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42195米

其他

谈谈输血和用血紧张:是人为造成的吗?

最近,一位国内的朋友提到他做手术之前动员单位的年轻人去献血,这样自己做手术时才可以用血。回国时看到一个献血站,里面空荡荡的,我就进去献血。​可惜的是,十多年前我在中国献血被拒绝了。这第二次献血,又被拒了。而每一次的原因在医学上都是没有道理的。我这个身体健康、跑马拉松、在美国献过血的人,却在中国不被允许献血。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为12850美元,在中上收入的国家(4466-13845美元)里接近天花板。但中国2022年的千人献血率仅达11.5次,比中上国家整体的16.4次要低不少。​相比之下,高收入国家的献血率为每千人31.5次。为什么中国献血的人这么少?原因之一是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对献血人员的要求过于苛刻。这里举两个例子:一是对献血人员的年龄限制太过苛刻。中国很多地方只允许18-55岁的人献血,这在科学上是没有道理的。美国的献血一般从16到17岁开始,年龄没有上限,每次470毫升。像我女儿到达中国献血年龄时已经在美国献了好几次血。肯塔基州的二战老兵Dale
4月13日 下午 10:07
其他

美国人平均感染了几次新冠?

美国人已经感染了几次新冠?研究传染病建模的魏专家(Jay
4月10日 下午 7:02
其他

谈谈红曲保健品的肝肾毒性

据报道,日本小林制药公司含红麴成分的保健品被发现会引起肾脏伤害,日本已经有100多人住院,两人死亡。第一位死者每天吃红曲保健品,一连吃了三年。​红麴就是红曲,红曲是真菌经过发酵产生的,中国制作红曲米具有很长的历史传统,除了红曲米,常见产品还有红糟、红曲酒、红腐乳等等。​有的人吃含有红曲的保健品是为了降血脂。红曲中的确有一种叫莫纳可林K(Monacolin
3月27日 下午 8:12
科技

从医学上解析英国凯特王妃的癌症

2024年3月22日,英国的凯特王妃发布了一条视频,坦诚自己得了癌症,正在接受化疗。凯特才42岁,是未来的英国王后,所以这个消息让人大吃一惊。​咱们来看看王妃的病到底是个什么情形。1,王妃可能得了哪种癌症?王室一月份发布的声明是凯特接受了腹部手术,但没有透露更多信息。凯特在今天的视频中提到,她做的是个腹部大手术,当时医生认为不是恶性的,但术后病理分析发现癌症已经存在。那什么情况下可能会有这种意想不到的发现呢?这里举两个例子:比如病人可能因为一个较大的肠腺瘤而做了肠切除手术,可是切下来的组织显示已经有了部分侵润,也就是说一部分癌前病变已经进展到癌症了。又比如,病人可能因为胰腺的一个囊性肿瘤IPMN(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而接受了胰腺切除,切出来才发现这个良性肿瘤部分恶化了成为癌症。这些情况下都是以良性肿瘤去做手术,但术后的分析出乎意料,发现有癌症存在。​2,凯特说自己正在接受“预防性化疗”,这是为什么呢?从声明看凯特的癌症肿块已经被完整切除了,她的身体里目前没有癌症。但是癌症的定义就是它具有转移到身体别处的能力,虽然肿块已经不在,但万一有几个癌症细胞藏在体内、会通过血液转移到其他部位呢?因此为了保险,先给身体来一个疗程的化疗,清扫一下,扼死可能存在的癌症细胞。​3,和王妃生病有关的一起事件3月20号,英国的隐私监管机构表示,他们正在进行一项调查,凯特王妃做手术的伦敦医院里,有工作人员试图去看她的病历。照理医院工作人员不允许去看和他工作无关的病历。现在病历都是电子的,谁在什么时候干了什么,处处留下电子踪迹,一目了然。美国医院里,进入电子病历库的医护人员一般来说可以看到所有病人的病历,所以只能自己自觉,不随便看其他人的病历。也有一小部分病人专门给他们的病历加了一把“锁”,要审阅这些病历之前我们必须填写为啥要看这个病历的理由,然后才能芝麻开门。这个试图窥视王妃病历的工作人员估计要受到处罚。4,凯特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对凯特来说,化疗虽然能杀死癌细胞,它也会伤及无辜,尤其是增长快速的细胞比如毛发细胞。作为一名在接受化疗的病人,凯特很可能不久就会脱发。可是在很多人心中,凯特是一朵“英国玫瑰”,永远高贵美丽。因此大众可能难以接受凯特不完美的形象,预计凯特会远离大众视野一段时间。​就像凯特在视频中说的,“作为一个家庭,在我完成治疗期间,我们需要时间、空间、和隐私”。祝凯特王妃早日康复!更多:1,卡特总统:一个医学奇迹2,长期16+8轻断食使死亡率暴增91%?别被忽悠了3,亚洲首富儿子减肥的大起大落
3月23日 上午 7:57
科技

长期16+8轻断食使死亡率暴增91%?别被忽悠了

轻断食,可以说是近年来最火爆的减肥方法了,一年减重100斤的演员贾玲也用过这种方法。它不仅减肥效果可观,还在很多研究中展示出改善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的有益健康效果。不过,3月18日公布的一项研究得出了“相反”结果,发现采用16+8轻断食的人群多年后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91%。随后,该研究在业内引发了广泛讨论,“16+8轻断食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说法也席卷社交网络。“16+8轻断食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说法席卷社交网络
3月22日 上午 11:19
其他

亚洲首富儿子减肥的大起大落

Lakdawala介绍,这小伙子从小就胖。医生说,阿南特
3月5日 上午 11:59
其他

“一次体检,一条人命”

