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极必伤张爱玲,穿越百年的神笔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闲风年间 Author 闲风年间
2020年9月30日,是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
Telegram channel,欢迎订阅:
https://t.me/MoshangUS
Telegram加群(下载app修改privacy设置;拷贝群地址用浏览器打开(微信打开无效);点击“join/进入”):
https://t.me/joinchat/OY6TCk-W0yNMWNhNlGHsKA
01
1991年,皇冠出版社(香港)刚开始发行《张爱玲全集》,老公便一本本陆续捎回,很快汇成一套。全集参照的,是1980年由张爱玲亲自参与校对批阅的皇冠台湾版本。1994年调到伦敦总部工作,带的就是这套全集上路。之后,这些书又跟着辗转美国大陆南北,从爵士乐之都新奥尔良到牛仔之乡达拉斯再到人文之邦新英格兰,就差横跨东西两岸了。
有人说这里少了一本《小团圆》,实际上有是有,但没摆在这里:总怀疑张爱玲倘若健在,是否会让它问世。把张大小姐颌首示意下出版的放在一起,也算是对作者一生洁身自傲的尊崇吧。
1992年提起张爱玲,有人还会和张爱萍混淆。好在专辑是逆时而编,把张最后完成的两部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放在最先出版,一部写农民,一部写知识分子,背景都是五十年代的中国,论时代,应该比满纸遗老遗少的旧上海更接近大陆读者,读起来也更顺理成章,容易接受。
在这两本书中,张爱玲文笔依旧独特娴熟,无人能及,而故事情节,因无其它同时代作品相比较,很难评判 - 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会有无数作品雨后蘑菇般冒出来,从不同角度写今天的这场病毒,好的,坏的,主观臆断的,客观衡量的,后人自有定度。而五十年代做为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回头细想,几乎找不到什么文学作品,着实令人遗憾。
02
《第一炉香》是文集第六册《回顾展 II》里的一部中篇小说。
故事读过两遍半:那半遍是第一次翻时,发现是个发生在香港还参杂着一两个混血角色的故事,于是放下。后来沉下心再读,不错;数年后重来一遍,更有意思。这是部非常符合世人想象的张氏小说:颓靡腐朽的遗老遗少世界里,美丽弱女子的“传奇”故事,只不过是故事发生地从上海搬到香港。跟《色戒》一样,读后就觉得它应该拍成电影。
十几、二十年过去,导演许鞍华继《倾城之恋》后又相中《第一炉香》。据说前者因周润发的范柳原惊现小马哥风采,弃妇白流苏虽够哀苦却少了上海女人“乖张毒词”的味道,被视为“一次勇敢而大胆的失败”;如今后者少了“倾城”的兵荒马乱,人物也多,一个个跃然纸上,即可以分散观众注意力,减少男女主角的压力,又够热闹,似乎应该比前者好拍,结果还是被很多人说三道四,叫好的不多。
探其究竟,觉得原因有二:
其一,张迷遍天下。近二十年来,张爱玲的传奇身世以及她在作品中打造的浮华世界,不光吸引眼球,在某种程度上还与现实相呼应 - 1992年还只能在张的作品里看到的人和事,如今已变成鲜活的现实。
很多张迷对《第一炉香》的选角不满,理由是演员没读过张的作品,语气中的不屑,有点像背名包戴名表的看不起没见过名牌的。读过张爱玲的人,不等于就能跟作者一样有资格傲世,演员修养固然重要,但演技还是关键,更何况演员也许更崇拜鲁迅,不喜欢市井文学呢 - 张曾坦诚自己是"小市民"的代表,张迷们看来是无法脱俗了。
张迷太多,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自己的葛薇龙、乔琪乔和梁太太。以梁太太为例,书中如是描写:“薇龙这才看见她的脸,毕竟上了几岁年纪,白腻中略透青苍,嘴唇上一抹紫黑色的胭脂,是这一季巴黎新拟的‘桑子红’。薇龙却认识那一双似睡非睡的眼睛,父亲的照相簿里珍藏着一张泛了黄的“全家福”照片,里面便有这双眼睛。美人老去了,眼睛却没老。”
这里的关键词是“似睡非睡”以及它呈现出的阴和衰 - 浓眉大眼、目光太过犀利的演员,应该不在选择之内,否则就把张爱玲笔下的这个姑妈想的太简单了。
导演的心思不言而喻:卡司要涵盖两岸三地,香港导演,那男女主角一定是海峡两岸各一,最好是带有些许南洋或殖民地飘零疏离感的,如张国荣或陈百强,站在周遭满是身着竹布罩褂、打着长辫的下人中,自在顺眼。
难为了演员,这种戏实际上比古装的还难演。想想不如索性冲破条条框框,拍个现代版的《第一炉香》:把地点改为上海 - 上海人也常自诩早已取代香港成为新的东方之珠,马桶工厂主改为房地产大亨;司徒协铐在薇龙手腕上的金刚石镯子改为意大利珠宝...... 这样也许演员演来更顺手、观众看着更顺眼、影片也更有时代加带入感。
其二,审美疲劳。张迷再多,也没有根据张爱玲作品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多,仅一部《半生缘》,就以各种形式被改编过多次。外加上那些蜂拥而出的海派电影:战火纷飞的、唯美文艺的、香艳血腥的,外婆桥、十三钗,一步之遥、罗曼史,哪位导演没大阵仗的拍过一两部?张爱玲加海派,一部比一部隆重,狂轰滥炸之下,观众也是晕了。
