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美国文章有删节,阅读完整原文请去电报。Telegram channel,欢迎订阅(下载app修改privacy设置;拷贝地址用浏览器打开(微信打开无效);点击“join/进入”):https://t.me/MoshangUS
陌上美国YouTube频道(email登录YouTube,订阅):
https://bit.ly/2Xg3NNF
陌上美国推特
https://twitter.com/MoshangUsa
华人在美国发展,最大决定因素自然是我们的文化在新环境的适应和合二为一的问题。这面临着身份的重新审度和定位。即使现在在美国全面开花的犹太人,同样经历过早期来美的身份迷茫,在保留犹太文化和融入美国文化之间经历过诸多挣扎(点击前文)。华人带着东方文化的背景投入到西方文化,无法规避的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这个问题,从站队和比试高低的角度的分析很多。此文不多谈那些,这里笔者只想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生物学、社会学角度,提供一点不同的视角。其实这是阻扰华人在美国发展的很根源的一点。很多华人从感情上很难完成这一步,因为中国人能从过去百年的屈辱历史中走出来,靠的是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这也让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教育格外沉重。
许多人来到美国,无法从国籍认同上完成这个转换,觉得把自己当成美国人是“变节”。不是不入籍真正以公民的身份参与这个社会,就是入籍了心理上却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本质上也是违背入籍宣誓的。而且“背着井”离乡的人,也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认同。某种程度上,他们跟心理上完成了,对自游的追求超出了血缘思维的局限、在美国得到根的感觉的华人,有明显的站位差别和利益冲突。虽然美国表面不会说,但是意识形态的差异还是会对群体的发展,造成统计意义的差别。这些年中印移民在美国的机会越来越拉开差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也牵涉到两个国家国策的不同。印度的国家策略是,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系统的一部分,融合进去,按照欧美的大框架延展。印度总理莫迪对印度裔美国人说过“印度裔美国人要好好建设美国,把美国建设得更加繁荣”的话;中国则是自己自立门户,弄一套从经济到政治运作体制跟西方国家叫板的系统。这不同“祖国”的不同做法,自然会对各自的海外移民在欧美的发展机会,造成很不一样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中美竞争进入白热化之后,十年前搞跨国学术交流的千人,容易成调查的对象。因为以前美国寄希望中国也成为自己的体系的一部分,后来察觉到中国并不会走西方体制的路,那么以前搞技术交流的,客观上是在培养一个美国强大的对手;而印度裔虽然搞了那么多外包,美国这边只是觉得是帮助自己做大了,于是喜迎了更多印度裔进入商界、政界、教育界等各种实权部门。这种变化在不久前的历史中也发生过。BBC报道过钱学森的经历,其中有个细节那就是,他被重用的时候恰好是中国跟美国做盟友,GMD执政期间;1949年以后情况变了,钱学森在美国待遇的变差,也从那个时候开始。02.集体主义的烙印
第二个问题,就是集体主义教育给人留下的烙印,比我们能意识到的更多。一些思维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甚至得几代人才能完成。体制差别给人带来的社会行为的差异,第一代最明显,第二代有较大的稀释但是其实还可能留下痕迹,后面多代会更多地脱离这类影响。集体主义社会习惯投射到千千万万的家庭中,就是思维上的家长制包办、对男性更多信任感和优待等现象。举个例子,笔者曾经观摩过一个本地华二代中学生参加的模拟法庭辩论,发现华人小孩说的内容都挺好,但是,肢体语言和外型打扮上,很明显千篇一律、放不太开。这显然就是华一代父母影响的体现,重视那些看得清的方向的培养,忽略看不到的软实力的天性释放。