最近网上流传了一起医疗纠纷。事情大致是这样的:一位77岁的老人去港大深圳医院体检,腹部超声检查显示她可能有胆总管扩张。病人住院进一步做了各项检查,其中包括病理活检。活检的第二天病人又做了PET-CT,不幸的是活检部位的渗液和组织反应被影像学误诊为“恶性肿瘤可能性大”,因此医生做了胰腺等器官的切除手术。手术带来多个并发症,病人三个月后去世。看了这件事,我有四点感受:1,看起来这是一起严重医疗事故,病人本不该做这个手术的。病人做的是Whipple切除,这是胃肠道常规手术中最难做、风险最大的手术。这起误诊的最关键之处,推测起来,应该是放射科医生没有联系临床情况,没有想到病人前一天的活检造成了阴影,而给了癌症的诊断。当然手术医生可能也有问题,在病人没有临床症状的情况下,没有术前病理确诊就上刀子了,很可能不符合规范医疗。但是医疗事故总是这样的,一处处原本细小的错误没有被发现,最后酿成大错。2,兼听则明。永远不要完全相信一方的叙述。开始我只读到了病人家属的陈述。我理解家属感情上接受不了母亲无辜去世的现状,但不知道是不了解医学还是想带动情绪,家属有不少描述不客观或者容易误导大众。比如有的人读了家属的信以后,以为这是一起医院为了赚钱而故意做手术的“腐败”事件,因为家属说医院“不让病人出院”,还说医生把“制造出来的伪影故意说成胰腺癌”。其实医生不会这样的,这在我看来就是一起诊断治疗不规范的误诊事件。美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故。一个著名医院做了类似的Whipple切除后,同样没有找到任何肿瘤。原来病人在外院活检的诊断“印戒细胞癌”是误诊,而这位手术医生没有遵循规范操作,没有在本院复核这个诊断之后再下刀子,造成了误切。又比如,好多人怀疑医院贩卖器官,因为家属说医院“强摘5个健康器官”,又说“我们受害者家属不知道这些健康器官的真正去向”。但其实这个可能性根本没有。因为,手术切下来的所有器官都要经过福尔马林固定、制作切片等程序才能知道到底有没有肿瘤。对于这种临床诊断为肿瘤、但是显微镜下看不到肿瘤组织的病例,通常都要仔细寻找肿瘤,以免误漏。像上面美国这起事件,病人的全部器官都被处理成几百片切片了,啥也没剩下。所以深圳这个病人剩下的器官即使还保持着,也是泡在福尔马林的片段,而且一般来说过期的组织会被扔掉。3,​这可能是一个典型的过度体检、过度治疗的例子。一位原本比较健康的老人,因为体检做了超声而一步步做了大量检查直至大型手术导致的厄运,不能不让人唏嘘感慨。同样年龄段的拜总,尽管每年体检,但从来不做腹部超声、不做胸部CT、不做CEA等癌症标记物检查。是他负担不起这些检查吗?显然不是。而是没有这些检查的指征,做了这些检查可能弊大于利。不幸的是,病人家属说的不错:“一次体检,一条人命!”可惜现在中国大多数的体检都是不规范的、过度检查的。而很多人包括不少医生以为多查总比少查好,没有认识到所有检查、所有治疗都是要权衡利弊的。当获益没有超过可能的伤害(包括给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时,应该遵循医学共识,不应该做这些检查。4,港大危机公关做得好。后来又读到港大医院的回应,了解了更多信息。首先要指出,港大当晚就发出一篇有理有据的回应,他们处理危机的方式及时有效,需要给一个大大的赞。其次,港大这篇回应也写得很好,不仅提供了更多有关这个病例的信息,澄清事实,还做了相关科普。但是回应似乎也有疑点。比如港大强调PET-CT和“怀疑恶性肿瘤”的诊断是外院做的,意思是不能怪他们。我有点困惑,即使是外院诊断错了,港大放射科的医生有可能确认一下吗?我们这里的规定是本院放射科医生不仅要核实外院诊断,每个病例还要在多学科会议上展示影像学和病理检查,进行讨论后再由各科专家共同决定治疗方案。港大的叙述让人感觉他们似乎每步都做对了,但二审判决书里明确指出:港大医院「存在“术前诊断依据不足,手术方式的选择不妥,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未与被鉴定人家属进行充分沟通”的行为」。港大的表述有没有避重就轻呢?最后,如果你是病人家属,在纠结要不要做手术、到底怎么治的彷徨无助时,怎么才能做出最好的抉择呢?如果我是病人家属,我会在网上医学平台比如怡禾咨询这方面的专家,得到“第二诊疗意见”,这是对病人负责、也让自己放心做决定,而且这方法方便易行,性价比也高。因此,在重大医学决策之前,最好听取不同专家的意见,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抉择。总之,这件事家属称医院“强行摘取5个健康器官”实属夸张了,但医院诊疗过程中肯定存在不足之处。更多:1,为什么出现了新冠症状但测试常常阴性?2,所谓「美机构研发出能杀死所有实体癌瘤的药物」的真相是什么?3,亲历俄亥俄脱轨小镇的群众倾诉
3月1日 下午 4:22
其他

一个转发超过十万次的视频是什么货色?

McCullough)医生是疫情以来美国最著名的反疫苗斗士之一,一直传播各种不实信息。视频中皮特介绍自己写了“70篇新冠有关的文章”,其实他勤奋书写的几乎都是谣言。辟谣网站factcheck
2月28日 下午 1:18
其他

贾玲减掉的100斤能维持吗?

为了拍电影,贾玲从170斤增重到210斤,再减重100斤,完全换了一个人。​贾玲能减下来并练出一身肌肉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大家不知道想过没有,她能不能长期维持在110斤的体重?这里介绍一下一个相关研究。美国曾经有个火爆的电视节目叫《超级减肥王》The
2月15日 下午 1:24
其他

新冠向何处去?简析最新中国疫情报告

中国疾控中心于10月9日发布了“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其中「9月新增本土新冠死亡病例45例」上了微博词条。咱们先来说说这个词条。第一,看到这个新冠死亡数字并不吃惊。是的,尽管新冠不再定义为世界大流行,但它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不断出现局部流行的方式存在。新冠还是和我们人类在一起,并且可能永不分离。就像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一样,尽管绝大部分人阳了只是出现了感冒症状,但总有一小部分脆弱人群可能会因新冠感染导致重症、甚至死亡。9月份45例死亡中的44例就是这样的情况,因有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而死亡。第二,这个死亡数字是低估的可能性很大。因为现在对新冠的检测大大减少了,可能有不少死亡病例和新冠感染有关,但因为没有检测,或没有去医院看病,就没有被统计到疾控中心的数据里面。这里可以和流感比较一下。据中疾控研究,中国每年流感相关死亡8.8万人,相当于每个月7333名流感死亡。相比之下,一个月45名新冠死亡就显得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另外,2023年2月美国CDC拓宽了新冠死亡的定义。如果病人有持续症状,即使新冠感染是几个月或几年前发生的,也要考虑新冠是不是致死的直接或间接因素之一,这些病例也归于新冠死亡。中国在2022年底爆发新冠感染,推测也会逐渐看到更多延迟的新冠死亡病例。咱们再来看看这次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上图是去看病的人里面,流感样症状的病人占所有病人的比例。可以想象,如果有一波疫情,则那段时间里发烧咳嗽病人的比例就高。下图是有流感样症状的病人里面,测出了新冠或流感病毒人群的百分比,桔红色是新冠。因为这两个图的横轴不同,不能直接对比,但可以看出在12月底、5月份、9月份,一共出现过三波感染浪潮。随着群体免疫力的建立,后两波疫情没有第一波凶猛。还要注意的是第二波后数字没有降到很低,而是有持续的社区感染,然后八九月份又有个小峰值。疾控中心的报告还指出,对病毒的测序分析发现,XBB及其亚分支的占比持续高位,现在已达到了100%,即图中的红色部分。世卫组织推荐加强针用含有XBB病毒株的成分,中国目前威斯克疫苗含有这个成分,期待近期更多疫苗被批准。最后,那新冠病毒的未来发展趋势会如何呢?未来新冠趋势这里引用《自然》杂志5月份采访的两位进化生物学专家的专业看法。比利时的Tom
2023年10月21日
其他

新冠再感染常见吗?

