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填报了“火坑专业”?高考前浪的冷门学科在美转行记

闻璋 陌上美国 2021-06-18
陌上美国Telegram channel,欢迎订阅(下载app修改privacy设置;拷贝地址用浏览器打开(微信打开无效);点击“join/进入”):

https://t.me/MoshangUS

陌上美国推特 

https://twitter.com/MoshangUsa

陌上美国YouTube频道(email登录YouTube,订阅):

https://bit.ly/2Xg3NNF





多年前一位学者一句“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让无数高考状元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选择了生物专业,读了本科,硕士,海外留学读了博士,而最终把生物专业定性成了火坑专业,原因大抵是读书苦,就业难,钱途窄罢了。

如今,又到了高考的季节。前一阵子一位好友跟我聊起来,他侄子考大学应该选什么专业呢,犹豫了很久。这孩子我是认识的,性子比较安静,能坐的住板凳,人也非常聪明。我说,学生物吧,或者学个其他的Science学科。

果然不出我所料,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就被打断,好友觉得我是开玩笑吧,自己被坑了这么多年,还要拉他侄子下水。我大笑,也没再坚持。 



我也是跟千万学子一样,出了国,读了博士,做了博后,而最终转行不继续做学问了。可能有人说,你自己也离开了科学,换了方向,不也正说明这个专业太坑人了吗?

其实不然。我对生物专业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从本科念到博士毕业,我并没有真正的enjoy,因为我把生物学当成了一个专业来学习的,而不是作为science来钻研的。而这个初衷一开始就偏了。既然偏了,就不能潜心钻研,也就难以坚持。

我真正喜欢上生物学,是博士后开始的。博士毕业的时候是非常不想做博后的,但是我又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于是也就做了博士后再想后面的事情。

这个决定,造成了我生活中的很多磨难,但是我居然慢慢的喜欢上了生物学。起因源于一段对话,具体的内容记不清楚了,我至今仍能记得那一刻的自己猛然醒悟的感受。

我:这个实验结果特别exciting啊,我详细的跟老板讲解。
老板:I don’t understand.
我:继续更详细的解释; 老板:I still don’t understand.
我:舌头开始打结, 脑子里搜罗文献,继续胡扯;老板:what do you mean?
我: what do you mean what do you mean??我已经不知所云了。老板:but why?
我:Why? What do you mean why? 我已经在崩溃的边缘。
老板:I am not training you as a technician. I need you to think as a scientist, be curious and have the courage to challenge dogma. Our mission in this world is to make new discoveries and to understand new biology. We are not here to cure diseases. Those are jobs of doctors. We are scientists.

老板没再说下去,显然,他对我的结果并不满意。But why? 为什么?我脑子里一直在想他说的话,我们是科学家,我们的任务是解锁生物学的奥秘,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现象和规律,永远不要被权威左右,永远要有一颗好奇的心。忽然脑子就好像一下子开窍了一样,我忽然明白,我并不是在学习一个专业,而是在探索世间万物的为什么。

2020年对很多人是异常艰难的一年,但也是这一年,让我对自己的行业更加的热爱和骄傲。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未知,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都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轨迹。一个小小的virus,就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的样子。真的希望年轻的一代能有更多潜心做科学的人,而不是把科学政治化的人。 


离开, 并非不喜欢

从我跟老板的那一次谈话以后,我的思维慢慢的变了,变得比以前更爱思考,更爱问一个为什么。然而多年形成的思维定式是很难彻底被取代的,此后的两年里, 科研虽然渐入佳境,但这个觉醒的瞬间迟到了十年。

那时的我,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也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肩上有更多的责任,不再是随便犯错改错的年纪。每一个决定,都有更严重的后果,沉没成本也越来越大。

于是,我终于决定不再继续基础科研 (basic research),转型做应用型的科研 (translational research)。这个决定是有很多遗憾的,我终究没有能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 而是选择了一条相对容易的路。 



定位

虽然没有离开这个行业, 但是从学术界到工业界的转变是不容易的,尤其是我博士和博后完全都是在做基础科研的情况下,跨入工业界更不容易。

当时投进工业界的简历,也有几百上千份了,有海投的,有叫人内部推荐的,偶尔有面试,但最终都是不了了之,那种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的焦虑,至今记忆犹新。

人嘛,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知道进入工业界的应用型科研领域不易,也知道工业界的科研也并不稳定,于是寻寻觅觅,想找一个既能让我不要抛弃科研的头脑,但又稳定能够兼顾家庭的职业方向。

那个时候,自己在工业界人脉甚少,偶尔几个也都是在research领域,谁也没有个实在的答案,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当时问了很多人,有熟人牵线的,有我在LinkedIn上找到我感兴趣的方向,cold call找人问的。终于让我在一本书上找到了答案,Career opportunities in biotechnology and drug development(生物技术和药物开发的职业发展)。这本书被我从头到尾翻了个遍,最终定位了自己想做clinical research。