倒想建议名导们拍些反映50年代的电影,既可以填补相关文学作品稀少的空白,也符合当今形势,而且还是冷门。
一部小说,改好改坏,作者和观众都会有不满意的地方。备受好莱坞推崇且作品被推上银幕15次之多的海明威,曾评价那些改编像是“导演在他的啤酒里撒了尿”。
为了避免失望,这种掺了杂质的张氏作品,本人只看过三部,而且都是片段:一部是陈宝国和赵奎娥主演的《昨夜的月亮》,改自张爱玲的《金锁记》,虽然只是片段,现在想起来,还能记起一两个特写镜头,演技是关键,演员相当出色;《色,戒》里,导演的主观臆念太多,除了故事大纲,其它都偏离作者风格太远,最后变成了李安而不再是张爱玲的作品;关锦鹏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丰满好看,最忠实于原作,三位主角,尤其是陈冲的演技,应该很难超越。
导演是作品的灵魂。相由心生、歌如其人,电影是导演理念和内心世界的映照,万变不离其宗。许鞍华出生于东北,《投奔怒海》、《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拿手戏里满满的家国情怀。
如此一个“大”女人,却偏要追随一位对家国都无太深情愫的作者,揣摩白流苏、葛薇龙之类纤巧“小”女人的诡心思,真真是知难而上。
静候佳音。
03
由“张爱玲热”,联想到西方影视改编中的大姐大:简·奥斯汀。奥斯汀生前出版过的六部小说,均被一部接一部的多次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就连她本人的经历也几次被搬上大小银幕。如果说英国的老戏骨们爱飙莎士比亚戏剧,绅士淑女型的偶像演员则几乎都出演过简·奥斯汀的作品。
读过简·奥斯汀六部作品中的四部,也看过一两部改编后的电影,完整的、片段的。奥斯汀与张爱玲同出身于大户人家,前者家族名望似乎更高,后者家境更殷实;二人又同是才华横溢且感情生活坎坷的奇女子;本人对二者作品的钟情程度相当,感觉都像是大千文学世界里的头台或甜品,小“读”怡情,不能当饭吃。
《第一炉香》引发争论,看热闹的同时,也突然意识到,两位貌似有太多相似之处的大才女,其实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首先,性格决定命运。这里的命运,既是书中人物的也是作者本身的。两位同样是毒辣敏锐,以观察世人为主业的作家,周围人等的荒唐愚蠢,自命不凡,装模作样,虚情假义,一定都尽观眼底,但表现形式却截然不同,现举二位各自描写过的老女人为例: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几笔勾画过一位“嫁了个杂种人,因此处处留心,英国的格外地道”的艾许太太。该太太喜欢称去英国是‘回家’,“虽然她丈夫是生在中国的,已经是在中国的第三代:而她在英国的最后一个亲属也已经亡故了。”张爱玲用旁白解释。当被邀做客吃中国点心时,艾许太太又笑说自己的丈夫简直是“溺爱”中国东西。 “听她那远方阔客的口吻,决想不到她丈夫是有一半中国血的。”张爱玲的几句暗讽,把一个俗人的小心思揭露的一干二净,很残酷。
简·奥斯汀的《爱玛》里,同样也有位多嘴的未婚老女人(Miss Bates),在一次郊游时,她因依旧喋喋不休而被伶牙利嘴的爱玛给了一个下不来台。经男主人公巧妙的暗示提醒,聪明的爱玛省过味儿后,看到自己的自负与自大,惭愧的无地自容:婆婆妈妈的老女人固然招人烦,但处境也的确值得同情。简·奥斯汀书中人物同样众多,在各式各样的人性弱点面前,她不仅没有显出刻薄,反而觉得有趣。
作者决定人物性格,由人物引发的故事,以及故事结尾人物的命运:张爱玲美丽的女主角大多是一步步走向深渊,而简·奥斯汀笔下聪慧的淑女,在历尽坎坷后都有最好的结局。
很多人笑话好莱坞电影肤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结局都是大团圆。不忍心给与人物悲催命运,这里不光有肤浅,也有作者的善良。
作家的性格似乎也能传染给粉丝:简迷没有张迷的刻薄。简·奥斯汀的粉丝们更特立独行,自顾自乐,不太在意别人的修养高低,一副“你享受不到这份乐趣,不是我的损失的”姿态。根据她作品改编的影视,也很少被毒舌,甚至还造就了科林·费尔斯(Colin Firth)之类的偶像,不知是观众宽容还是演员演技好的没话说。
张爱玲“无情”,简·奥斯汀“有义”,作家决定主人公的命运,谁又能决定作家的命运呢?当然是时代和社会。不绕弯的说,就是好书坏书,亦或是有没有书,都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
04
前文导读《一封奥斯卡最佳导演的亲笔回信》《好邻居可以救人,也可以救社会》《华府伤春记》《她刚走,她来了,将要改变美国的高院大法官》《人类离火星还有多远?加州理工博士告诉你》《他曾经富可敌国,如今却“身无分文”》《星条旗落下之时》《“搬家族”看过来:如何在Telegram上开设朋友圈,点赞及评论?》
工作号微信ID: moshangUS
Email:hiusnews@gmail.com
收藏网址:
https://matters.news/@moshangUS
Telegram加群(下载app修改privacy设置;拷贝群地址用浏览器打开(微信打开无效);点击“join/进入”):
https://t.me/joinchat/OY6TCk-W0yNMWNhNlGHsKA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