英国数据显示:2022年春-2023年春的一年中平均每人感染新冠1.2次,而不是网上常见的“两三次或更多”的说法。​英国数字来自对社区的取样调查,不受病人有无症状、测试是否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早在2020年疫情刚开始后不久,英国统计局就开始和英国公共卫生部等机构合作开始了一个社区定点核酸筛查项目。作为试点,一开始他们调查了一万个家庭,对这些人定期收集喉咙和鼻咽的样品,做核酸(PCR)检测。筛查包括2岁以上的所有人,总数达2.5万人。通过这个方法,统计局可以知道在某个时间点英国有多少人新冠阳性、传播系数R是多少、家庭二次感染率多少,等等。后来这个社区定点筛查做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完善,2021年的被筛查者达515,896
2023年10月20日
其他

为什么出现了新冠症状但测试常常阴性?

为什么有时得了新冠但测试常常阴性?很多人观察到这个现象。2023年9月28日,《临床传染病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目前被新冠感染后,什么时候最容易测出阳性。​文章写道,疫情早期被新冠感染后,症状和病毒的峰值同时出现。现在则不同了,绝大多数人通过疫苗接种或感染,已经获得了免疫力。作者研究了4/2022-4/2023
2023年10月12日
其他

今年的医学诺奖被质疑,你觉得实至名归吗?

Biotechnology、Moderna、Adimab等公司的论文更是在CNS主刊和NEJM上频繁刷屏。而有趣的是,获得医学诺奖的Karikó也加入了BioNTech,后者成功研发了COVID
2023年10月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CDC今天批准了新版疫苗,四个问题

”通过。现在就可以网上预约,几天内就可以打到。对于这个疫苗,目前主要有这几个问题:1,现在有几种新疫苗?今天批准了两种,莫德纳和辉瑞的.都是按照世卫组织要求,针对病毒突变株
2023年9月13日
其他

新突变株EG.5需要担心吗?

同学送了一个视频来,文字是“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病毒突变株EG.5升级、这个突变株在美快速流行、美国住院人数飙升”等等,还特意配了惊悚的音乐,让人怕怕。其实作者花几分钟去看一下世卫组织8月9日发的声明就会知道:1,EG.5名字虽然听起来不同,但它其实是奥密克戎
2023年8月12日
其他

所谓「美机构研发出能杀死所有实体癌瘤的药物」的真相是什么?

首先,标题有误导。英文标题中写得很明确,是“临床前研究”,就是还没有在人体中研究呢。中文标题把这个关键性的信息去掉,就给大众一种“哎呀。所有癌症都能治了”的假象。其次,这只是体外细胞和动物试验。这个癌症研究机构的确在8月1日发布了一个声明,介绍他们当天发表的一篇有关癌症治疗的论文。可是那篇论文只研究了这个小分子抑制物在体外细胞和小老鼠中的效果,论文结尾还特意强调:「在动物实验中有了结果并不代表总是能转化为成功治疗癌症病人,必须进行临床试验来确定这个药在癌症治疗中的效果。」体外细胞试验最后,临床试验开展了吗?虽然文章说研究人员也在开展人体试验,但那只是一期临床试验。一期试验就是在研究一个药是否有效之前,先要看看这个药在人体中是否安全。而且这个一期临床试验只招8个人,去年8月就开始招人了,现在还在鼓励大家报名。那,怎么知道某个新药报道值得我们关注呢?四个字是关键:「三期临床」。一般来说,只有在三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效果的药,才值得我们动心、期盼。如果没有这几个关键字,有可能是忽悠,咱们不要轻易动真情呀。趁机看看哪些媒体或自媒体在鼓吹这个药,会不会他们在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稍微差一些?总之,这个药的中文报道好比是才幼儿园毕业就说成要上耶鲁了,又如同刚起跑不久就大张旗鼓地报道冲刺取得冠军了。更多:1,张文宏首次发表对长新冠的研究2,中疾控周刊报道:医护感染和大众二阳的数据3,阳康后怎么还没有恢复?怎样看待长新冠的文献?
2023年8月3日
其他

医生手记:如何看待阿尔茨海默病新药Lecanemab?

阿尔茨海默症遍布全球:据估计全世界约有5500万病人,包括美国的650万和中国1000万。这个数字随着普遍老龄化还在不断地增加,预计到2050年全球阿尔茨海默病人将达1亿4千万之多。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注重在两点上:症状性治疗,现有的是很老的胆碱脂酶抑制剂(Aricept,
2023年7月9日
其他

张文宏首次发表对长新冠的研究

张文宏团队于6月5日在《Emerging
2023年7月2日
其他

CDC会议导致"超级传播"的真相是什么?

美国疾控中心CDC于2023年4月23-27日在亚特兰大的一家酒店召开了一个流行病会议,会上既有大会发言,也有一对一面谈和小组讨论。会议最后一天时,有几个人向组委会反映他们测出了新冠阳性,会议立刻通知了大家。会后又有人汇报新冠阳性,于是CDC对参会的~1800人开展了调查,主要结果如下:「1443人(>80%)回复了调查,其中181名(13%)反映最近新冠阳性」-
2023年6月16日
其他

如何看待马斯克用的“减肥神药”?

马斯克前一阵受刺激了,有人嘲笑他光膀子的照片,说他太胖了。他发奋图强,终于减了13公斤。当别人问他是怎么减的,他回答说:“节食
2023年6月7日
其他

中疾控周刊报道:医护感染和大众二阳的数据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5月5日在中疾控周刊上发表了一篇有关新冠疫情的分析报道。这篇文章包括了三方面的数据:一,泰州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在2022年12月份感染的情况,二,医护人员康复后体检的情况,三,新冠患者后来再感染的情况。这些是2020年1月1日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新冠“二阳”要来了?需要担心吗?