这个选择, 距离跟导师那段让我觉悟的谈话, 是整整一年, 距离我博士毕业,整整三年。


转行

既然是转行,那就从上课开始吧。一边在实验室继续上班,一边上了一个clinical research certificate的课程,大概半年左右。

上完课开始投简历,无果。后来又在医学院发现了一门课程,也是clinical research,但是课程面向的学生不是我这样的PHD,而是刚刚医学院毕业,开始申请fellowship的MD fellow。课程的目的是教这些准医生们如何设计clinical research, 如何运用biostatistics,如何筛选病人等等。

每周一次大班课,一次小班课。小班课十个人,我是唯一一个PHD, 在一屋子MD里显得非常突兀。结课报告是提交一份clinical research protocol, 交上去以后会有人给写评语。

大家写的都是自己将要进行的clinical trial, 而我哪里来的项目呢?又是一番到处找人,看有没有哪个fellow的idea让我借来用用,课程老师给的comments算是给这位医生的回馈吧,毕竟业内大牛的comments不易得呢。

各种人脉找了一圈,找到两个愿意合作的,其中一个就在我实验室楼下,沟通起来格外方便,她自己忙翻天,正好我来给她打下手,查文献,写综述,居然让我拼拼凑凑写出来一份有鼻子有眼的protocol。最后,正是这份protocol,帮了我找到下一份工作。 



人脉

一个certificate拿到,一份Protocol写完,我开始一边做实验,一边看看有没有医院里volunteer的职位让我有点实战经验。一边投简历,一边继续在这个寻找能助我找到下一份工作的人脉。

我虽然一直在讲人脉,但是对我来说,networking太太太难了。我是个非常内向的人,到什么程度呢,我可以好几天一个人在家里不用跟人说话,每次参加会议或者social activity都要事先做很多的心理动员,去了赶快找个熟人躲在人家身后,如果没有熟人我会不停的跑厕所躲开人群, 或者签到以后看情况逃跑。

每次这种活动以后,我都一身汗,感觉自己的精力都被掏空了的感觉。为了找到转行以后的第一份工作稳定下来,我必须认识更多的人。我在医学院的clinical research department找人one on one, 要么是manager,要么是coordinator,要么是assistant,也在LinkedIn上认识了几个工业界做clinical的人,知道了在工业界入行基本上要从CRA,或者research coordinator做起。幸运的是,这些和我素昧平生的人,从来没有拒绝过我,愿意在他们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回答我的问题,我深深地感激。

Clinical research coordinator就是在医院工作,在医生的团队里负责录入数据,给病人安排时间,跟公司打交道解决一些数据上的问题。属于是本科生的工作,大部分人做个一两年,要么去公司,要么继续读书,都不会太长久。PHD在coordinator里非常少,大多数要么是转行需要,要么就是追求一个平稳能照顾家庭的清闲工作。工资很低,基本上跟博士后差不多。

也是在这个networking的机会,我了解到附近的一所顶级医学院有很好的cancer clinical trial center,能接触到世界一流的医生,接触到业界领先的clinical trial,进而更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

 
入行

自从知道了这个医学院的program,我就开始专门投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的简历。一边在网上投,一边又辗转找到他们每个部门的manager自荐。

就在网上投简历,和被无数manager拒了以后,事情就突然出现了转机。

我收到了第一个面试,是消化道肿瘤系的coordinator面试。面试后的两个星期,我拿到了转行后的第一个工作,那一年的国庆节之后入职。

跟博后导师辞职的时候,我很不舍。前面说了,在这个导师的指点下,我终于开始喜欢了生物学。这三年里,无论是读书,上课,写protocol,networking,还是找工作面试,打异地离婚官司,我也是一直在他实验室工作的,从未松懈。项目入了正规,数据越来越好,但这一切真的来的太迟了。我把工作交代给留下的人继续进行,我也告别了我人生最迷茫的日子。

当一切尘埃落定,准备重新起航的时候,我沿着南加州的海岸线走了很久很久,跟过去告别。这已经是我博士毕业的第七年,人生能有几个七年,况且是最黄金的七年,心中没有感慨是不可能的。

在医学院的日子很安稳,多年以后重回校园,虽然不是以学生的身份,但是象牙塔的书卷气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终于帮我洗去多年心里的阴霾。

每天的生活很规律,上班看看今天跟着哪个医生工作,有多少个患者要做什么检查,需要哪些试剂盒,需不需要冷冻样品,有没有数据需要在系统录入。

朝九晚五,到时间下班,相对于007的博后日子,实在是太轻松。那也是我第一次体会乘火车上下班,路上听书听音乐,看着车上匆忙上下班的人群和路边的飞驰而过风景,让我终于重新体会到生活的气息,日子慢慢的顺了起来。

