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辈子不要就生活在多年前的那场高考中

🐝 陌上美国 2021-04-26
陌上美国此文为真实经历,文中使用的为化名。给不适应专业选择,大学生活挣扎的人一点参考。文章也涉及一个话题,假如有些人的人生巅峰不可避免就是出现在高中,怎么做一些心理建设,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做调整和铺垫?如何从一个追求世俗成功学和周边羡慕肯定的高中生,成长为一个淡定于平凡的生活,懂得自己给自己加油的成年人?Telegram channel,欢迎订阅(下载app修改privacy设置;拷贝地址用浏览器打开(微信打开无效);点击“join/进入”):

https://t.me/MoshangUS

陌上美国推特 

https://twitter.com/MoshangUsa

陌上美国YouTube频道(email登录YouTube,订阅):

https://bit.ly/2Xg3NNF





每个人都是时代和环境的一朵小浪花。

晓出生在八十年代,那时候,男尊女卑的思想还在生活的二线城市的大街小巷流窜。


八十年代 来自谷歌

晓印象里对男女不平等最深刻的第一次记忆,发生在小学六年级。有次,路过教导主任办公室,恰好听到女教导主任训诫晓的数学老师:

“你怎么挑一个女孩去参加奥赛?!女生怎么可能考好数学!”

那个声音留在晓的记忆里,躺了二十多年了。

没多久,晓跟闺蜜陷入升学重点中学的唯一一个保送名额的争夺。综合评分上晓落后。恰好竞赛结果出来,晓得奖了,可以加分,因此反超。于是顺利拿到唯一的名额,进了离家十分钟的中学。

而闺蜜因为发挥欠佳,去了一个很普通的中学。那么多次年级第一,也没给她带来保送或者一场决定性考试的幸运。

如果没有当时数学老师面对领导的压力打破成见力挺,晓就没有参赛得奖机会。去不了省重点的也许就是晓。

升学残酷,加上当年电话都没有普及,闺蜜跟晓,原本的一对朋友,联系渐疏。对那个有着一双漂亮的大眼睛,被熊孩子吐口水也不生气的闺蜜的记忆,就停留在晓的十一岁的夏天里。

我们当然不知道每一次人生蝴蝶振翅效应的改变,对后续会产生什么样的风暴结果。但至少在当时看,这个分叉给两个差不多的人,带来很不一样的路。

九十年代 来自谷歌

晓的中学在她入校的那些年,恰进入发展上腾飞的起点。二十多年过去,现在已成为全国排名前几的名校,周围学区房也跟着洛阳纸贵。

要说几十年过去,记得最真切的,却是军事化管理对孩子个性的冲击和否定。

晓有位特好看的同桌,有次因为爱美,涂了指甲,被数学老师班主任骂个狗血淋头。她还数次因为,头发长到比学校规定的齐耳短发超过一些,招来被骂“小妖精”的呵斥。

思想“不进步”,搁那年头不是小事。

自然,这位数学老师也是个重男轻女,不相信女孩能学好数理化的主。而班上有位考霸boy,因为远甩第二名一大截,被大家一致尊为“天之骄子”。

男僧靠脑吃饭,女僧靠脸吃饭,是国内混好中学地界的江湖第一定律。

中学的晓背不来书,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书上一模一样的字,花时间搬运到脑子里。人文学科,晓都只能以70分为振中,得分来回摇摆。在四百人的年级,常是一百多名以外。

但是,体育给了晓自信。

小学毕业的夏天,一天路过体育馆看一块牌写着“射击报名处”。晓一想,咱平常玩激光打靶常十枪十中,找老爸带去报一个吧。

老爸咨询时候,听到的是,射击队刚刚输送了两位队员去复旦大学,琢磨的是六年后的大计。而晓听到的是,“孵蛋”大学?名字还能更怪点吗。

这一入门就是六年,收获了一些市级、省级个人和团队的冠军。

但是最大的收获,是晓看到了与刷题孩子们不同的世界。那些职业规划是未来做运动员或教练的体校孩子们,心理发育早。

晓最好队友的一位同班女同学,不仅留着那时候火遍大江南北的“林志颖分头”,长得也一个模子的清秀。跟同班一个女同学好上了。


但晓的队友很有把握地说,她不知道她是“她”,一直当成“他”。

多年后晓幡然大悟,其实这就是同性之爱了!亏当年可没白替“林志颖”操心:“如果她女朋友发现她是女孩,该怎么办呢?”