(注:写于4月24日)听说现在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晒抗原阳性了,有人惊呼:新冠“二阳”要来了!二阳一般指第二次被感染,也有人指下一波疫情,今天就一起说一下。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全世界各国都经历了几波新冠感染,那中国也不会例外,随着抗体水平逐渐消退和新病毒株的出现,肯定也会出现下一波感染潮。那什么样的人最需要担心第二波感染潮呢?没被感染过的人风险最大。病毒传播就像水在流动,哪里有免疫力的低矮缝隙,水就流向哪里。不过感染者中约30-40%是无症状的,所以有的朋友以为自己还是covid
2023年5月8日
其他

从三个真实医学故事说起

最近看到三个和医学有关的真实事件。第一个是一位叫张小雅的女士,她在2012年生了一个孩子。丈夫嫌弃女婴以及孩子鼻唇间有红色的胎记,就擅自把孩子送走了。张小雅后来一直寻找这个失去的女儿。其实这个红色胎记,是常见的新生儿血管瘤,大多数都会自发消退,不需要治疗。第二个是近日某医院因失火导致29人死亡。大众发现这是一家以血管瘤等疾病为诊疗特色的医院,创始人26岁就“研制出特效药化瘤膏1号、2号、3号”,后来又“发明了高频电凝微创治疗新方法”,还被以“特殊人才“引进。其实,成人的血管瘤也是良性病变,也很常见。如果一个肿瘤被诊断为血管瘤,医生和病人常常会喜笑颜开。绝大多数血管瘤都不需要治疗,所以什么血管瘤特色医院,化瘤膏、电凝新方法…都是忽悠、都是希望“钱多人傻快来”。第三个故事是一位30岁的男子,因生殖器出现不明颗粒,担心自己得了性传播疾病。柳州男健医院医生给他进行了所谓“微波直肠治疗”,又切了包皮,家里花了1.2万元,还被告知生殖器只“通了一半”。病人认为被欺骗和乱收费,捅了主治医生。其实这个病人得的是阴茎珍珠状丘疹(pearly
2023年4月20日
其他

美国​的耳念珠菌感染是咋回事?

先说一个旧事。几年前家人转来一篇文章《全美多地出现“吃人菌”,感染后如同丧尸》。我一看,就是细菌导致的一种坏死性筋膜炎,这个病在临床上一直存在的,百度百科有解释,但并不常见,也没有那么可怕。媒体有时候发些惊悚的标题,老百姓不知道内幕,会以为是个多么可怕的新型疾病。今天看到财联社的标题《美国末日》现实上演?遍布全美一半州的致命病毒…,也是跟看到“吃人菌”类似的感觉。的确,美国CDC在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拜老头得了皮肤癌

3月3日,白宫医生发布声明说,老头最近体检时切掉一个胸部皮肤病变,病理诊断是基底细胞癌。当时取活检时医生就考虑到癌症的可能,因此已经对周围组织进行了电切除和刮除,因此不需要进一步治疗,活检的创口也已经很好地愈合了。两个月前的1月11日,第一夫人也切除了两个基底细胞癌的病变,一个在左眼睑,另一个在左胸部皮肤。她做的是莫氏显微手术(Mohs)。医生首先切除肉眼可见的病变,然后切下来的肿瘤组织立刻被做成冷冻切片,医生会在显微镜下观察肿瘤有没有切干净。如果有的地方没有切干净,可以在那个地方再多切除一点。这个方法可以完整地切除肿瘤,但正常组织切得最少,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正常组织,是兼顾治疗和美观的最佳选择。基底细胞癌的恶性程度不高,很少转移到别处。女性得这个癌症的比男性多30%。年龄越大,得基底细胞癌的可能性也越大。比如55-75岁的老人得的可能性是20岁以下年轻人的100倍。这个肿瘤在白人中很常见,深色皮肤的人中较少。拜老头得这个癌估计是和他年轻时的日晒较多有关。紫外线是这个肿瘤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尤其是幼年时的日照。在美国,靠近赤道的州比如加州和夏威夷,基底细胞癌的发生率是中西部的至少双倍。春天到了,提醒大家出门要抹防晒霜:怎样正确防晒?说三个小故事更多:1,为什么阳康后还没有恢复?2,甲流来了怎么办?3,亲历俄亥俄脱轨小镇的群众倾诉关注并加星:
2023年3月4日
其他

阳康后怎么还没有恢复?怎样看待长新冠的文献?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how-scientists-are-teasing-apart-biology-long-covid[5]
2023年2月24日
其他

听美国中学生谈论俄亥俄火车出轨事故

最后,感谢学生们,从你们的身上,小张老师看到了俄亥俄的未来。相关:1,亲历俄亥俄脱轨小镇的群众倾诉2,俄亥俄州脱轨燃控事件最新进展3,卡特总统:一个医学上的奇迹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卡特总统:一个医学上的奇迹

2023年2月18号,卡特中心发布声明,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最近频繁住院,他今天决定不再接受医疗干预,他将在家中接受临终关怀,与家人共度余生。临终关怀就是对绝症患者不再积极地治疗,而是注重于缓解他们的疼痛和其他症状,关注他们的个人愿望和生活质量,让他们走得不痛苦。卡特和他写的自传卡特已经98周岁了,是美国活得最长的总统。关于卡特,印象深的有几件事。卡特出生于乔治亚的一个小镇
2023年2月19日
其他

亲历俄亥俄脱轨小镇的群众倾诉

作者:青铜骑士最近美国出了件大事,国内的亲朋好友都很关心。毕竟火车脱轨、化学品溢漏听起来很灾难。所以听说当地今天有个居民大会以后,我决定亲自去视察一下热闹,跟每天用关怀轰炸我微信的国内朋友有个交代。下高速公路的时候,我问收费站大爷怎么去东巴勒斯坦镇,他很疑惑,“今天不止你一个人问这地方了,什么情况?”所以……关心这件大事的人都不在这附近吗?到了地方,空气闻起来并无异样。跟美国千千万万的小镇一样,比萨店、洗衣房、图书馆……都照常营业。图:加油站,当地一升汽油人民币5.7元先到图书馆打听怎么去火车脱轨的地点,碰到个热情的小伙子给我指路,还告诉我那地方围起来了进不去。道谢分别时我问他,等下你去居民大会吗?他表示当然要去。看来高速收费站大爷并不能代表当地群众。一直开到有路障不让再走的地方,只能远远的看到火车轨道,灯光下有起重机在工作。图:脱轨处在小镇边缘来都来了,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清,
2023年2月17日
其他

