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十五年的奇缘
以下文章来源于悦享芳年 ,作者罗新
星期六
陌上美国
接前文:《1982年,一对美国夫妇在中国留下的足迹》
我站在我的店里,对着一个旧纸箱发呆。前几天,我从一位老人手里买下了这个装着一些老相机的旧纸箱,后来在里面意外发现了一对美国夫妇在1982年的中国之旅。我的发现变成文字后,在“悦享芳年”公众号和“中国新闻网”发表,引起了许多讨论和反响。回忆者有之、考证者有之、赞赏者有之,气氛之热烈,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我望着那个纸箱,心里隐隐地后悔。我当时整理的时候,那些杂物和“废纸”,我留下了一半我觉得有用的,扔掉了另一半。“说不定那扔掉的一半有什么重要信息呢!”我想。
我打开那个相机包,不抱任何希望地来回翻看。当初塞满东西的相机包如今空空如也,干干净净。
突然,我在相机包内层的夹缝里,摸到一张小纸条。“估计是废纸吧”,我一边想一边把纸条拿出来。皱皱巴巴的很小的一张纸,折叠着。我慢慢打开,竟然发现这又是一张“文物”!
这是一张1982年11月13日的饭费账单。燕京饭店中餐厅(复兴饭店),总价1.3元人民币。
我在网上查到,燕京饭店于1981年落成开业,成为北京改革开放初期的知名酒店之一。后来由海航酒店集团收购,2009年改名北京唐拉雅秀酒店。
这是一家五星级的酒店。今天如果两个人在那里吃一顿饭,不知130元够不够?我估计是不够的。这样算下来,35年过去,中国物价上涨的幅度不止100倍了。
望着这张账单,我脑子里冒出一句话:料总是有的,只要你不断地挖下去。
感谢那些追问细节的朋友、感谢那些钻研考证的朋友,感谢那些热心分享自己故事的朋友。短短的两天,Goldberg夫妇1982年在中国的故事更全面更丰满了。
我本来以为我已经够细心了,已经在上篇文里把纸箱里找到的那些东西分析得差不多了,直到我看到这位名叫王渤的网友的评论。他说:“这里面还有些值得老旅行者怀旧的细节:Goldberg夫妇的旅行是通过Thomas Cook旅行社在联合国秘书处分社办理的,这家公司是世界最老最有名的旅行社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现代旅游业的先驱。他们在中国行程的航班是当年中国政企不分时的例子:中国民航总局管理运营不分,都叫CAAC。另外我也很熟悉他们在伦敦住的Cumberland Hotel,在那里住过,位置不错,海德公园肥皂箱上的民主Speaker's Corner就在门外路对面。”
就是这张拍的不太清楚的行程单,这位网友就分析出了这么多信息,简直如福尔摩斯一般敏锐、神奇。我自感羞愧,赶紧回去继续翻看那堆东西,果然发现不少新信息。
在这封信上,可以看出Goldberg先生当年是联合国统计司的官员。他去中国之前在日本停留了一周,也参加了一些公务活动。
这两张名片应该是他在日本会面的官员。
(1982年,中国尚未对外国人开放旅游签证。所以Goldberg夫妇来中国应该也是参加公务活动。可惜我没能找到这方面的信息。)
他们在日本期间也参观了那里的名胜古迹,比如明治神宫。
在中国,他们住在燕京饭店。装邮票的信封就有燕京饭店的字样。
我共找到6件中国民航的赠品:三把小梳子,两把小剪刀,一个钥匙链 (兰州管理局不知是指什么) 。看来他们在中国期间也不止一次乘坐了飞机。
就像网友指出的,给他们提供服务的Thomas Cook公司,是当年最牛的旅游公司。Thomas Cook的旅游手册,曾是旅游爱好者人人必备的黄金宝典。
(网络图片)
很多人看了我上篇文章,都说:”我也有一模一样的邮票啊!”。最后给我的感觉就是:全中国人中有一半集邮;这其中又有一半人有我找到的那几套邮票!
