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邀海外英才依托上海交大环境学院申报国家优青(海外)项目
为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吸引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自2021年起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并于近日正式发布了项目指南。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热忱欢迎广大海外优秀青年学者依托我院进行该项目申报。
一、项目定位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资助模式
1. 资助强度:100-300万元。
2. 资助期限:3年。
三、依托单位
已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依托单位访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依托单位系统,填写相应信息后,可以直接申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尚未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单位应当访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依托单位系统,提出登记申请,经审核批准后,可以申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系统将于2021年2月22日以后开放。
四、申请人条件
1.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0年9月1日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2021年4月30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19年9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2. 限项要求
(1)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执行《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限项要求,同层次国家人才计划只能申请或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2)当年申请或正在承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不得申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五、申报说明
(一)申请人注意事项
1. 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按照项目指南要求,与依托单位签订工作合同或者意向性协议,于2021年3月22日以后登录信息系统,在线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申请人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 申请人应当按照申请书填报说明和撰写提纲的要求用简体中文或英文在线填写申请书,并上传附件等材料。
3.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实行无纸化申请方式,申请人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公正性承诺书等材料至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审核后在线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二)依托单位注意事项
1. 依托单位应认真组织申请工作,并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合规性。
2. 依托单位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2021年4月30日)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3. 依托单位提交电子申请书时,应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签署承诺后提交至自然科学基金委。
六、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环境科学楼126室,200240
联系人:袁老师 何老师 胡老师
联系电话:+86-21-54741065,邮箱:sesehr@sjtu.edu.cn
关于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国家“985工程”首批高水平大学之一,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被确定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关于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源于1928年交通大学设置的市政工程专业,曾培养出顾康乐、周文德、顾夏声、胡家骏、徐晓白等一批杰出校友,后历经院系调整、办学西迁、专业重建,在融合学校传统学科优势基础上,于2003 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面向国际前沿,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实践精神和领导能力”的环境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为根本目标。2016年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A-,2020 年学科进入ESI全球前3‰行列、QS排名位列全球第56位。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0余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近70%。近三年新增杰青等国家级人才7人、优青等国家级青年人才5人,16人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3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4人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获评2018年全国首届“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立足水气固土传统污染控制基础上,聚焦环境多介质污染协同控制、绿色能源光电转化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源与环境管理等方向开展特色研究,近年来在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和PNAS等著名期刊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9篇;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实现突破,获批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增国家环境保护新型污染物环境健康影响评价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固废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省部级平台;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14项,一系列核心技术服务于洱海生态保护与开发、长江经济带固废处置与管理等国家地方需求。
培养多元化拔尖人才。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通过自然科学试验班、致远工科荣誉计划等方式选拔优秀生源,“双一流”生源比例超过90%;选派高层次人才担任班主任,引导学术志趣。学生获“挑战杯”全国科创大赛特等奖以及创业大赛金奖,获评2020年度全国“最美大学生”;毕业生引导岗位就业比例超60%,多位毕业生在一流机构担任教职,成长为优青等国家级青年人才,涌现出“全国人民最满意公务员”、“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等典型人物。
深化国际化办学水平。加入国际环境科学研究中心(IIES),与瑞士联邦理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20余所世界知名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合作;基于“超大城市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方案”项目,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授予博士学位;牵头中日韩政府间“亚洲校园”能源与环境项目,联合授予双硕士学位;与英国利兹大学开展本科+硕士学位培养;主办国际低碳发展学术会议、第六届亚洲低碳国际会议、中德水环境研讨会等国际会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