俄亥俄州脱轨燃控事件最新进展

总之,一切都在恢复之中,等两周后的事故调查报告吧。更多:1,感染后多久可以打疫苗?2,非典是怎么消失的?3,世卫组织更新了新冠指南:口罩、治疗、隔离订阅吧!以医学知识为主,偶尔脱轨:
2023年2月15日
其他

总结:俄亥俄州火车脱轨控燃事件

节运载氯乙烯(5节脱轨),其他化学品包括可燃液体、丙烯酸丁酯和苯渣。火车运载的氯乙烯用于制造塑料,长期接触会增加癌症风险。但数据来自长期吸入这个物质的工人,短期吸入是否会影响人体健康还不知道。大约
2023年2月14日
其他

美国环保局对脱轨化学品泄漏的监测

背景:列车脱轨发生在美国俄亥俄州东巴勒斯坦镇2023年2月3日晚8时55分左右,铁路公司于晚上10点53分上报到国家应急中心。在150节火车车厢中有20节被列为携带危险物品。约有50节受到脱轨影响,其余车厢被拆下并从现场移走。2月4日:美国环保局在火灾周围和邻近社区的12个地点部署了实时空气监测仪器。此外,还在小镇中心采集了空气样本用于实验室分析。美国环保局正在监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也称为VOCs),包括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同时也在监测一氧化碳、氧气、硫化氢、氰化氢、光气和氯化氢的含量,并测量周边气体的可燃性。除了固定的空气监测站外,环保局还使用手持监测器监测有明显气味的区域。丙烯酸丁酯的气味阈值很低,很容易闻到气味,但不影响健康。发现有两条地表溪流被污染:硫磺溪和莱斯莉溪。在州环保局的监督下,铁路公司安排安装了围油栏和底流坝,以限制受污染水的流动,并控制和收集漂浮产品。美国环保局采集了这些溪流的水样,并将其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应急响应人员注意到受影响的水生生物,并通知了俄亥俄州自然资源部和美国内政部。州自然资源部在现场评估情况和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还通知了下游供水公司。2月5日更新:美国环保局社区空气监测数据没有检测到除颗粒物以外的任何污染物。在车祸工作区内检测到低水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二氧化氮。在两条表面溪流中利用真空卡车和吸附剂垫的回收作业正在进行中。东巴勒斯坦自来水厂证实,该厂没有受到不利影响。(注:同一天居民疏散出这个区域,有关部门准备在监控下燃烧剩下的化合物)2月6日更新:美国环保局移动了空气监测站,为计划中的车厢控燃做准备。脱轨次日的燃烧2月7日更新:昨天控燃期间,美国环保局空气监测发现了燃烧产生的微粒物质。在控燃后的几个小时内没有检测到令人关注的化学污染物。该地区和几十英里以外的居民可能会闻到从现场传来的气味。这是因为控燃的副产品具有较低的气味阈值。这意味着人们可能会闻到这些污染物的水平远远低于被认为是有危险的水平。美国环保局继续对整个社区进行空气监测。今天早上,美国环保局的“航空光谱光度环境采集技术”飞机在脱轨地点上方进行了一次飞越,以收集有关空气质量的更多数据。环保局的ASPECT专业飞机这种飞机常用于海上漏油等事件的监测环保局正与其他机构合作,制定居民解除疏散安全回家的程序。2月9日更新:美国环保局正在与俄亥俄州环保局调查残留土壤污染和对地表水的影响。2月10日更新:铁路公司的承包商在硫磺溪安装了一个水坝和一条水旁道,以防止下游水域的进一步污染。他们还阻止了剩余的溢出物质流入溪中。2月11日更新:美国环保局已向铁路公司发出潜在责任通知书,信中记录了危险物质的释放以及列车脱轨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铁路公司可能要负责处理的费用。美国环保局继续协助各机构开展自愿的住宅空气检查,已检查了105
2023年2月14日
其他

《柳叶刀》一篇中国来信的三个启发

2023年2月4日,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篇中国湖南大学的来信,这篇文章可以给我们三点启发。1,作者提出的问题非常及时也非常到位。文章指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因长新冠而面临“国家危机“的风险很大。然而,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公开权威的平台来解释长新冠的症状,公众也无法获得可靠的科学信息,导致人们对长新冠的科学知识很少。由于缺乏权威的信息来源或官方即时信息的平台来给予长新冠患者帮助,可能会延长和加剧长新冠病人的症状,并由于缺乏及时的指导而造成心理上的痛苦。此外,中国的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医疗资源的匮乏和官方康复支持平台的缺失,可能导致长新冠患者在康复期间得不到及时指导,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也无法有效地应对长新冠。文章指出英国帮助病人恢复的Your
2023年2月5日
其他

