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阿瑟奖得主经历道出天才那一万点伤
星期六
陌上美国
【编者按】名人精神问题和自杀现象本号一直有报道和讨论,今天再为读者朋友奉上一篇相关的文章。万事万物并不是非黑即白,上帝为人推开一扇门的时候,也可能同时挖了一个坑。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奋斗和挣扎,这包括那些生活在金字塔顶端的人。当我们看清了这些辩证复杂和生活的多维度后,或许可以从中得到更多接受自己并拥抱生活的淡定和从容。
文学创作是一种与情绪相处的艺术。有天赋的作家被视为受神眷顾之人。但是上帝给予的任何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或者智商高,情商高,或者财富、 容貌、才华惊人,这些令人羡慕的光鲜亮丽的人,也有多舛的命运。
理科学霸跨界成作家,已属不凡;中文环境下长到成年,却热衷于用非母语来写作,更是稀罕;中国人签约西方大出版社、屡获英文写作大奖并且受聘大藤校写作课教授,堪称传奇。这些却被作家李翊云轻松囊获。
她的小说和故事探索老式的主题,如责任,羞耻,荣誉,失去面子,压抑情感,集体责任。读者很容易被理科女的理性思辨,细腻丰富的内心独白,用词简洁到位,从不顾左右而言他的清新文笔圈粉。尤其是字里行间时不时冒出的睿智,引人莞尔,心领神会。
七十年代初在北京出生、长大的李翊云,从小到大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安安静静,爱读书,学习成绩好,轻轻松松考上北京大学,主修生物。1996年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依阿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 )攻读生物学博士。
从来没写过故事的理科女,选择上英文写作课来减轻初到异国他乡的不适,就像其他同学上瑜珈来减压一样。真可谓是"有心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为攻读生物来美,没想到却在高手云集的写作班展露头角,开始在纯文学刊物上发表英文短篇小说。不多久就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及其他无数奖项,包括Whiting奖,兰南基金会奖(Lannan Foundation Residency)奖,2010年麦克阿瑟基金会奖,2014年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Benjamin H. Danks奖,2015年星期日泰晤士报EFG短篇小说奖等。
她被Granta选为35岁以下的21位年轻美国小说家之一,并被“纽约客”评选为40岁以下的前20名作家之一。她曾担任曼布克国际奖,PEN/海明威奖,国家图书奖的评审委员会成员。是布鲁克林纯文学杂志“公共空间”的特约编辑。
这个差点被生物学耽误的才女在依阿华大学获得免疫学硕士和艺术创作硕士MFA学位之后,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普林斯顿大学先后聘为英文创意写作教授。从理工女误打误撞成为屡获英美文坛大奖的作家,李翊云的传奇经历被称为“华人实现美国梦的成功范例”。
Syracuse University News
但是梦想“像公共汽车背面的广告一样肤浅和欺骗”。2012年秋夏,这位横扫众多写作奖项的华裔作家精神崩溃,两次自杀未遂住院就医。出院后,李翊云对自己作了深层次的剖析,写下自己的第一本回忆录,书名为《亲爱的朋友,我从我的生命触及你的生命》(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
围绕着她的躁郁症为主线,李翊云写下脑子中的两个小人,一个正方一个反方,一直没有停止过的辩论。这本书和她的其他书一样,尖锐简洁,整本书都在讨论:为什么用外语写作;为什么想自杀,为什么写作,这些究竟是私事还是公事?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层层抽丝剥茧,深入内核,探索更为深层次的东西。抑郁,自杀,所有这些个人选择,都不过是表象,而导致这些现象和行为的根源,才是她苦苦找寻的东西。
李翊云坦承只有在读书或者写作时,才能与自己及世界和解。她笔下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纠结与绝望”。对她来说,留学美国是一种重生和逃避:逃避控制欲强烈的母亲,甚至逃避自己的母语。用后天学会的外语表达自己,创作小说是她抒解烦恼、理顺思路的方式: “为了阻止自己胡思乱想而提笔,不可思议的是,越写越接近自我。“
这本书出版不久,李翊云接受大藤校普林斯顿大学的聘书,举家从美西迁往美东。哪想到,就在开学不久的9月,李翊云16岁的大儿子卧轨自杀。悲伤的母亲再一次提笔,写下“百思无解”(Where Reasons ends)。作者似乎想通过这部小说理解儿子的做法。从夫妇俩对儿子毫无征兆的自杀各种疑问开始,细细梳理了母子之间想法和思想交流,回顾相互陪伴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情节,细腻而温暖,感人于无形。
有人说,作家是一群天生敏感的人,就是那种被踩到脚,感觉更痛的人。这种敏感让作家富于同理心,捕捉到常人没意识到的内在情绪,但是过于敏感或强烈到超出某个医学定义的界线时,就会被判定为精神疾病。一些研究甚至发现:具有创造性的个人,情感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多于其他人群。
作为一个双相躁郁症患者,李翊云对自已的精神疾病并不忌讳。在与逝去儿子的虚拟对话的小说中,她不经意地流露出儿子和自己一样,是个完美主义者。她希望儿子能把妈妈当作敌人而不是成为自己的敌人。很不幸的是,儿子遗传了母亲的精神疾病,却没有找到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的勇气。
李翊云拒绝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中文。来美之后,她用学会了用英文诚实地表达真实的自己,但是并没准备好和母亲以及祖国的亲人们分享自己的疗伤之旅。
李翊云生完长子后开始写作生涯,当母亲的时间比当作家的时间更长。当她意识到有一天自己的孩子会读到自己的文字,这个奇妙的感觉让她在下笔之前总是会三思,找到不至于让孩子难过的表达方式。
如果时间能够重头来过,李翊云会不会少些纠结,与母亲达成和解?或者做一个完全不同的妈妈?毕竟白发送黑发,是人生不可承受之重,是任何文字都无法抹平的痛。
如何学会与自己和解,正视和处理各种或长或短的精神问题和疾病,是芸芸众生,包括那些在一项或多项方向上有天赋异禀的人,都无法回避的路。
作者文章
推荐作者公号【七彩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