还有一位队友,是教练特地从地方挖过来,等着给省会城市拿冠军的种子选手。结果那场比赛打砸了,打的十环比晓还少。倒是晓黑马附体,所以最后还是如愿拿到那年的队赛冠军。

比赛完,曾经的常胜冠军队友抑郁了。一天夜里,她忽然割脉。那是晓第一次听说少年人自杀。

失血过多引发的呕吐,惊动了她同寝室的人,终救了这孩子一命。

一个运动前途无量的人,不过是一场重要比赛没有拿到个人冠军,何至于要轻生?这个深度困惑留在晓的脑子里好几年,直到她进大学后才恍然大悟。

运动员经历,让晓成为了明星学生。每次比赛得奖,名字就会全校通报,也被登过省里的大报。

初中时候,晓爱好理科,但是动力却只是因为跟小学教导主任那句女孩“学不好数学”的较劲从未结束。而中学班主任也是个性别歧视的主。与人的成见斗,其乐无穷。

事后来看,晓的这些反抗不过是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己的阅历也达不到跳出个人生活去鸟瞰大局的心智——那个因性别歧视,不认可、不鼓励女孩跟男孩一样接受智力挑战的大环境。

有次,年级组长筛选生物奥赛队员,发动全年级做题,只挑几个人。那是一套智商测试题,也是晓第一次知道自己的IQ是140以上。

但晓并不是一个成绩多好的中学生。当时相信家里反复灌输的一个民科,因为鼻窦炎,所以记忆力差,所以文科不行。

其实更多是心理作用,如果在讲究反歧视的环境下,会得到完全不同的鼓励,也会有不一样的轨迹。

晓以体育特长保送进了同校的高中部。学习上延续被文科严重拖分的苦逼模式。

到了高三,文理分科,晓从高二的年级五十名甚至一百名之外,突然一跃得了个年级第一。吓一跳,上一次得年级第一还是小学里。晓的大学计划,也从省里二、三流的学校,自然目标“大跃进”到最好的那三所。

但是,“女孩不如男孩聪明”的魔咒,也随之踏来。晓临班的好基友,总是在晓最喜欢的科目物理上,能比晓考出离满分更近的成绩。即使晓的物理已经顺溜到120分钟的考试只需不到90分钟就能做完得高分,但是高三物理依然被好基友踩了一年。物理千年年级第二的晓,对“女不如男”更加迷信。

顺便说一句,晓的好基友高考是市状元,全省第四。

报大学,因为信了邪,晓放弃了自己擅长的方向——不学物理、数学、计算机这些传说中的“男人学科”。选择了理科中最像文科的专业,大家都说适合女生。

晓并不知道,女孩不要碰理工科的经验之谈,却在给她挖坑,她正在投资一次“瀑布式暴跌”。


大学开始,晓身上应试教育副产品的缺陷,系统性爆发了。传说中女孩读得转的专业,她根本学不好。专业课要依靠背书记忆的知识非常多,完全是她学习能力短板中的短板。

学习,这个一直很轻松的事,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负能量给晓制造挫败感。

后来回看,专业课包揽了晓本科所有最差成绩,但数理化计算机几乎全A。如果不是中了女孩不适合学理科的迷信,不是习惯丛林法则觉得唯争到上游才有价值,晓的选择本可以完全不同。

失去了自信的支点,抑郁焦虑也在击垮晓的身体。几乎每周跑校医院,人在发胖走形。在身边都是十、七八岁妙龄的人群里做个胖妞,在象牙塔顶峰的竞争地界做个学渣,大一大二,是晓迄今都不太想回忆的最灰暗、迷失的两年。