一位美国法医做过的新冠尸解

【注:作者拥有三个博士水平的学位(医学、法学、哲学)。现任美国最大私营法医公司的总裁,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和戴维逊郡法医局局长,每年负责5000多例尸体解剖,曾多次作为专家证人在法庭上作证。现在我们请这位大神来讲解一下美国对新冠病人做的尸检。】2020年3月11日,世卫组织宣布此次疫情已构成全球大流行。截至目前,这场疫情已直接或间接造成2000多万人死亡。记得2020年上半年,美国东西两岸疫情泛滥,各州卫生系统不堪重负,许多基本卫生服务也已中断,比如择期手术等,每天的新闻都会报道全国包括各州的新冠阳性和死亡人数,弄得人心惶惶。各个医院的停尸房已经不堪重负,以至于不得不把尸体停放在冷藏的大卡车里。不久之后,我们州和我们地区也面临着同样的重负。由于新冠是一种全新的传染病,刚开始美国为应对新冠也显得手足无措,先不要说怎么检测,诊断和治疗,就连要不要公众戴口罩都没有一致的专家意见。后来美国市场上一度买不到口罩。由于我预见到新冠疫情对我们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我果断地要求我们中心防患于未然,首先要囤积至少能够使用一年的个人防护用品(PPE),因为我们每天涉及的案例有很多的传染病,比如爱滋病、各种肝炎、结核、流感等,PPE是一天都不能少的。一个月以后,真的如我所料,连医院都没有PPE了。美国的法医是医学领域里比较小的一个分支,主要负责一些非正常死亡的调查以确定死亡原因和死亡方式。他们管辖的范围很广,任何涉及创伤,暴力致死的死亡案例,涉及国家机器有关的死亡案例等都要接受法医的调查,这些检查包括体表检查,尸体解剖,以及实验室检查包括毒理检查等。因新冠住院而最终去世的病人,临床医生会签署死亡证书,我们一般不会介入。但有些因新冠而去世的案例必须要经过我们的检查以确定其死因和死亡方式。比较典型的案例包括囚犯在狱中去世的案例,有些年轻人由于有新冠的症状却不去医院最后死在家里,有些有新冠的症状但最后自杀或被杀,或者涉及交通事故等,这些案例都属于我们的管辖范围内。当然还有一些案例由于其他原因而去世,但尸检的时候发现了新冠阳性和有新冠的典型的病理变化等。另外,任何原因去世后要求火化的申请都得经过我们批准,因为一旦遗体火化后,就不能做任何进一步的检查了。在疫情初起时,美国法医界对新冠的案例和我们法医的介入度也有不同的意见。主要是因为大家对这一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知之甚少,而且对该病的恐惧甚深,所以很多法医局要么拒绝做新冠案例的尸体解剖,要么先在冷库里保存几天后再做尸检。但我的意见很明确,我们是为社会和家属们提供服务的,我们的检查和尸检工作对社会的影响重大,如果我们都不敢去做尸体解剖,那我们存在的意义何在?当然我们还得做好科学的分工。我要求我们的医生分成两个团队,一个由我带头,另一个以副局长领队,如果其中的一个团队成员中招的话,至少还有另一个团队可以继续上岗,因为死人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一天停业的话,工作量就会越聚越多。尽管我们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我们的PPE跟中国当时所用的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服还是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用的还是平时的PPE,有的长这样(图一)图一有的长这样(图二)图二但最常用的是这种(图三)图三当然我们的主要解剖室当年设计的时候是装了负压系统的(图四、图五)图四图五而且还有一间解剖室和解剖台专门为了做烈性传染病或高度腐败的尸检用(图六)。图六跟其他法医局一样,我们也接收了三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提供的带冷藏的巨型卡车,以保障因为可能的大范围的新冠病人死亡的尸体存放(图七)。图七从疫情开始至今我们已经做了近一百例的新冠尸体解剖,其中很多是因为死在监狱里。狱方为了平息家属的疑虑(当然也是依法)一般要求我们做尸体解剖。有些案例由于被人枪击(或其它伤害)而造成的瘫痪进而染上新冠而去世,也要依法进行尸体解剖。还有一些年轻人不明原因死在家里,在尸检的时候才发现是染上了新冠而去世,当然这些年轻人也大都还有其它的基础病,比如肥胖,比如糖尿病等。如果哪天只有一到两个新冠或可疑新冠的案例的话,尸检就被安排在传染病专用的解剖室里进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可能的病毒传播。至今为止,我们工作人员没有一例由于解剖尸体而中招,倒是一些工作人员去酒吧或饭店后而中招。我本人也做过多例的新冠尸检,大部分案例都是由于新冠肺炎造成的肺泡透明膜聚集(临床俗称ARDS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而去世,这些肺炎的临床影像学诊断被称为“大白肺”,就是指这些患者在进行胸部X光片检查或胸部CT检查时,肺部组织呈现大片状白色病变的表现。有些案例表现为肺血栓,更少数的案例是由于硬脑膜窦血栓而造成的大面积脑部小出血点而死亡。但绝大部分的新冠死亡病例都伴有一种或几种其它基础疾病,最常见的有肥胖,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还有糖尿病等。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之外,我们还和几个著名的大学合作开展新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的研究。大部分大学的病理系尸检室没有负压系统,他们不敢对新冠尸体进行开颅取脑的步骤,因为担心开颅引起的骨灰尘可能引发的新冠病毒的传播。至今为止,我们已经成功地取出十几具新冠患者的脑部并按要求切块,取材,冰冻和固定。但愿不久的将来会有文章发表。祈愿我们的解剖发现能够跟临床实践相结合,以助早日摆脱疫情的影响而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更多:1,美国法医解读乔治·弗洛伊德的尸检报告2,中国门诊8%肺炎,为什么国外没这个数据?3,XBB.1.5并不会导致拉肚子4,简评张文宏推广的《上海新冠指南基层简版》
2023年2月4日
其他

禽流感对人类的风险如何?

前一阵美国鸡场流行甲型禽流感(H5N1),鸡蛋平均价格上涨到一打要5美元多,最近价格回落到每打3美元。那有些朋友担心:禽流感会不会在人类中造成大流行?先来看看英国公共卫生部门1月30日发布的禽流感评估:1,在禽类里面的甲型流感确诊病例有所增加。以前野鸟的流感有季节性,一般夏天会消失,但是2022年英国野鸟的流感感染全年持续存在。既然鸟的流感增多了,人和受感染的鸟接触的可能性也增加了。
2023年2月4日
其他

从医学上分析一下胡鑫宇的死因

15岁少年胡鑫宇,失踪三个月后在一个粮仓被发现,死因是什么?首先,器官移植是都市传说。器官移植要事先做很多次各种各样的检查、要器官配型成功、要专门的手术室无菌操作、要一个医学团队、会牵扯很多相关人士……考虑器官移植的朋友要么是对医学不太了解,要么是科幻电影看多了。其次,如果他杀可能有不少证据。尸检主要看有没有小出血点在眼皮上、眼结膜内、口腔粘膜内,脖子的勒痕形状,绳子和脖子的印记是否符合,有没有其它挣扎打斗的痕迹,比如脖子上有指甲痕迹,四肢有防御伤等,颈部肌肉或软组织有没有出血,舌头是不是伸出来的,气管软骨有没有破裂,还有毒理学检查判定受害者是否被人用药(酒精),等等。德国法医还用脖子相关部位的皮肤做了一个蛋白AQP3的免疫染色,来看是不是活的时候勒的,但这种方法不是普遍应用。不过胡鑫宇是死了三个月才被发现,尸体肯定高度腐败,给判断增加了难度。最后,青少年抑郁症比我们想象的多。一项美国2007年的研究发现12-17岁的青少年中3.5%患有抑郁症。这里说一下抑郁症(又称重性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两周内经常或几乎每天有这些症状:1,情绪低落或烦躁,2,对很多活动都没兴趣,3,明显体重减少或增加,或胃口改变,4,失眠或睡得太多,5,烦躁或动作缓慢,6,疲倦或没力气,7,觉得自己没用,8,影响思考或者不能集中注意力或犹豫不决,9,老是想到死亡。如果有五条或者更多症状,而且其中一条是情绪低下或失去兴趣,就可以诊断抑郁症,当然病人必须看医生,由专业人士来判断。大家可以和家人透露的胡鑫宇的症状比较一下:变得烦躁,想哭,心情不好,质疑自己,睡不好,等等。预计警方会透露他有没有留下自杀遗言,警方也有办法发现他之前在网上搜索过什么信息。另外,从统计上看,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95%的上吊都是自杀,剩下的5%大多为从事其他活动时失误造成,真正的他杀案例极少。再说一点:我想查一下相关最新文献,谷歌首先推给我自杀热线电话和帮助信息,怕我想不开。感谢贴心的谷歌!后来发现微信也是这样的,百度要赶上。更多:1,FDA计划:新冠疫苗每年打一针,像流感一样2,失踪少年胡鑫宇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3,为什么康复专家讲错那么多?
2023年2月2日
其他

