,用蘸了黄色油彩的画笔,轻轻掠过,竟也成了一帧美丽的风景。
路上偶尔还会突然出现一片宽敞的湿地,里面生长着一排排整齐的树木。树的下半部分都浸在泥水中,上半部分却依然尽力向空中伸展,完全是一幅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画面,美的不真实却很震撼。
当我们的车子经过一座壮观宏伟的淡青色的钢铁大桥,当柔柔的江风合着潮湿的空气吹向脸庞,当若隐若现的音乐声远远近近地传入耳膜,毫无疑问,我们的目的地终于到了。
有的人喜欢领略自然风光,有的人喜欢感受人文景观,而新奥尔良就是将这两者结合的很好的一个例子。而我,更愿意从一个城市外在的风景中,去探究她曾经走过的风雨历程,去感受她内心深处的跌宕起伏与历史风情。
据说,由于港口城市交通的便利及种植业的兴盛,新奥尔良曾经是美国最引人注目的城市之一,她的地位曾一度相当于中国的上海。虽然到了近代,由于产业结构的改变,她早已失去往日的繁华。
然而,当我们走进城郊这个著名的景点——橡树庄园的时候,她的美丽、精致、高贵的气质,瞬间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往日时光、回到这个城市最值得骄傲的历史时期。
橡树庄园位于新奥尔良的郊区,从市区开车过去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之所以义无反顾的来到这里,是因为宣传广告上说她是电影《飘》(英文名《Gone with the wind》)的拍摄地之一。
作为美国老电影粉和费雯丽及克拉克盖博的忠实粉丝,我怎么可能错过呢?
橡树庄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两层半的小楼,之所以叫橡树庄园,是因为房子前方有一条种了两排橡树的道路。
岁月更迭,历经百年沧桑,这些橡树枝繁叶茂、旁逸斜出,并同时向中间合拢,将小楼掩映在一片绿意之间。超级梦幻、超级美丽,没有身临其境是很难想象那种童话般的感觉。
根据介绍,房子的主人是一对夫妻和他们的六个小孩,从非洲贩来的黑奴们也住在这个庄园内从事种植业。当年,这座庄园是这位先生送给太太的结婚礼物,由太太的父亲亲手设计。
难得的是,他们当年生活过的这座小楼,包括房间里的陈设,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使得我们这些游客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可以据此了解当年农场主(富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了解他们的审美品味和兴趣爱好。
一圈走下来,一方面,我觉得我们如今的生活水平比起那时候的富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法式装修的精致品味和无限风情,确实是难以模仿和超越,物质和精神并不是永远同步生长。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拥有如此庞大的财富,夫妻二人也只活了50岁左右,这应当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医疗水平决定的。对比之下,我们现代人是多么幸福。
参观完毕,走出小楼,正是夕阳西下、百鸟归巢。凝视着前方繁茂的橡树林,看夕阳的余辉在庞大的枝条上闪耀,鸟儿叽叽喳喳地在树荫下鸣叫,一切像油画般静谧而灵动。
恍惚间,仿佛看见一位穿着由绿窗帘改制成的长裙的女孩,手提着巨大的裙摆,眨动着绿色的双眸,带着像猫一般妩媚的神情,缓缓向我们走来……
在门口的留言薄上看到国人的题词,倍感亲切,于是隔着时空,在心中与他们默默交流了一番。
01
高晓松曾在微博里说过:新奥尔良是他最爱的美国城市,因为美食和音乐。
一般来说,美食对我的诱惑不是太大,何况,有我们大中华的美食打底,我对别的国家的美食都是持一定的观望态度。但是音乐是不分国界的呀,好的音乐能带给人愉悦的精神享受,也能让两个天各一方的陌生人,瞬间心灵相通。