看美国政坛那些人,你如果看过奥巴马、科鲁兹(Cruz)、霍利(Hawley)这些人的脱稿演讲,行云流水,从肢体语言到口才到煽动现场气氛,这都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包括学术界美国知名大教授们的演讲,很多也是个性十足花样百出,有把文化艺术元素融入演讲内容的;有像政客一样能搞气氛,手舞足蹈完胜好莱坞影帝。这些都必须是很自由释放天性的环境,才能让人从小练就自如的仪表和自信的气质。但是由于这些东西没有打分,华人这个善于考试的群体,对此的注意度就不高。这就是东亚文化和欧美文化在人文和社会行为上的一种差异。而这种软实力会影响在美国的社交能力、亲和力、个人魅力、领导力等方方面面,很多人无形中会吃亏。软实力培养,更讲究施展想象力、鼓励冒险精神和赞扬摆脱世俗纠缠的理想主义,孩子们到了成年后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这些方面能力的差异,会对日后发展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但是我们的教育往往在软实力消耗上惊人地大,不成比例地放在了可以用打分、考试、得奖看出效果的硬件培养上,而没有一个具体分数衡量的那些方向,就不上心。家长们在选择后代培养发展路线上,也很容易集中在高收入低风险的一些职业,说得好听是实用性好,说句不好听的,是功利心强了点。但是什么是高回报低风险的职业?这并没有绝对。比如学医是很多华人家庭的培养方向,但是,这次世纪疫情却让许多医生成为第一线的战士,直面病毒肆虐和牺牲。据说这导致有的华人家长群,开始改主意不再推孩子上医学院。而实际上,美国社会2021年医学院申请人数暴增,因为新冠的爆发激发了很多人要学医救人的社会责任感。不知道那类家长在华人中能有多少的普遍性,但是这种差异就反馈出来,实用主义挂帅的教育思路跟崇尚公民责任之间的差别。
一些感触,也随着最近发生的华人社区关注的几大热点,包括华人教授被抓、饶毅指控裴钢论文事件、MIT学霸涉嫌杀害耶鲁研究生、拜登内阁人数上南亚裔完胜东亚裔等现象,而益发强烈起来。这几个事件,表面是关于教育、做人、成才,以及华人在美国的发展特点、强势和不足的话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是触及中西方文化习俗、社会运作结构性差异。中国植根于农耕文化自古衍生而来的集体主义的训诫,加上从隋唐开始确立的科举和演变到现代社会的高考选拔机制,采取的完全是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途径。这在古代还辐射到了周边的东亚各国。这虽然给寒门弟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阶层爬升途径,但是同时也让平民习惯了拥抱出人头地的奋斗路线。想得多的是谋求个人成功从而摆脱自己的阶级得到更好的生活。所以中国人对loser的羞辱,是非常普遍的。也因此会在很多问题上爱面子报喜不报忧,以免被人看不起。“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上升渠道,铺就整个社会结构给掌握了更多教育资源的人群来带更大的回报,也促成了这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循环。这是中国文化的强势,也是局限的根源。在中国社会,一旦完成了优质教育之路,能得到的红利不小,其他要操心的事情相对少了很多。在中国人的圈子里,一个名校的经历甚至可以成为一辈子的名片。很少看到有名校经历的人在华人圈子里完全不提的,哪怕是做广告,都可能要提一提推荐的产品由某某名校毕业生开发,云云。这造成一种恐怕是中国独有的现象,领导人即使获得重权之后,还有可能想方设法去弄个名校的荣誉博士学位,而在西方政坛这类现象很罕见,就是去读博士也是出于兴趣爱好而不是为了加官进爵。比如美国最近出来一个政坛新星,南达科他州的女州长克里斯蒂·诺姆(Kristi Noem),她大学没有毕业,因为父亲意外去世就去帮助家里的农场了,直到十多年后自己做了国会众议员了,才把大学学分修完。这种经历一点不妨碍她成为州长甚至是呼声很高的未来总统候选人。再举个最近的例子,由北大教授饶毅举报裴钢院士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恐怕是中国独特的现象。因为很难想象在美国,教授学者身份的人,能成为如此之大的新闻的焦点,引起同样规格的社会轰动。这事件好的一面是,说明中国社会重视教育的环境和文化习惯,大教授的社会地位高,甚至能达到网红程度。而在民国时期地位恐怕更高,大科学家大学者不少能娶到将军、名门的女儿。