失踪少年胡鑫宇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15岁少年胡鑫宇,在失踪了三个月后,尸体终于被找到。看了对胡鑫宇舅舅的采访,他提到,胡鑫宇自己说“想哭、心情不好、质疑自己、睡不好。”这些症状在心理学上并不陌生,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出现了心理问题。但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家里人当时没有重视。不要说普通人对精神疾病重视不够,就连我的一位医生同事都意识不到自己的孩子生病了,她以为孩子只是偷懒,一直睡觉,作业完不成。后来她的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她也变成一个积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长。记得有一天早晨我收到单位的群发邮件,说是有人在我们单位里自杀了。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随手就把这封邮件删了。后来才知道,死者是我朋友的女儿,她是一名留学生。她的父母对孩子从不施加压力,总是支持鼓励。这个女孩子一直很独立,不常回家。她和家长透露过想在网上找专业心理帮助的事,但没有说情况是否严重。人是会得精神疾病的,就像会有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但精神疾病的出现,可能有明显诱因、也可能没有。青春期是心理疾病高发的一个年龄段。中学生大学生本来就学习紧张、负担重,疫情也给了孩子更大的精神压力,美国预防专家组去年推荐,从孩子8岁开始筛查有没有焦虑,从12岁开始筛查有没有抑郁,来尽早发现精神疾患。可惜中国人总体来讲对心理疾病的重视还不够,社会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病耻感。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也需要有所认识,然后才会去求医,心理疾病也需要被认识,才能得到及时干预。孩子们得精神疾病的概率远比父母们以为的多。社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并不会碰到孩子就止步,或多或少都会在他们的生活里泛起涟漪(or巨浪)。我们还不知道胡鑫宇是怎么死的,但从他舅舅透露的信息来看,他可能患有有心理疾患,我们整个社会都需要更加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多:1,新冠会导致截肢?这个危险因素更值得重视!2,辉瑞的“爆炸消息“可信吗?3,FDA计划:新冠疫苗每年打一针,像流感一样关注医学新闻?订阅并加星号:留言评论?关注并加星号:
2023年2月1日
其他

为什么专家讲新冠错误那么多?

今天看了一位康复界的医学专家/美国医学科学院国际院士在专业大会上讲新冠康复,没想到里面有很多明显的错误,这里说几点。1,关于长新冠的定义:ppt引用了世卫组织的定义“三个月以上,症状持续至少两个月”,挺好的。但专家口头解释说症状至少要5个月才叫长新冠。嗯?专家这是一篇长新冠的文献都没读过吗?读一下就会看到文献统计的都是“到3个月时还有一种症状的人”之类。2,专家以“尸体解剖发现得病一年以后身体里还有活病毒存在”,告诉大众“病毒在身体里存在是很长的,不是核酸抗原阴性就结束了“。但那些是病毒无法被清除或症状严重才死去的极少数的人啊,为什么要吓唬大家呢?这好比谷爱凌得了奥林匹克金奖就说我们也都能得金奖。3,专家以武汉“新冠两年后以后还有55%的人有症状”为例,来说明新冠后长期症状很普遍。但那是“1年“以后“49%”,能不能严谨一点呀?而且如果专家告诉听众那些都是疫情早期在金银潭医院住院的重病人,都没有打过疫苗,大家会不会少一点恐慌呢?4,专家以“我就不相信在座的有几个人能回到新冠前的运动水平”来说明新冠后症状严重、需要康复。但那是暂时现象啊,绝大多数人逐渐就恢复了,并不需要专门康复。5,专家还说,“我们的身体没有免疫器官,免疫器官就是肠道菌群”。啊?正在上高中生物课的小朋友都要出来批驳了吧?疫情以来,这种专家误导大众造成恐慌的现象不少见,比如不知道多少大佬说奥密克戎R0已经发展到18、18.6、22之类(为什么说奥密克戎的
2023年1月28日
其他

FDA计划:​新冠疫苗每年打一针,像流感一样

疫苗有最新的二价加强针。疫苗销路不好,至今美国5岁以上可以打新加强针的人只有16%的人接种了,65岁以上最需要加强的老人也只有40%。而且现在接种计划也比较复杂,二价疫苗不能作为前两针打。FDA
2023年1月24日
其他

1月21日CDC和临床医生开会

今天参加了美国传染病学会定期召开的CDC和临床医生的会议。疫情以来,这个网络会议已经开了100多期了。内容很丰富,一般都是讲新冠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断治疗,全世界的人谁都可以注册参加和提问,推荐给医学/预防工作人员。过往各期网站上也都有视频和讲课的ppt,如果要准备新冠讲课这里有最好的资源。今天开始是CDC的两位专家介绍了目前新冠病毒的流行情况,目前的变异株,还专门探讨了P药治疗后反弹的事。因为测序和数据统计需要时间,CDC每周对突变株比例的预测有2-3周延迟。比如1月21号的预测是根据12月31日病毒突变的真实情况。目前免疫逃逸最强的XBB.1.5突变株占49%
2023年1月22日
其他

对辉瑞总裁的质问有道理吗?

最近这个视频很多人转发,包括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朋友。视频里咄咄逼人问话的这些人不是真正的记者,他们来自一个右翼/极右翼的网媒。对这个网站的评估他们的问题也不是“勇敢“或“灵魂拷问”,他们问的问题极其无知可笑。辉瑞和科兴国药一样,临床试验测的是“有症状的感染”,本来就没有测“所有感染”。辉瑞没有说谎。其实只要想一想,现在国外加强针几乎都改打mRNA疫苗,各国专业人士都是辉瑞同谋吗?mRNA疫苗不能如我们期望的那样阻断所有感染,但这是人类目前最好的新冠疫苗。应该投诉这个视频。更多:1,世卫批准的新冠药,中国还缺这一款2,不很同意一篇科普文章3,关于最新突变株
2023年1月20日
其他

疫苗到底有啥用?