第一年我自知没有足够的经验去找工业界的工作,所以也就允许自己利用这段规律的生活调整和休息一下。同时,我也对trial的设计和数据库的设计格外留心,以后用的到。

第二年一开始,我便开始着手申请pharmaceutical公司的工作,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有了这一年的休整,已经很奢侈。 

 
成长

在医学院工作一年半以后,再回求职大军,有了曾经屡败屡战的经验,心态已经完全不同。毕竟行业不同了,clinical research在医药行业是相对稳定,而且业内需求高的方向。

我的难处依然是没在公司磨练过,我又不想从基层做起。但即便如此,也终于在半年内找到了第一份parmaceutical industry的clinical operation manager的职位,虽然clinical operation并不是我的最终目标,但是there is always a first step, 并且这个first step起点并不差。 

入职后的日子并不轻松,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对于很多人来说,industry 的第一份工作那么难。industry和academia的mindset非常不一样,无论是goal还是沟通方式都有不同。工作压力也很大,同事们都是全球各地不同时区的人,经常要早上六点从欧洲时间开始一天的工作,到晚上十点结束亚洲时区的工作。但是咱们也都是phd, postdoc磨过的人,这点难处真是小菜一碟。 

入行两年后决定跳槽。一方面觉得operation并非我所长,一方面也是以前对science的兴趣未减。这一次跳槽格外容易。

投了一份简历,经过两轮面试,顺利拿到offer,算是最终从basic science转到了clinical science。满意的公司, 满意的职位, 这在三年前都是不敢想的。


 
反思

最近新工作入职,很多培训,相对清闲。一直想把这些年从醒悟到转行的经历写下来。是自己这一段人生的回顾,也给后面的同行们一些鼓励。

最想说的就是,相信自己,不要放弃。我们PhD读的书都不是白读的,受的苦也都不是白受的,深刻在脑海里的critical thinking是不会丢的。即便我目前已经不在basic research前沿,在clinical research里也能用到,并且更有帮助。 

不要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读死书。既然来了美国,就不要天天只关注微信软文,新浪热搜和抖音直播。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多看新闻,国际大事。即便改变不了世界,但是能让自己用更加平稳的心态来面对人生和事业上的挑战。 

有了平稳的心态和自信,那就下定决心别犹豫。我刚开始接触clinical research的时候,心中也是有顾虑的。这个行业里华人少,我很少有机会找人咨询,只能自己一点一点琢磨着。幸运的是,我没有退路,只能往前,如果中途有所犹豫,也就没有今天的雨过天晴。

自己有了信心,还要跟自己的家庭达成一致。转行的路上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低收入或者是烧钱没收入的阶段,这是要有家人支持的。如果家里人不能达成共识,就会举步维艰,很难成事。 

Networking不是万能的,但也不能闭门造车。以前有一句话说,it is not about what you know, it is about who you know. 不少career development workshop也说内部推荐能直接跳过HR把简历递到hiring manager手上。现在看来,这句话是被很严重的overrated,但是当时是帮了我很大忙的。

networking对我的帮助并不是让我跳过竞争找到了下一份工作,而是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多信心,将来的面试更加言之有物。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有了这么多年前期的准备,也才有了后面更多的机会在眼前。所以,既不要盲目相信networking能为你省多少力气,也不要一味的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要学会给自己找mentor,每个人进步的路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听听别人的故事,别人的见解,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人生会有很多挫折,就伴随着很多次的转机,每次一都是成长的机会。2020是多灾多难的一年,2021已经过半,一切都在好起来。希望每一个经历挫折的人都不要放弃,enjoy这段经历,看清自己的内心,成就更好的自己。






前文导读谢希德校长时的复旦:⾥根总统走进3108演讲物价通货膨胀会卡美国经济的脖子吗?给留学生在美国找工作和发展的咨询建议美国华人没有印度人高管多?MIT的发现送上解药!2021年暑假留学生回国攻略为什么美国年轻教授走人时不用行凶?孩子,别跳楼!前人的经历能帮到你虎妈与耶鲁法学院的战斗美国2020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几大看点俄罗斯的骄傲: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中美电动汽车市场大比拼拉开帷幕民主永远不会被社会性死亡,但有高潮低落轮回无声的力量——罗莎·帕克斯的故事

 陌上美国 客观快捷的时评,和美国生活资讯。欢迎扫码或者点击开头蓝字关注。如何联系我们?

工作号微信ID: moshangUS

Email:hiusnews@gmail.com

【陌上美国】电报频道: 

https://t.me/MoshangUS

陌上美国推特 

https://twitter.com/MoshangUsa

Telegram加群(下载app修改privacy设置;拷贝群地址用浏览器打开(微信打开无效);点击“join/进入”)

https://bit.ly/35Jtpak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