所以,当不少人都说:“哇,你捡到宝了!”、“哇,你发财了”时,我很想跟他们说:当全国人民几乎家家都有这些邮票时,这就不算什么宝了。齐白石那套邮票中,有几枚发行了2000万张;京剧脸谱里的孙悟空邮票,发行了1500万张。这么一看,难怪“家家”都有这些邮票了呢!目前在市面上,齐白石全套约700元人民币,京剧脸谱约300元人民币。所以,我找到的那些,真不是什么特别珍贵的邮票。
但是,正是因为这些邮票发行量非常大,而且又是“诞生”在80年代初集邮热的年代,它们几乎也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之一。人们看到这些邮票,就想起当年那些日子。有的同学说他的邮票被父母一气之下烧了;有的说收到的信总是“开天窗”, 好看的邮票都被剪走了;有的人,集邮册还好好保留着;有的朋友,父亲留下的集邮册找不到了,充满遗憾;还有的朋友,在国外还淘到不少珍贵的中国邮票。所以,这些共同拥有的邮票,构成了大家共同的回忆。不少人翻出了自己的集邮册。
大家的收藏史,五花八门,除了邮票之外,有搜集烟盒的、火柴盒的、门票的、小人书的、相机的.....。很多时候,收藏不是为了增值,而是一种精神寄托和人际交往方式。竟然有人因为经常帮助同学做作业,得到了不少邮票。
我刚写完上一篇文时,我大学同学看了说:“唉,刚刚旅行回来,正在收拾东西。我本来就不爱扔东西,看了你的文章,更不能扔了。”
什么东西该扔,什么东西该留,这是个永恒的难题。
我从初中到工作,一直写日记,日记本都保留着。当时写的时候没觉得怎么样,后来就全放在箱底,一放就是几十年。最近拿出来看,几十年前的事,一幕幕又回放在眼前。日记里有许多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事,我经常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不少人就后悔:当年我的日记要是留着该多好啊!
再比如我妈妈在文革期间(1968年)写了几十页的交待材料,文革结束后退还给她。五十年后,今天看这份交待材料,那个时代的荒谬、可笑、可悲,一览无遗,非常有历史意义。
一位朋友慧说得好:“(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眼里价值大不相同。到了对的人手里是值得珍藏的宝贝,遇到不懂的人就是垃圾桶的命运。”我这个奇遇,奇就奇在中国80年代的邮票等物品落到我的手里,我看出它们的意义和价值。对于老美来说,那张燕京饭店的饭费账单就是一张废纸而已。而对于我来说,如果我在纸箱里发现的是35年前的秘鲁邮票,我也就不会那么激动。
那个纸箱子里都是旧相机,对于我来说,它们不值什么钱,基本上属于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鸡肋。可是我发了上篇文章之后,马上接到一位爱好摄影的朋友刘桑田的微信。他看到文中有一张一堆相机的照片,就让我帮他看看他划了红线的那个相机。
我再次佩服大家的福尔摩斯精神。这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他就能一眼看到那台只露了一半的相机。
据他说,从那露出的一角来看,那台相机很像是一台Olympus 35RC。那是一台比较少见的经典老款相机。
我今天一看,果然就是这个型号。高手就是高手。
他说这台相机在旧货市场上并不值钱,但是它是少量的可以使用ISO64经典彩色幻灯胶卷的相机。
这台相机已经被他借走,成了他的玩具了。我就等着看这经典老相机拍出的经典老照片了。
(照片由北大87级物理系刘桑田提供)
所以,取与舍,就是一对矛盾。这台相机在别人眼里不值钱,在他眼里是宝;我的日记老美可能会当成垃圾,在我眼里是宝。35年前一张饭费收据,当时谁都不会当回事,今天我们看了,也是宝。
Goldberg夫妇的故事其实还没有完。那些磁带我还没听,(录音机大概是坏了,换了四个电池都不出声);留下来的那堆东西,也还有继续研究的余地;那些老相机,说不定可以拍出很美的照片;而过去的岁月,还有多少东西,值得我们去挖掘、去探寻,去回味啊!
作者文章
《两场陌生人的葬礼》
《沧海月明珠有泪》
《致敬民意!华人“特种兵”半日闪电攻克"Mission impossible"!》
《耶鲁毕业的流浪汉》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