现在很多人质疑新冠疫苗的作用,主要理由是“打了疫苗也会被感染”。现在来说说这事,以网上挨批最多的辉瑞疫苗为例。2020年初,拿到中国科学家分享的新冠病毒序列后,莫德纳立刻开始研发疫苗,三月份辉瑞和BNT也开始合作。他们得到了政府“极速行动”疫苗计划的大力支持。FDA事先规定好,紧急应用的疫苗必须在第二针后观察中位时间至少两个月。这是因为疫苗接种是免疫反应,不良事件也是免疫反应导致的。接种后抗体IgM和IgG分别在2周和4周达到峰值,所以不良事件几乎都发生在接种后免疫最强的6周之内,因此两个月可以观察到绝大部分不良事件。和其他疫苗一样,辉瑞疫苗三期临床试验的终点是对“有症状感染的保护”,辉瑞疫苗的保护力是95%。注意并没有对所有受试者定期做核酸,没有测试对所有感染的保护,所以有人指责辉瑞总裁“隐瞒疫苗不防感染的真相”是不了解情况而已。总之,辉瑞疫苗的研发是全速前进,没有偷工减料。不到一年新冠疫苗就研发成功,纯粹是人类太幸运了。如果像HIV一样,那研发了几十年还没有成功。对上市后新冠疫苗的安全监测是美国历史上最全面、最严格的,有经过手机汇报的
2023年1月20日
其他

拜登自曝患癌后,妻子也癌症确诊!拼连任还有戏吗?

是每一个人最怕听到的话之一。而上周,美国第一夫人吉尔·拜登就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去年底的一次例行筛查中,医生发现了她右眼上方的一个病变。上周三,
2023年1月19日
其他

新冠问答之十

1,求讲一下有说ba5对心肌的损伤接近delta的事情~那是个体外细胞里的试验,和人体的真实情况相差很大。有的文章在标题里写成《BA.5的心肌损伤与Delta相同!》可能是为了吓唬大家,看来成功了。2,老人阳过后一个多月了,有必要打23价肺炎疫苗吗?如可以打,什么时候能打?65岁以上老人或65岁以下高危人群推荐打肺炎球菌疫苗,马上就可以打。3,阿医生,请问怀孕能喝咖啡或茶吗?初期的焦虑和嘴馋太难受了想想英国人不是照样生孩子?3,我在北京,新冠感染出现症状后8-9天左右转阴,到现在快一个月了。老家父母都70了,还没有感染,三年没回去了,很纠结能不能回。担心回家把病毒带回去。想听听您的建议,谢谢。感染过的人近期一般不会再被感染,也就不会带病毒,我会回家看父母的。父母需要打足疫苗,这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因为病毒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还有春节活动增加肯定会引起社会上病例增多,父母最好避免各种拥挤场所。如果有家庭聚会,最近没有阳过的人最好先做个抗原测试再见面,以免自己已经感染了还不自知,就有可能传染给老人。4,想问一下为什么最近一个月日本感染新冠死亡的人数会猛增呀?是病毒的致病性增强的缘故吗?看着好吓人啊不是致病性增加了,主要原因包括有免疫逃逸的突变株在流行、以前的抗体水平在逐渐下降、有不少老人院发生了感染、等等,但是和病例数相比,病死率一直在下降。今天的新闻说,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将于1月20日开会,讨论是不是要把新冠从现在的第2类疾病下调为与季节性流感同级的“第5类”。5,那种吹的很神的挂一个牌子在胸前杀病毒的那个东西到底有没有用啊,家里人悄悄买了十多片感觉像智商税您的感觉对了,就是智商税。6,刚阳过了康复以后的3-6个月的抗体是否可以等同于打了加强针呢?挺想知道的
2023年1月19日
其他

简评一篇独具特色的长新冠文章

好几位朋友转了同一篇微信文章来,让我谈谈看法。我一看,标题起得那是相当的触目惊心哈。原文是篇综述,发表在一个很好的期刊《自然评论.微生物》上。通信作者
2023年1月18日
其他

不很同意一篇科普文章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转阴后别急着运动,心肌炎风险这样防范》。首先,少运动并不能“防范心肌炎风险”。以为「减少运动就可以减少得心肌炎的可能性」是一种常见误解。真正能防范心肌炎的是不要被各种病原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流感、新冠、细菌等。何况新冠后得心肌炎的可能性最近在中文网络上被极大地夸大了。根据美国CDC的对2021年1月1日–2022年1月31日之间病例的分析,新冠后心肌炎或心包炎的风险在30岁以上的人中间最高,每十万人达57.2–114.0
2023年1月17日
其他

世卫批准的新冠药,中国还缺哪一款?

前两天世卫组织的最新声明里提到共批准了六种给新冠病人治疗药物(世卫声明),中国已经用上了五种,唯一一个还没有被批准的是瑞德西韦。很多朋友问:瑞德西韦当初叫做”人民的希望“,后来不是说没用吗?其实医学认知一直在更新发展。一开始瑞德西韦对住院病人只有微弱的疗效,后来药厂认识到抗病毒药物要早上,就做了新的临床试验,针对轻中症患者,在症状出现早期吃药。结果发现疗效显著,可以减少87%的住院/死亡,和Paxlovid疗效接近。试验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周刊》上。瑞德西韦的优点是:一,可以在出症状的7天之内使用。Paxlovid
2023年1月16日
其他

世卫组织更新了新冠指南:口罩、治疗、隔离

2023年1月13日,世卫组织更新了在社区环境下如何戴口罩、治疗新冠和临床管理的指南。指南由独立的国际专家们撰写,他们考虑了最新证据和不断变化的流行病学,并且会不断更新。1,口罩仍是抗击新冠的重要工具世卫组织继续建议公众在特定情形下戴口罩。以前世卫组织建议基于当地的新冠流行情况来戴口罩。鉴于现在新冠在全球的流行,这次指南的推荐则无论当地新冠流行的情况如何。世卫推荐在下列情形下戴口罩:-
2023年1月14日
其他

关于XBB.1.5的好消息

最近大家一直提心吊胆地看XBB.1.5这个免疫逃逸最厉害的突变株会造成什么样的伤亡。XBB.1.5就是前一阵修打印机的黄毛瞎说了一句大家都沸腾的那个(XBB会导致拉肚子吗?)。1月11日世卫组织发声明的时候也只是谨慎地说:现在还没有真实世界里
2023年1月13日
其他

美国医生再答新冠疫情中常见的40个问题

有人说阳康后需要十五天才能产生抗体,需要30天免疫系统才能恢复正常,有道理吗?没道理。人体能在不同的时间产生不同的抗体。一旦病毒侵入,身体很快产生IgM抗体和病毒作战。在阳康之前,IgM和Ig
2023年1月13日