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朋友给我发来一个脑磁共振报告,上面诊断多发性脑白质缺血灶,部分脑血管轻度狭窄。又是缺血又是狭窄,感觉很快就要脑血栓的样子。其实这些检查结果并没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即没有诊断价值也没有治疗指导价值。我又问朋友为什么做这个检查,是因为有什么神经系统症状还是因为查体,回答我都不是,是他自己要求做的。
这样的检查很不符合医疗规范,脑磁共振几乎不在任何普通和高危人群的的健康查体检查范围内。即便是针对神经系统的诊断性检查,比如疼痛,感觉和运动障碍等等,脑磁共振也未必是第一首选。在医疗保险发达又复杂的国家,这样的检查不会通过医保审核,即便是自费,医生也有权拒绝开具,因为不符合医疗规范的检查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占据其他更需要检查的患者的时间。我之前的很多的文章和讲课都提到过,各种仪器检查的选择和解读也是一门学问。检查不是越多越好。不恰当的医学检查,不仅没有好处,还可能带来坏处。这里讲的还不包括那些本身是有创伤的检查所带来的风险,比如动脉造影、内镜以及穿刺活检等等,即便是无创的检查,选择不当也可能带来伤害。伤害之一是身体伤害,比如因为过度检查带来的后续检查以及过度治疗。假设这位朋友咨询的不是我,而是与“通血管”药物厂家关系比较好的医生,得到的建议就不会是“不需要任何后续检查和治疗”,而是会被建议吃一些通血管的“药物“和保健品,甚至会被建议静脉输注“通血管”的“药物”,无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上面是明显的违规医疗(虽然在有的地方不一定违规),还有一些处于违规和不违规的灰色地带,一些检查结果会让医生陷入两难地带。比如临床上诊断血栓栓塞性疾病,尤其是肺动脉栓塞的D二聚体。对于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升高的D二聚体更加支持诊断,需要尽快做肺动脉造影,如果证实就要开始溶栓抗凝治疗。而这个检查的缺点过度敏感,有一些其他非肺动脉栓塞的疾病也会升高,如果给这样的病人做这个检查,就会迫使医生进一步给病人做肺动脉造影,承担转运和造影剂副作用的风险。所以一些有经验的医生会尽量避免给肺动脉栓塞可能性较低的患者开具D二聚体检查,以免导致不必要的后续检查和风险。而在健康查体领域,一个最常被引用的例子则是PSA筛查前列腺癌,基本已经成为过度筛查的经典案例。一度流行的PSA筛查前列腺癌让很多病人接受了没必要前列腺穿刺和手术,结果并没有带来多少收益。前列腺癌患者的总体预期寿命并未增加,前列腺癌患者的总体死亡率也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一些额外的伤痛。原因在于,那些被多筛查出来的前列腺癌患者,大部分本来就不会死于前列腺癌。除了身体伤害还有心理伤害。还以这位朋友为例,假如他没有咨询我,而是咨询一位不懂装懂的民间高人/亲戚/医学爱好者,那么得到的就可能不是安慰,而可能是各种惊悚的案例,比如谁谁脑血栓半身不遂屎尿都在床上,谁谁因为脑血栓老婆离婚单位开除等等。其中后一种并非危言耸听,因为过度检查造成的婚姻家庭破裂,被上司歧视真的发生过。我这位朋友还算是有些科学素养的,但如果是一些容易焦虑或抑郁的人,就可能加重和诱发焦虑或抑郁。写到这里,不由想起国外有位华人喜剧明星描述华人爸妈是最难说服去看医生的人群。我自己母亲也是,理由也很有代表性:不去医院检查还好,一旦检查出病来就麻烦了。我以前总觉得这种说法荒唐透顶,但现在看来也还是有些道理的。在临床医学还不够完善,很多医疗机构和个人并不能很好的领会和实践循证医学的现状下,有些医学检查确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总之,医学检查不管诊断还是筛查都要讲究科学,不需要的检查应该尽力避免,这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