足见中国人有把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放得很尊贵的传统。同时也让人看到,读书做学问的人,在中国能自动聚集很多光环,到了美国之后,却可能不再同规格拥有。也就是说对中国模式培养的学霸们,换到美国的环境,有很多没有认识到的挑战,而这些因素对于走出校门之后的人生影响更为深远。自古以来,纵然是万人之上的封建帝王,他们都会有一小部分能展现出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人文、普世的价值观。比如汉文帝的勤政节俭,一辈子没翻修过皇宫、其皇后也主动放弃当时贵族女性流行的长袍礼服、甚至对自己的葬礼都高度从简;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有一年给死囚延期执行死刑,第二年时间到后所有390人都非常自觉、不需要解押下自行回到长安等待处决,这让李世民极其感动,于是决定赦免他们的死刑。等等。但是,即使是这类型的“千古明君”,或许对自身统治风格上可以自律产生一些为后世赞许的仁政,有的思想高度上也疑似已经达到民主社会统治阶层的一些高标准,但是却没有一位能从法律、从制度上,把这些在皇帝里面算标杆过人的“仁政”,规范化、体制化并传递下去。这往往给很多盛世埋下一个时间期限,随着一位明君或者若干个治国良才的大臣的去世,国家由盛而衰,太平社会无以为继。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来的革命,都只是停留在改朝换代的循环。最近的一次,即使参与过那一夜的那一批人,不少也不过是随大流赶潮流,内心深处理解民煮自游平等的没有表面那么多。中国人聚集的各种场合,往往习惯于自发去寻找那个发号施令的领导、领袖,然后每个人给自己一个位置,组合成一个团队,思考和行动。这种聚集讲究推举一个贤良之人,大家跟着追随此人就好。而欧美则讲究个体的自我意识。大家聚到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share,领袖是最懂得反馈这群人呼声的人,而不是拿了一堆优秀、即使不善解人意也自然就成了领导。笔者写了这么多好像都在吐槽,其实我更多的出发点是总结中国社会运作的特点。我想说,中国这一套有自己的生命力,而且得说,中国文化能延续几千年,符合了人天性中的一些特点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在历史中也显示出来它的竞争力,跟西方文化在解决不同问题上,有长短。美国就是追求个人主义的人类寻找到的共鸣之地。对于有些人,来了,才看到真实的自己。而如果喜欢中国那种模式或者已经改变不了的人,在美国生活远不如在中国生活幸福。但是如果想在美国站稳脚跟,我们的教育和习惯能按照美国的特点去布局,就能更快地融入这个环境。不仅是看客一样感受美国,而且可以参与、主导这个社会。那一刻,也是华人追赶上印度裔、犹太裔的时刻。我们每个人从现在都可以努力做自己能做的那一份事情。不是强求人要喜欢美国,无论是后代教育还是自己发展,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去过日子。爱中国的习惯就回国,喜欢美国的社会就多研究美国到底有哪些好。不要四不像地活着,那样就像没有根的浮萍,搭进去的是自己的人生。
文章有多处删节,阅读完整原文欢迎来我们电报:
https://t.me/MoshangUS
https://bit.ly/35Jtpak
陌上教育生活群:
https://t.me/joinchat/HOWqQ4iO-5eWj7pR
文章首发“陌上美国”微信公号和电报频道,版权由“陌上美国”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其他平台。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陌上美国 客观快捷的时评,和美国生活资讯。欢迎扫码或者点击开头蓝字关注。如何联系我们?
工作号微信ID: moshangUS
Email:hiusnews@gmail.com
【陌上美国】电报频道:
https://t.me/MoshangUS
陌上美国推特
https://twitter.com/MoshangUsa
Telegram加群(下载app修改privacy设置;拷贝群地址用浏览器打开(微信打开无效);点击“join/进入”):
https://bit.ly/35Jtpak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