在新奥尔良,当你走入这片由杰克逊广场及周围的80多个街区组成的法国区,你就会瞬间体会到什么叫音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高高低低的音乐声,组合成一首动听的交响乐,回荡在城市上空。
因为新奥尔良曾经被法国统治,这片街区就是典型的法式建筑集合地。这里居住的人们很多是欧洲人的后代,也有不少贩卖来的黑奴的后人。
我们第一次进入这片街区时是上午九点多钟,来得太早,行人不算很多,很多精品店还没有开门,只能随便拍拍这里的法式建筑。
有着黑色蕾丝花纹铁栏杆的阳台上,慵懒的放上一张小桌和几把椅子,两位中年妇人晒着太阳喝着咖啡,顺便瞥一眼来来往往的行人,无限的惬意自然流淌出来。
花草是少不了的主题,各种各样的鲜花和绿植点缀着这一栋栋陈旧却依然精致的小屋,淡淡的花香伴着音乐四处流散。
之前在网上看到说,这一片地区流浪汉很多,去了之后发现果然如此。不过,这里的流浪汉看起来似乎并没有那么悲惨,他们的神情都是轻松的、愉快的,当你经过的时候,会友好地跟你打招呼。
我看到一个年轻的流浪汉,拖着一个载着他所有家当的小推车,在暖暖的阳光中从容地走过一条街道。仔细一看,那堆家当上面,还稳稳地趴着一只小猫,应是他的宠物,更是家人。
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中,选择与一只动物相依相伴,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豁达。
有一些花是在夜晚开放的,就如同这片法国街区。
当夕阳落山、暮色四合,各个精品店、酒馆、咖啡屋的灯光亮起,街巷里不知何时出现了若干弹着吉他唱着歌的艺人。游人也从白天的稀稀拉拉变得摩肩擦踵起来,仿佛另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瞬间复活。
游走在这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小巷,竟然以为身处上海:某种感觉上,真的很相似,又或者我是想念上海了。
沿着这片街区的外沿,有一条出租马车的队伍,白天也在,晚上的生意更为火爆。夜色中,不时有游人坐着装饰得很漂亮的马车,再由一个英俊的小帅哥或者是老帅哥驾驭,穿越在街道中,同时也穿越回一百多年前的时空里。
马路对面就是密西西比河,夜晚的景色更加迷人:灯光勾勒的大桥剪影,月光下的河水缓缓流淌,停泊在附近的游轮晚上放出好听的音乐,和着汽笛声,让游客的心情不禁沉迷于这醉人的气氛之中。
音乐之城最神奇的地方在于,音乐的产生不一定是需要乐器的,高晓松曾经介绍过的“人体演奏”,我这次幸运的看到了。
那是一个沿街的店铺,应该是个饭店,为了招揽生意,一个黑人小哥独自在饭店门口,没有借助任何乐器,仅仅用两只手掌响亮地打着拍子,全身有节奏地扭动着,非常好看。至于能不能借此招揽来客人,那就另当别论了。
夜更深了,各家酒吧的气氛愈发暧昧,极具诱惑,可惜我们带着一个未成年,只要靠近,店里的服务员便向我们做出“NO”的姿势。哪家都进不去,只能在窗户外艳羡一番。舞台上,乐手们吹拉弹唱地不亦乐乎,迷离的灯光映在演唱者的脸上,像打翻了的调色板。
无奈又遗憾的我们走过一条又一条小巷,偶有人迹罕至的地方,两旁的树木在路灯的照射下,把影子投射到我们的前方,于是踩着落叶与树荫走过去,伴着远方的音乐声,走路都不知不觉地有了韵律。
临别之时,当我们再次来到中心地段的杰克逊广场。
站在广场美丽的白色大教堂前,聆听着不知哪里传来的音乐声,欣赏着广场美丽的喷泉、碧绿的草地与骄人的花朵,感受着这里的人们的乐观、豁达与随意。
想象着一百多年前这座城市的辉煌及如今的衰落,不禁感慨良多:时间是最无力的,她永远向前流逝从不停歇,一切都会随着她的脚步渐渐远去;而同时,时间又是最有力量的存在,她将所有的美好图景记录下来,酝酿成一杯香浓的美酒。若干年后,当一切随风而逝,打开瓶盖,美妙的酒香就会瞬间弥漫出来,沁入你的鼻、你的眼、你的心田。
Gone with the wind……
作者介绍 王朵莱(笔名),皖南人氏,哲学硕士。隐居北美大农村,热爱写字、烹饪、旅行、发呆的处女座过气文艺女青年一枚。个人微信号:qingyangwanglei,微信公众号:独自狂舞,欢迎关注。文如其人,以文会友。
请加我们的转发工作号,微信ID:
moshangUS。并帮加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