晓终于明白了当年队友因为拿不了个人冠军,而放弃生命一样的心情。每个人给自己设定的精神支柱不一样,心理问题往往出现在内心计划的必须达到的目标无果,而绝望的时候。

抑郁终没逼死晓,求生的小宇宙,让晓找了个寄托,提高外语,出国。上天也有好生之德,dating让晓孤独的心灵获得被人关心的温暖。

晓总结出国前的生活,除了她自己,还有她的同学,队友,许多许多的人。都在“竞争!唯有竞争!”的模式中,迷失掉简单的快乐。

每个人承受着不同的标签,在各自的小世界循环大同小异的宿命:那就是活在追求大众认同的成功学里,甚至以变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出人头地,但却大大忽视了个体的独特,和真正适合什么。

出国后晓继续缺乏个性探测,把一条道走到黑。在自己没有激情的方向上,深耕重作,一口气把名校博士读完了。

有这种博士不博特色的高学历中国移民不少。受的教育训练能保障很多人没有发自内心的兴趣,也不妨碍混出一个好学校的文凭。但是这种流水线上被动的逆来顺受,往往导致这样的人,再往更高层面的竞争发展,就出现后劲不足的疲态。

没有兴趣却读到博士,这对绝大多数更早了解自我、有选择自由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之后,晓终于大彻大悟。转行。

现在,晓起航新方向的摸索,所做的不再与世俗定义的成功有多少关系,但是每天做着自己有激情、有灵感、有干劲的事。大学时候晓提前经历了“中年危机”,险些把自己击溃,现在却重新鼓起少年时代的干劲。

作为曾经最喜欢图省事、讲究抄近路的人,蹉跎了十余年光阴,晓终于明白自己适合什么、想要什么。人生定位再也不是追逐外界的羡慕和喝彩,而是从本心出发,去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心安处,即生活。

这些只是晓的个人经历,但是,她是千千万万类似人的一个小缩影。

本质上,一方面是丛林法则系统里,对第一名(成功者)有太多的祝贺和溢美。而第二名(失败者)体会到陪衬效应下的最强烈失落,容易产生放弃和自我否定的冲动。

再则,大家都在把自己往各种世俗肯定的成功的路赶,忽略了个性和特色。节奏太快、太残酷,谁有时间关心一个普通人的蹉跎和迷茫?相互关系为竞争而缺乏团队合作,到了节骨眼上,多年友谊也可以秒变争夺。

此外,如何面对歧视和困境?

晓成长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性别差异上,还习惯于给男性更多的事业上的信任和鼓励,女性从年幼起就生活在偏见中。歧视的存在,带来潜力没有充分施展的桎梏。

而一个平等、包容、不轻易做价值审判的环境,则让人容易收获恬淡的进取心。不再为了一定要得到特定结果,不再从别人的肯定中去得到满足。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简化,也让更多的人可以每天做真正想干的事,可以承担没有结果,避开被指指点点的压力。

这是一种社会的软实力。

注定很多人努力一生,也终将一无所获。但那又如何?

当环境提供人品尝过程,而不再是纠缠结果的安心,这才是更多普通人可以触到的朴素的幸福。给任何人更多的满足感、尝试的机会及信心,是社会文明的一种高度。






前文导读震撼斯坦福学生的演讲:比创造力更难的,是按自己价值观行动的勇气耶鲁教授反思精英教育:光鲜外表下令人窒息的恐惧犹太人在美国如何面对困境和歧视欧美疫苗正在战胜疫情,美国寄希望圣诞前群体免疫在美华人怎么追上印度裔和犹太裔?人类在火星实现莱特时刻!机智号主设是亚裔女科学家爱上佛州坦帕湾的清水海滩,靓丽如南法俄罗斯的骄傲: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王冠》中的丘吉尔民主永远不会被社会性死亡,但有高潮低落轮回无声的力量——罗莎·帕克斯的故事

 陌上美国 客观快捷的时评,和美国生活资讯。欢迎扫码或者点击开头蓝字关注。如何联系我们?

工作号微信ID: moshangUS

Email:hiusnews@gmail.com

【陌上美国】电报频道: 

https://t.me/MoshangUS

陌上美国推特 

https://twitter.com/MoshangUsa

Telegram加群(下载app修改privacy设置;拷贝群地址用浏览器打开(微信打开无效);点击“join/进入”)

https://bit.ly/35Jtpak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